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传戒正范
24402100000007

第7章

夫三衣裁製。即如來金口親宣。一鉢受持乃釋子資身貴器。壞色則迥超俗服。應量則有異常倫。服之者忍辱倍增。持之者功德具足。價重七珍之寶。難可測量。功高萬仞之崗。豈能仰望。百千萬億人天。咸皆稽首。九十六種外道。悉不知名。惟有吾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俾見聞者。利益無涯。受持者。身心俱淨。若欲知其三衣之縱廣。一鉢之大小。非開示莫能明義。不解說安可知源。今則將授大戒。先示汝等衣鉢名相。汝當知之(鳴尺一下)。汝等袱中。各有五條衣。梵語安陀會。此云作務衣。亦云下衣。亦云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汝等身上所披七條衣。梵語鬱多羅僧。此云入眾衣。亦云上著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安居自恣。乃至一切集僧辦事。當著此衣。汝等袱中各有大衣。梵語僧伽黎。此云雜碎衣。謂剪碎縫成。條相多故。凡入王宮。陞座說法。聚落乞食。半月布薩。降伏外道之時。當著此衣。然此大衣多種不同。謂上中下各有三品。所言下三品大衣者。謂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此三品衣。皆兩長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中三品大衣者。謂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此三品大衣。皆三長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上三品大衣者。謂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此三品大衣。皆四長一短。割截衣持。此之三衣者。名福田衣。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製作衣相。增輝記云。田畦貯水。生長禾苗。以養形命。衣相福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養以法身之慧命也。釋其名者。服上謂之曰衣。衣者依也。故衣以蔽寒暑也。經律皆名袈裟。真諦雜記云。袈裟。外國都邑。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割煩惱故。或名蓮華服。離染著故。或名閒色服。如法色故。今所謂壞色衣也。此衣必為三者。何也。表三業清淨故。以五條斷貪。身業也。七條斷瞋。口業也。大衣斷癡。意業也。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也。用青黑木蘭三色者。表法報化三身也。體則用熟苧麻布。不得用綾羅紗絹之物。表慈悲也。汝等各有坐具一方。所言坐具者。梵語尼師壇。此云隨坐衣。又云敷具。又云襯足衣。即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繇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汝等各有一鉢。所言鉢者。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如法故。體則鐵瓦二物。色則用麻子杏仁搗碎。塗其內外。以竹煙熏治。作鳩鴿孔雀色。所以熏者何。為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有此功德。故當熏治。量則上鉢斗半。下鉢五升。中鉢可知。此乃姬周斗也。若準唐斗。上鉢一斗。下鉢五升。中鉢七升半也。此衣此鉢。是汝受戒之正緣。資身之急務。要須自己置辦。若借若無。並名非法。準律明條皆不得戒。一生虗受信施。將來墜墮三塗。常劫輪迴無有解脫。汝等搭衣之時。淨身口意至心頂戴。默誦呪偈。次展披搭。若受食赴齋之時。端身趺坐。開巾展鉢。誦偈安庠。盛物之後。左手持鉢。右手扶緣。直身正念。供養三寶。至誠作觀。取次下匙。祖家不云。五觀無違。三匙有節。如上教示如法受用。若不遵行。罪貽於後。所有受持衣鉢軌則。候臨壇曰吾往屏處問難時。準根本律部。方乃教持。汝等自今已後。凡欲製造衣鉢。應須請問明師如法裁造。無恣自心。有違聖制。若衣成已。必請一知律師僧。依法加持。信受披搭。功不唐捐。必獲勝益。是名末世僧寶真正比丘。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

引禮云。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

(送師已。回至作法所。謝諸引禮師畢。各各持己衣鉢除還本堂)。

審戒懺悔第五

沙彌進具時。所問十三重難。十六輕遮。必在十師臨壇。和僧作法。方差教授師往屏處詳問。次復召入僧中羯磨師憑眾再審。事辦一朝。法無隔宿。如此兩番詳詰。諸律文同。一往受具者。皆於隔宿請師預問。既不待羯磨所差。又非是正授具曰。嗟夫。深違佛勅。遺誤迨斯。今準南山古儀。原遵佛制。唯於隔宿審詰沙彌十戒。次曰登壇。方差問二十九種輕重難遮。願諸弘戒者。剪革沿式。以奉聖規。是所幸也。

