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24395400000028

第28章 胃肠病症

一、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黄某,男,26岁,电务公司工人,1997年3月18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一年,加重7天。患者有酗酒史9年,最多半斤至一斤。因工作流动,饮食失调,饭后即胃脘胀痛,喝酒后加重。纳食尚可,大便稍干,余症不显,舌红苔薄黄,脉弦滑。1997年3月12日经西安铁一局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陈旧性出血。3月18日病理切片报告示:病理号9710号,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部分腺体轻度肠化。证属:胃肠失调,火热夹瘀,治以清泄胃火,消胀止痛。方药:黄连10g,黄芩15g,吴茱萸5g,蒲公英20g,竹茹10g,枳实10g,厚朴10g,葛根10g,白芍15g,延胡索10g,大黄3g,生甘草5g。2剂。

二诊:服药后胃胀痛减,无急迫感,恶心、口苦均减,舌脉同上。仍守原方,方药减黄芩、延胡索,加麦芽15g,山栀10g。6剂。

三诊:饭后胃胀不痛,口中已和,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涩。证属火热已清,瘀血停滞,胃失和降,治以益气攻毒,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药:黄芪20g,半夏15g,茯苓15g,半枝莲10g,枳壳15g,厚朴10g,蒲公英20g,白芍15g,大黄3g,炒麦芽15g,蜈蚣2条,生甘草5g,大枣3枚,生姜2片。7剂。同时配服大黄?e335虫丸,每次1丸,每日2次。

四诊:患者在外地铁路工地来电话告知,服7剂后,各种症状均减轻。治法同前,再服14剂,共治一月,在当地胃镜复查一次。

五诊:面黄有泽,纳食稍胀,活动后即消,二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1997年4月22日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炎性息肉,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伴糜烂。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息肉(胃窦小弯处0.5cm×0.5cm×0.2cm)。证属胃络瘀滞夹湿热。治以清湿热,活气血,化坚理气。因考虑昆明世博会前工程时间紧迫,无法煎熬中药,故改为泡茶法以益气健脾,养阴滋胃。

泡药:陈皮2g,桂枝2g,太子参3g,蒲公英5g,焦山楂2g,石斛3g,花粉3g,生甘草1g。开水泡代茶饮,30剂。冲服:大黄?e335虫丸、保和丸内服;同时加用黄连素片、三七片内服,每次2片,中午、晚上分服;庆大霉素片,中午、晚上分服。

六诊:服药后一切正常,精神好转,食量增加,体重62kg,再加入健脾之药。在当地照方再服30剂,停用黄连素片和三七片,改服健脾丸。

七诊:病人来院,面色红润,精神好,食增,饮后不胀痛,但口中无味,过食则胃不适,二便正常,舌苔薄白润,质红稍绛,舌下瘀血不显,无瘀点,脉细数不涩。证属脾虚胃阴不足,瘀血未净,治以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改服中成药:大黄?e335虫丸,每日早服2丸;健脾丸,中午服20丸;香砂养胃丸,每日晚服20丸。连服两个月。

后经9月30日胃镜复查示:息肉消除,诸证好转,唯有轻度胃黏膜炎,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忌酒,注意饮食。两年后复查,经兴平市145医院胃镜检查证明痊愈。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为癌症前期症状,患者黄某年仅26岁,病因全在酗酒,酒毒伤胃。9年中饮食失调,脾胃渐虚,脾胃一虚,则慢性胃炎形成之基础已成,酒毒又引起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活跃,则萎缩及瘀血恶变顺理成章。

在辨治上,孟国栋主任按照孟氏中医脾胃学说的治疗思路,把系列治法按序施用,即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益气健脾、养阴滋胃。在用药和治法上,则采取汤、茶、丸并用,中西药配合坚持治疗五月余,使萎缩停止,肠化逆转,息肉消除,浅表炎症恢复,脾胃健运而痊愈。不足之处是黄某工作流动,汤药坚持服用时间较短,采用中成药健脾丸等,疗程拖延较长,有待加强。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周某,男,40岁,电务公司干部,1998年5月14日初诊。主诉:胃胀痛10年,加重2年。十余年来反复胃不适,有消化不良感,1998年元月曾发生胀痛、呕吐,病情加重,静脉输液治疗后缓解,此后病情不断加重。1998年5月12日,在兴平市145医院胃镜检查示:胃角斑片状充血,胃窦弥漫斑片状糜烂,幽门弥漫性疹状改变,十二指肠充血。病理号:98247,胃窦萎缩性胃炎伴局限性增生。诊见:胃脘胀痛,恶心欲吐,胃中灼热,纳差食少,二便正常,舌红无苔有裂纹,脉细弦。证属胃阴亏虚,湿热瘀阻。治疗宜化湿清热抗毒,养阴降气开胃。方药:蒲公英15g,茯苓15g,黄连10g,半夏15g,薏苡仁15g,山栀15g,枳实15g,厚朴15g,麦芽20g,延胡索10g,砂仁6g,花粉15g,大枣3枚。14剂。

