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2432900000028

第28章 6岁宝宝 (7)

(5)对于“虐待”文具成瘾的孩子,父母除了帮他缓解压力、解开心结之外,还有必要制定奖惩制度,强制他改正不良习惯。比如孩子喜欢去公园,可规定,两周内如果“虐待”文具,就不带他去公园,以此作为惩罚。

【误区警示】

☆看到孩子“虐待”文具,家长上前就打骂。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产生更大的破坏性行为,对心理健康也不利。

☆文具坏了,家长马上给买,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更加不珍惜文具。可以延迟给他买,让他尝尝“虐待”文具的苦头。

自制力差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易受外界影响或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如,做事三心二意,或与人相处时易情绪化。

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3~6岁的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最典型的表现是:学习或做事情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一贯而终;做事毛毛躁躁,一件事没完成就急着去干下一件;做事情不专心,一会儿弄这一会儿弄那,总是鼓东弄西。

自制力差的孩子,与放任自己随性而为的孩子不同的是,前者从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到了行动上很难控制自己,如看电视,说好只看三十分钟,但没人喊的情况下,会看半天。上课老师讲课,明知说话不对,总是忍不住插嘴,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孩子面对外界干扰或诱惑时,更易发生,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在一边打麻将,麻将声就会让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写作业,很容易分心。

自制力差的孩子难以面对诱惑,如妈妈让写作业,但有小朋友叫他出去玩,他通常不会专心写作业,或者跟小朋友出去玩,不写作业了。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总是显得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同时,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易情绪化。

【错误成因】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与以下因素有关:

(1)教养方式不当。现代,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不管什么要求都会拼命满足。因为来得容易,所以孩子看什么要什么,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2)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自制能力较弱,特别是情绪的自制能力较弱,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3)个性原因。如有些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这类孩子易受外界干扰。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受干扰,这或许是因为女孩子个性比较胆小内向,能“坐得住”,男孩子比较外向,且易冲动。

(4)现代社会诱惑多。如果家长平时不严格要求孩子,孩子要什么给干什么,就易让孩子养成随心所欲的习惯,也同样影响孩子的自制力。

【解决方案】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父母一定要积极地引导:

(1)如果发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爱生气,父母可让孩子在愤怒时默数“1、2、3…”或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因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易让孩子稳定情绪,从而避免冲动行为。

(2)当孩子因父母拒绝他的要求而难过或发火时,父母可蹲下身温和地引导他:“我知道你很难过,你可以找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来做。你现在愿意出去玩还是看电视?”在挑选其一的过程中,孩子既感到亲情的温暖,注意力也得到了转移。

(3)父母让孩子关上电脑时,孩子如果每次都哭闹,那么索性提前十分钟告诉孩子,“再过十分钟把电脑关上!”过了五分钟,再次提醒孩子“再过五分钟就关上!”因为这样就可让孩子有心理准备,避免父母突然让他关电脑而发火。

(4)看书或写作业前,要让孩子先喝水和上厕所,做好准备工作,因为这样就可让孩子专心地看书或写作业。

(5)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做一件事,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如,让孩子做作业不要超过30分钟。此外,中间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会,或吃块点心,听听歌曲,玩会小玩具。以此来作为孩子完成一项阶段性任务的奖励,给他一个“一会还要接着做”的暗示。

(6)孩子要玩具或零食,可以说,下个星期再买吧,或者以凑足10朵小红花为条件。这样做可以延迟他的满足感,让他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有所期待,加强他的自控能力。

【误区警示】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父母不可这样引导:

☆当孩子想做一件事时,如,玩积木时,父母总是随意打断他,如进房间拿东西、大声说笑。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易让孩子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自控力的培养。

☆孩子写作业时,书桌上摆放玩具或零食。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做会让他分心,影响自制力。

厌学

【释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因对学习或学校缺少兴趣,或精神压力大而引发的不良情绪反应或行为,如厌倦学习、不爱去学校、一提上学就头痛、上学总迟到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逃避性心理。这种情形大多由耐挫力差所致,在6岁孩子身上非常常见。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只发生于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学校遇到挫折时,如,早晨起床不爱去学校,或每到周末或假期结束,都会焦虑不安,反复问家长:明天上学不?并哀求父母或反复“耍赖”不上学。若被强制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完成,盼着早放学。回到家里,有时也因压抑感,在家爱发脾气或受一点委屈就大哭。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多发于胆小拘谨、比较敏感又行为退缩的孩子身上,常表现为在学校犯错误,一受到老师批评就不爱上学。

也有孩子会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表现为不爱去学校,或父母一提让孩子上学就装病。

如果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而老师给布置作业太多,孩子压力大,也易产生厌学情绪。

【错误成因】

孩子厌学,其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1)个性原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交友、固执等孩子更加容易厌学。这样的孩子耐挫力差,如果上小学一年级后,遇到挫折,如,成绩不理想、老师严厉或者跟小朋友闹别扭等,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环境变化。不适应环境是导致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比如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要离开原来的幼儿园环境,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受限制多,不如在幼儿园自由,这让孩子很不适应,并由此产生厌学心理。

(3)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后,本来功课就比原来多,但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如6岁的孩子每周要上五种兴趣班,这样孩子就会因学习压力大而厌学。

(4)还有的孩子因为缺乏自理能力或发育迟缓等一些原因,在学习或生活方面遇到一些困难,受到小朋友的嘲笑或排斥,心理压力大,导致厌学情绪。

【解决方案】

孩子厌学,父母可采取如下方法,让孩子远离厌学情绪:

(1)在孩子上小学前,父母要先带孩子去学校看看,让孩子适应一下新的学习环境,认识一下新老师。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因不适应环境而厌学。

(2)放学回家后,父母要先与孩子聊天,问一下新学校的情况怎么样。如果孩子与同学闹别扭或被老师批评了,要告诉孩子“没关系,以前妈妈上小学时也这样!”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因与同学闹别扭或被老师批评,而不想上学的情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