(此番作法。更當整肅。良以具足大戒尊嚴。而僧伽之數難入。且今去佛時遙。法多情弊。若不藉以殊勝外緣。曷能發彼上品因心。是以即於請戒後日分。引禮師先令淨人。或沙彌。灑掃法堂。中敷一座。供列香花。莊飾旛蓋。於正座屏後。設書記師位。堂左頰門外。設驗籤師位。堂右頰門外。設繳籤師位。處處燈懸。光逾白晝。在在香爇。篆藹祥雲。供設既備。即鳴楗椎集諸求具沙彌。照籤班次排列。引禮將五人徃請羯磨師。執香者在前。至寮作禮。請師至堂。禮佛就座。拈香舉讚畢)。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迎請者先出班。聞磬聲作禮三拜 歸班。

(受差驗繳二師出眾。向座一觸禮起立。座上師其出位答禮。自宜相諒)。

羯磨師云。

幢樹毗尼。唯在匡扶正法。堂開懺悔。用資佐助諸緣。今諸沙彌欲求進具。理合露懺。防有白衣等溷入盜聽。故請二師詳查出入。彼若如法清淨。我等作辦方成。但恐坐久疲勞。願生歡喜。(叉手答事)如命。

(驗繳二師向上叉手問訊兩分左右。各詣頰門就位而坐。次書記師出眾。向上一觸禮而立)。

羯磨師云。

勤策近圓。當淨身意。干犯則律不許容。無染則戒方可受。今夜班多人眾。事或雷同。故請大德注明人事。不致差誤。以便呈簡和尚。願勿厭其煩瑣。(叉手答云)如命。

(答已。向上叉手問訊。却後就本位眾巡視大德。向座一觸禮起立)。

羯磨師云。

律制森嚴。人心易怠。須假勝緣。克成善業。今諸沙彌於發露時。或恐昏散。忘誤懺摩。故請眾大德檢巡察視。整肅懺儀。令彼三業翹勤。一心無怠。可謂曲己成人。幸勿辭勞。(眾齊叉手答云)如命。

(答已。向上叉手問訊而出。各備提燈。嚴肅清察)。

引禮云。

諸沙彌。汝等各各至誠。隨我音聲。朗誦大悲神呪。仗此密言威神力故。淨潔法筵。遠諸魔障(齊聲朗誦三遍已。舉)。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引禮云。

諸沙彌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夫七眾以比丘為首。三聚以具戒為尊。須求淨器。受彼醍醐。合選良材斵成梁棟。運斤在於大匠。陶冶不越輪繩。今為汝等恭請(某某)律師。作審戒懺悔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審戒懺悔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審戒懺悔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如實懺悔。慈愍故(三請三禮)。

羯磨撫尺云。

夫戒淨而定慧生。乃佛祖修證之道本。惑起而貪愛具。是有情輪迴之苦因。斯惟智者覺照。愚者迷淪。汝等既能厭苦捨家。受持沙彌十戒。復欲增進勤修。願入比丘僧倫。如是則何患定慧不生。而輪迴不息。但慮汝等本所受持禁戒之中。或性重條章有毀。或息慈名德有虧。縱欲近圓。恐無所獲。薩婆多論云。若破沙彌十戒中重者。若受具戒及禪無漏戒。若欲勝進。一切不得。良以沙彌戒是比丘戒之原基也。譬如樹根充潤。花果敷實。亦如地址堅牢。樓閣任興。未有無根企果。而無址架閣者。是故我今於請戒開導之次。欽遵律制。逐一問汝。汝等隨其所問。逐一實答。不得以有言無。以重說輕。倘有一念覆諱。豈但內欺於心。外欺於師。抑且欺誑十方諸佛菩薩。諸天善神。而舊罪不除。新殃更積。如是則惡道不怖。慚愧不生。誠為可憐愍者。是故汝等人人信力決定。生大怖畏。生大慚愧。思惡道苦。發菩提心。傾誠發露。真切懺悔。鑛砂淨盡。方是精金。瑕疵少存。尤非良璧(鳴尺一下)。汝等能如是懺悔否。(眾答)依教奉行。

引禮云。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汝等為首者。統眾集候。待呼召時。九人次第從左頰門至驗籤師所。逐一照名而進。到師座前發露竟。九人次第從右頰門至繳籤師所。逐一依次而出。今留第一班在堂。餘者暫出。(眾出已復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堂寬一行列定。堂窄前後兩班)。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作觀運心。齊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已)各稱自己法名(稱畢)。

師撫尺云。

諸沙彌。我今詳問汝等本所受持十支戒相者。正是浣汝身心。蠲除不淨。遴選道器。攝入僧倫。應須各解我語。確實而答(鳴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