二诊:诸证均有减轻,脉症同上。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滞,以毒攻毒,方药:生黄芪20g,蒲公英15g,茯苓15g,花粉15g,丹参15g,薏苡仁15g,枳实10g,厚朴10g,麦芽15g,蜈蚣2条,砂仁6g,炙甘草5g。20剂。

服药后效可,尚见胃脘胀滞,能食不化,舌红有裂纹,脉细滑。证属脾虚不化,胃络瘀血。治以健脾益气,化瘀和胃。治疗方法为:生黄芪10g,花粉5g,陈皮2g,砂仁3g,丹参10g,生甘草2g。20剂,代茶饮。早、中、晚分别冲服健脾丸、大黄?e335虫丸及香砂养胃丸,同时配合针灸阴陵泉(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中脘、下脘。治疗后诸证减轻,上法继泡20剂。阴陵泉、足三里艾温针,中下脘拔罐,隔日一次。

服药后经兴平市145医院复查胃镜示:胃窦黏膜较粗糙,欠柔软,扩张度较差,弹性欠佳。弥漫密集红色点、斑状充血,黏膜轻度肿胀,部分黏膜浅薄可透血管网,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亚急性活动期);病理化验: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诊断:胃窦部腺性增生不显,遗留原轻度萎缩性胃炎。按萎缩性胃炎坚持泡药加冲服中成药治疗,约半年后痊愈。

萎缩性胃炎伴腺体增生,重在逆转增生,阻止癌变。本例周某,饮酒过多及饮食不调,导致在发生萎缩性胃炎9年后又出现肠上皮化生。孟国栋主任按孟氏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给以清热化湿、和胃解毒,先汤药后泡药,并配合针灸坚持治疗近三个月,阻止了恶变,后续治疗则顺理成章。实践证明有效的治疗还必须有患者合理的科学饮食、保持乐观心情和坚持服药作保证。

三、慢性腹泻

计某,男,26岁,西安交通大学教师,2002年7月15日初诊。主诉:腹泻2月余。两月前到汉中市旅游,过食野味引起腹泻,便中夹脓血,伴肠鸣下坠,日腹泻2~4次。舌有裂纹,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B超检查均(-),肠镜示: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虚夹湿热。治以清利湿热,补脾止泻。方药:保和丸、香连化滞丸。同时配合****治疗。前5天用氯霉素注射液,每日1支;后4天改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日1支。

二诊:血常规示:WBC2.2×109/L,纳差腹胀,大便每日1~2次,无脓液,下坠、腹痛均减,舌红脉细。证属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治以健脾和胃,清利湿热。方药:香砂养胃丸,配服附子理中丸(早服)及香连化滞丸。****药改为:苦参15g,石榴皮10g,苍术10g,苡仁15g,鱼腥草15g,焦山楂20g。5剂,每日1剂。

三诊:不坠感消失,无肠鸣及脓血,大便每日4次,不成形。外用****药为:苦参20g,白芨15g,石矾15g。2剂。汤药熬好后置温加庆大霉素外用。

四诊:在兴平市408医院复查肠镜,编号2034,内窥镜型号EB-10结果,示:****0.5~7cm处,30~35cm处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并见散在红斑,其余正常。诊断:直肠、降结肠炎。大便常规:黏液丝少许。患者每日大便1~2次,成形,无脓血便及肠鸣,舌淡苔薄脉细。此为慢性结肠炎糜烂溃疡面好转恢复期。舌苔厚根薄黄,证属脾虚湿热未清。治以健脾和胃化湿。方药:****1周:苡仁15g,焦山楂15g,白芨15g,连翘21g。7剂。口服健脾丸及保和丸,每日各3次。

五诊:大便每日1次,成形,不痛不坠,小腹亦不温。消化尚可,能食。舌淡白腻,脉细。证属脾虚湿滞,溃疡面恢复期。方药:健脾丸、黄连素、颠茄片、乳酶生各50片常规口服。****:白芨15g,焦山楂10g,桂枝10g,红藤15g。10剂。****后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慢性腹泻即西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现阶段,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虽有炎症、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等,但未能确定。经中医辨证治疗,并配合运用孟氏中医第三代创立的经验方苦参白石汤****治疗,疗效有较大提高。

