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2432900000016

第16章 5岁宝宝 (1)

5岁宝宝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

对于5岁的幼儿来讲,已经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时如果家长细心观察会发现,孩子这时明显好带好管了。他更明白道理,也更能够理解别人了。虽然他的自我意识仍然非常强烈,但是他比4岁时明显更能接受建议和采纳意见了。

5岁是幼儿游戏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4岁是还模仿不到位的角色游戏,现在已经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了。而且5岁孩子已经能够自主组织游戏。会主动去同伴家里与同伴游戏,还能明确游戏中每个人的分工,并在游戏中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5岁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和小朋友相处,一同游戏,只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求助于人,或者请求帮助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障碍,或者请求判断是非,有时则是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

对于母亲来说,这时是松一口气的时候了,因为5岁幼儿已经能够正视分离,不会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再哭泣了。但是孩子还是会在独自外出时想“妈妈这时在干什么?”但一般不会因为这种想念而匆匆结束正在进行的游戏。

在良好教育下,5岁幼儿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如问候妈妈的病。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在游戏中能团结友爱,互相提醒,遵守规则,想办法玩得好而有趣。开始有克制自己的能力,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如让别人先玩、充当自己不喜欢的角色等。

反驳

【释义】

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有“逆反心理”或个性比较强等原因引发的一种行为。

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孩子5岁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大人的命令和安排越来越抗拒,此时,孩子就会出现顶嘴的毛病。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得到正常的发展。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孩子与父母相处时。

如,父母说孩子天天看电视看到10点钟才睡觉。孩子肯定会反驳说:“你还说我呢,你不也是每天都玩电脑玩到11点。”

通常,爱顶嘴的孩子,总会与你反着说,唱反调,如你说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他立马给你顶回来。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如何时或因孩子做错事批评孩子时,比较多发。如,早晨外面天气冷,孩子非要穿裙子去幼儿园。可父母如果对她说:“把裙子换下来,外面太冷了!”孩子就会说:“不,就要!”

当孩子正生气时,如果你说孩子,你跟他说一句,他就立即顶上你十句。

【错误成因】

孩子爱顶嘴,多由于以下原因:

(1)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到5岁时,口齿已经很伶俐了,但有时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他的想法与父母的相悖时,孩子就会用顶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2)5岁的孩子见识广了,自我意识更强,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在一些事情上相当有主见,而当父母命令或强制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时,他们就会顶嘴。

(3)负面模仿。如父母举止粗暴,动不动就吵架,就会让孩子受到负面影响,如父母不如他意,就大吼大叫,甚至顶嘴。

【解决方案】

孩子爱顶嘴,父母可以这样做:

(1)父母可经常陪孩子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如你的孩子是男孩子,多陪他看看足球赛,看完后,父母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这场比赛,谁不应该输,同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对父母的观点进行反驳。因为让孩子把心中的想法和看法说出来,孩子就不会与你顶嘴了。

(2)如果孩子顶嘴的习惯很难改变,不妨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人物来引导他。教导他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要用正面的语言跟爸爸妈妈讲出来,不要顶嘴。

(3)当孩子不想做一件事,你可以跟孩子唱反调,如,孩子早晨总是让大人帮着穿衣服,你可以这样唱反调:“娇娇看来永远学不会穿衣服了!”

(4)对孩子的顶嘴冷处理。因为不理他,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再与孩子沟通,讲道理。

【误区警示】

孩子爱顶嘴,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做:

☆骂孩子不听话。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所以不能如此对待孩子。

☆说话声音大,要以此压制他。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爱哭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个性原因或情绪不良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行为是一种消极情绪。但有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哭是一种交往方式。

【典型表现】

爱哭的孩子经常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泣不止。有些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怎么也说不清楚,就会急得哭了。父母或幼儿园老师对他说话大声了,他也会流眼泪。孩子哭时,一般都会感觉特别委屈。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与父母相处时,更易多发。就算为了一点小小的事情,都会哭泣不已。比如:不给他买玩具就哭鼻子、晚上睡觉不陪着他就哭鼻子、抢玩具抢不过人家也哭鼻子、吃饭不合口味也哭鼻子。而父母劝慰孩子的时候,有些孩子一会儿就不哭了,而另一些孩子反倒哭得更厉害。

【错误成因】

孩子爱哭鼻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有关:

(1)哭和笑都是比语言更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5岁孩子爱用的表达方式,如很多孩子在身体不适时,都会哭闹。

(2)5岁孩子很在意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哭闹反应过激,如,孩子头磕破了,父母特别紧张,一会儿看一看、一会儿摸一摸。孩子在感觉父母不关心自己时,就会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关注。

(3)孩子爱哭,和个性有关,如天性敏感的孩子比较爱哭。此外,哭闹也是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手段。

【解决方案】

孩子爱哭鼻子,父母要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1)如果孩子是由于敏感而爱哭,那么,孩子在哭闹时,父母可暂时不理他。或对他说:“你要想哭就哭吧!”因为这样孩子就会因为父母淡然处之,而停止哭闹。

(2)如孩子感觉委屈而哭,就要先给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等孩子不哭了,要让孩子把心中的委屈说出来。

(3)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想让父母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那么,父母可以让他先哭一会儿。等他哭够了,再告诉他,如:“因为家里有好多玩具了,妈妈是不会给你买的!”