本例患者饮食不节,引发腹泻,仅以氟哌酸度日,虽然有效而不能根治,暑假期间经****30天,服中成药、西药治疗40天,得以彻底根治。实践证明,纤维肠镜在治疗中起到了确诊、定位,提高准确治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岳某,女,59岁,电务公司家属,1995年6月21日初诊。主诉:腹泻31年。近年来,每日腹泻3~4次,早晨5点第一次,便溏稀,无脓血,脐周痛,伴肠鸣、腹胀,舌苔薄黄稍腻,脉濡数。证属肾脾气虚,下焦湿热。治以苮湿清热。方药: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鱼腥草15g,玉片10g,焦山楂10g,瓜蒌10g,干姜10g,枳壳10g,炙甘草5g,大枣3枚。2剂。

二诊:早晨腹泻推迟至6时,面色红减。舌脉同上。上方减鱼腥草,加乌梅15g,木香10g,车前子10g。3剂。

三诊:大便每日2次,早晨7点大便,成形不稀,小腹冷感。舌苔薄黄、不腻,脉细,双尺沉小。证属肾脾气虚,治宜温下元益气,利湿和胃。方药:黑附片10g,茯苓15g,木香10g,车前子(另包)15g,白芍15g,焦山楂10g,建曲15g,葛根15g,黄芩10g,枳壳10g,连翘10g,炙甘草5g,大枣3枚。2剂,开水煎服。

四诊:药后大便1次,但仍腹胀,继服上方4剂。配以艾条灸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五诊:艾灸感热,腹冷收效不大。证属肾脾沉寒,治以温通经脉。方药:继服上方3剂,配以艾针灸关元、止泻穴(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

六诊:药后腹泻停止,冷感稍减,大便不成形,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虚。方药:黑附片10g,山药15g,茯苓15g,白术15g,焦山楂10g,枳壳10g,砂仁6g,党参10g,连翘10g,黄芩10g,干姜10g,炙甘草5g,大枣3枚。开水煎服,3剂。继续配合针灸治疗。

七诊:大便正常,每日一次,小腹不胀,仍有冷感,面烧热大减,舌淡苔薄黄,脉细无力。证属脾肾双虚。治以补脾健肾,佐以调中。方药:黑附片10g,干姜10g,苍术10g,山药15g,茯苓15g,猪苓15g,乌梅20g,焦山楂10g,连翘10g,生甘草3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20剂。开水煎,继续针灸治疗。诸证好转,腹泻愈,消化正常,腹不冷。

《谦斋医学讲稿·腹泻的临床研究》讲到:“腹泻的原因不一,从本质分析不外两类:虚证属于内伤者在脾,深者及肾”,“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多系补法。”

本例岳某,泄泻31年,可谓根深蒂固。脾气虚又及肾阴虚,但湿蕴在肠,又渐生湿热,及肠胃虚热上面,面部烘热发红,小腹却冷如冰块。患者长期患病,求医于全国各地,服药不计其数,这次医患结合,可谓背水一战。在复杂的虚实夹杂证中,必须分清主次,分治先后。本例岳某即治以清热、利湿、升清、消胀、温通、补脾、回阳、补肾八法,分用以中药、艾灸、针刺等法予以治疗,未配合西药,尽用中医综合疗法,前后共服26剂中药,针灸两个疗程,治疗40天痊愈,说明慢性疑难病单靠中医药辨治是可以治愈的。

四、肝郁证

英某,男,36岁,医师,1990年2月23日初诊。主诉:右胁胀痛,小便色黄一月余。一月来,右胁渐痛,有憋胀感,小便色黄,肝功检查示:黄疸指数10单位,转氨酶41单位,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经西药保肝、补充维生素及服中药20剂治疗一个月,主症依旧不减。患者消瘦,面晦色青,睡迟眠差,饮食不规律,早餐不吃,中午经常饱食,食后腹胀,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询问原服中药主要为茵陈蒿汤为主加减。证属肝郁(热)夹脾湿。治以舒肝清热,化湿醒脾。方药:柴胡15g,黄芩10g,郁金10g,白芍15g,山栀10g,陈皮10g,苍术10g,大黄5g,炒麦芽15g,板蓝根15g,延胡索10g,生甘草5g,大枣3枚。6剂。

二诊:服药后右胁胀痛、小便色黄减轻,面色淡白,饭后腹胀减轻,右胁不适,眠差,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肝郁脾虚,湿热未尽。治以舒肝养血,健脾和胃。方药:当归10g,白芍15g,郁金10g,山栀10g,延胡索10g,板蓝根10g,炒麦芽10g,丹参10g,五味子10g,枳壳10g,炒枣仁10g,大枣3枚。5剂。

三诊:药后诸证消失,右胁不痛不胀,偶有不适感,舌淡脉细数,双尺无力。证属肝虚阴伤,脾虚血亏。治以滋水养肝,健脾愈后。方药:白芍15g,生地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山栀10g,延胡索10g,枳壳15g,炒麦芽10g,丹参15g,山药15g,茯苓15g,炙甘草5g,大枣3枚。后又配服逍遥丸、麦味地黄丸一月,诸证皆愈。

古人曾谓:内伤胁痛之因……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皆成胁肋之痛矣。本例英某,肝气郁结,化火攻冲,故症见小便黄,舌尖红苔黄腻。因临证之时已服茵陈蒿汤20剂,故热已去大半,但病症之因,起于气郁,故再服不效。《景岳全书·郁证》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英某临床所见面青、腹胀、脉弦,皆肝气郁结之外象。而英某睡迟、眠差,久则伤心,心伤则血滞,血滞则肝血不藏,故此病机即《景岳全书》中所言情志之郁,则总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故此例郁证,关键要抓住先舒肝理气解郁,后养血柔肝安心神,即先治肝后治心。治疗方药先以柴胡、郁金为君舒其肝郁,后以逍遥散加五味子、枣仁养其心血,故分步调其气血,郁证可解,诸证自愈。

五、肠痈

张某,女,21岁,兴平县庄兴乡庄兴三组人,1989年4月6日初诊。主诉:右小腹疼痛两月余。两月前右小腹痛,急性发作,即到庄头卫生院治疗,经用抗生素及服中药(用药不详)前后治疗一月,疼痛减轻,但疼痛持续不消,走路或用力后加重。检查右小腹阑尾区有条索状硬结,压痛明显。舌苔白腻厚,脉弦滑。中医诊断:肠痈(慢性期),证属湿热壅滞,气血不通。治以清湿化滞,活血理气。方药:大黄6g,丹皮15g,桃仁10g,冬瓜子15g,薏苡仁15g,金银花10g,地丁草15g,木香10g,连翘15g,白芍15g,延胡索15g,生甘草5g。

二诊:药后右小腹疼痛基本消失。检查局部条索状硬结消失,按压周围稍有不适,有痛经史,舌苔薄白脉滑。再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以求整体调整。药用上方加丹参15g,香附10g。4剂。后访患者服药后,慢性肠痈痊愈,痛经亦好转。

肠痈一证,仲景创拟大黄牡丹皮汤,临床效验,不容置疑。但早期热证减轻后,须谨守舌脉,据湿瘀之比例加减,必切中要害,方可治愈。此例因年轻气盛,故效如桴鼓。

六、疳积

马某,男,13岁,兴平市槐苍小学学生,1985年6月15日初诊。主诉:消瘦、食少、腹痛半年,加重一周。半年来,身体渐瘦,食少不化,腹脐时痛,大便先干后软,舌红瘦小,脉细虚。眼结膜、唇下、面部皆有蛔虫斑、点、瘀。中医诊断疳积(虫积)证,证属脾虚胃热,虫积阴枯。治以健脾益气,驱虫导滞。方药:条沙参12g,白术6g,山药15g,木香10g,乌梅20g,玉片15g,大黄3g,枳实6g,川椒3g,柴胡6g,黄芩6g,麦冬6g,五味子6g,炙甘草5g,五味子6g,大枣2枚。4剂。配服驱蛔灵片,每日早晚分服。

二诊:服后第三天,打下蛔虫8条,腹痛减,周身乏力,大便不干,思食不香,舌脉同上。证属蛔虫已驱,脾虚胃弱。治以健脾和胃,降下通滞。方药:条沙参10g,白术6g,山药12g,白芍15g,乌梅20g,槟榔15g,川椒3g,陈皮10g,半夏16g,大黄3g,黄连3g,细辛3g,焦山楂10g,大枣2枚。3剂。再配服驱蛔灵6片。

三诊:前夜大便又排出一条蛔虫,纳食增,食入腹胀,身热困倦,大便稀,舌红有裂纹,脉虚细。证属脾气阴虚,治以补脾养阴,清热和中。方药:条沙参10g,白术6g,山药10g,白芍10g,枳壳10g,青蒿10g,鳖甲10g,槟榔10g,焦山楂10g,大黄3g,黄芩6g,生甘草3g,大枣3枚。4剂。配合三棱针四缝穴刺血一次。

四诊:服药后诸证好转,消瘦乏力。愈后再用健脾丸配服槟榔四消丸以善后。

虫积一症,现代城市少儿中较少见,但在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依然是儿科常见病。临床常见多为脾疳,以脾虚为其根本,但虫积和脾虚共存时,驱虫时必须与益气健脾同行,方无驱邪夺气,虚虚之弊,再配合针刺四缝穴,挤出黄津或血皆可促其恢复。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才是消除疳积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