(4)当孩子摔倒或打针时,因为痛而哭,妈妈要这样对孩子说:“你不是想当大英雄吗?大英雄如果打针,也会感觉痛,但他会咬着牙,忍着!”因为这样就能激励孩子,从而避免孩子大哭不止。

【误区警示】

孩子爱哭鼻子,父母万万不可这样做:

☆皱眉或者摇头,或当众说孩子爱哭鼻子。因为这样做等于给他贴上一个“爱哭的孩子”的标签,

☆千哄万哄。如,“别哭了,妈妈马上带你出去玩”,“别哭了,一会儿给你买好吃的”,等等。因为这会强化孩子的行为,会导致你越说他越哭得凶。

爱发问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好奇心强或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引发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不是想难为父母,而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孩子5岁时心理发育比4岁时迅速了很多。此时的孩子不仅活泼可爱,而且更爱发问。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与父母相处时,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会时常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例如,“我为什么不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总是一眨一眨的”等等。与4岁孩子相比,5岁孩子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对所有事情都充满探索欲。

相比三四岁的孩子,5岁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多,而且涉及范围广,父母通常难以回答。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好奇心强的孩子身上比较多发,如,孩子在马路上看到汽车,就会问妈妈:“汽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妈妈如回答“因为它有四个轮子”,接下来孩子可能还会问“为什么汽车有四个轮子”,甚至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由于孩子问的问题父母难以回答,因而面对孩子不断地发问,很多父母非常纠结。

【错误成因】

孩子好问,多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现具体分析如下:

(1)由于好奇心太强,孩子爱提问,甚至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如,天空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

(2)思维活跃。相比4岁的孩子,5岁的孩子在思维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活跃的思维让孩子对接触到的各种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并不断向身边的人发问。

【解决方案】

5岁的孩子爱发问,父母可参考以下方法:

(1)如孩子因好奇而爱发问,而且所问问题比较简单的话,父母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因为这样就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2)如孩子问的问题比较难,父母无法回答,那么,直接告诉孩子不知道,然后带孩子去书店,和孩子一起在相关书籍中寻找答案。因为这样时间长了,就能让孩子养成遇到问题设法解决的习惯。

(3)孩子爱发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孩子问汽车为什么有四个轮子,可以告诉孩子:“你想想看汽车为什么有四个轮子呢?妈妈可等着你的答案呢!”这样让孩子大胆去想答案,可以开发他的想象力。

(4)孩子爱发问,父母要鼓励并夸奖孩子,如,“我很喜欢你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想答案”;有时对孩子的提问,也可以不立刻提供答案,而是马上提出一个疑问,激起他更强的好奇心。

(5)父母可经常向孩子发问,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途”“什么东西是尖的”等这类问题坚持时间长了,孩子的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

(6)孩子好发问,父母可以给孩子买少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类图书,因为这样既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误区警示】

孩子爱发问,父母不要这样做:

☆给孩子错误的答案。如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有的父母说“你是从垃圾堆捡来的”。这样做既误导孩子,也易让孩子在知道真正的答案后,产生父母曾经欺骗自己的想法。

☆嫌孩子麻烦,如大声吼孩子“瞎问什么!”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不仅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不到发展,甚至有可能被扼杀。

不合群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性格或不知如何与小朋友交往等原因,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退缩性行为。不合群的孩子一般性格孤僻,社会交往能力差,心里有无能感,逐渐变得自卑,或者富有攻击性。在5岁孩子身上,这种行为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于孩子与小朋友交往时。如,带孩子去公园,看到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时,妈妈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孩子却不愿加入到玩耍着的小朋友们中间去,只想自己在旁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秋千。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幼儿园中更加多发。如,幼儿园老师让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很多小朋友都愿意参加,并玩得很高兴,但不合群的孩子却喜欢待在安静的角落里,看着别人玩。事实上,孩子不是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只是怕受小朋友欺负。或者他比较调皮,如爱打其他小朋友,结果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错误成因】

孩子不合群多有以下几种原因:

(1)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孩子小的时候,很少带孩子出门玩。孩子稍大时,又怕外面空气不好,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结果,就导致孩子怕生人,怕陌生的小朋友。

(2)不良环境。如,很多孩子由保姆照顾,保姆如不爱出门,不爱说话,孩子也会受不良影响,喜欢自己待在家里玩,很少出去。时间长了,必然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这类孩子到人多的地方也不合群。

(3)很多孩子在家时,父母太溺爱孩子了,什么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但到幼儿园如果也这样,必然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时间长了,这类孩子也不合群。

【解决方案】

孩子不合群,父母可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