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三壇進菩薩戒前請戒懺悔儀
通啟二師第一
按菩薩戒羯磨經云。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哩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準經所明。故知凡受菩薩戒。先當請戒開示。次則審懺問難。如法授受。匪藉引導。則發請無繇。是以先須通白輔化二師。然後啟請和尚。
(其請戒開導之法。須在正授戒前二三日。於午後令淨人灑掃法堂。中敷高座。若無淨人。新比丘亦得。至時鳴椎集眾。然此中集者。非但局於比丘。凡欲求菩薩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應同集。若眾多。應以十比丘往請引禮師。若少四人。乃至極少惟幾比丘者。即可同徃。到已一觸禮。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禮三拜起立。一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今欲進求菩薩大戒。於諸儀則。罔諳規繩。復懇諸師。幸為示導。
引禮云。
汝等比丘(若有後六眾人在內。隨類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利己利人。法門熾盛。功德難思。我今先將汝等通白二師。乞請同詣方丈。
(答已。同一觸禮。起分兩立。於時二引禮各將二比丘。分請二師。請至法堂已。引禮呼眾如常作禮三拜。長跪合掌。二引禮向二師一觸禮起立叉手。代眾白云)。
彼比丘(某甲)等(後六眾隨有加之)。今欲乞圓菩薩大戒。故先通白二阿闍黎師。惟願勿悋利物之婆心。勗成新學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詣方丈。啟請和尚臨堂。曲垂開示。令彼眾等聞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已。呼眾作禮一拜)。
闍黎師云。
諸比丘等(有後六眾隨加之)汝今意欲啟請和尚。求圓菩薩妙善戒法者。可謂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間和尚若慈允臨堂。開導之時。汝等各各諦聽思惟。可能堪受此戒。良以菩薩誓願深廣。行門無量。非同比丘向所修持。倘有纖毫怯怖。機器卑劣。大戒難圓。所謂假使鐵輪頂上旋。終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願堅固。方名受持菩薩戒者。故我二師先為告諭。汝等人人各懷恭謹。同往方丈。迎請和尚。
(引禮呼眾作禮三拜。起分左右。其為首者。隨二師詣方丈。餘者立定)。
請戒開導第二
(請和尚時。可令九人。一人執香前行。次引禮鳴磬。次二師餘眾末行。至方丈禮儀如常。和尚臨堂陞座。先二師禮畢歸位。引禮向上展大具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聽彼比丘(某甲)等(有餘眾隨加之)。今欲求圓菩薩淨戒。故先恭詣座前。頂禮啟白。願開甘露解脫法門。傳授金剛光明寶戒。不捨慈悲。幸垂策導(白已三拜起具復位。呼云)。
上香 復位 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闍黎師云。
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辭。為首者代眾至誠作白(首者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久已毀形離俗。每懷進道無門。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壇稟具。始預僧倫。更欲息慮投誠。重增大戒。故今頂禮座前。悃愊伸請惟願鑒精虔於一念。降悲愍於羣機。均賜菩薩妙善淨戒。令(某甲)等修學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弘化導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勝懇禱之至(白已。引禮呼眾頂禮一拜。合掌長跪。一心諦聽)。
和尚撫尺云。
諸比丘等(若有餘眾隨類加之)。汝今懇切至誠。乞求菩薩妙善戒法者。先須以三種決定深固大信。發無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決定。則不能斷除疑網。心不深固。則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動不搖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為三。一者。決定深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故今勤修勝行。誓成覺道。願度眾生。咸登佛果。故梵網經云。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二者。決定深信波羅提木叉戒。是菩提涅槃修證之本因。若無戒為本修因。如蒸砂作飯。縱經塵劫終不能成。故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三者。決定深信一切諸佛法報化身。清淨光明。無邊相好。皆依持戒而得莊嚴成就。故薩遮尼乾子經云。如來功德身。以戒而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備二嚴。下化眾生圓滿萬行。有戒則修證不虗。無戒則徒勞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種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為得戒本師和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黎。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十方現在一切諸佛為尊證師。十方一切菩薩為同學侶。吾雖受請陞座。但是汝等教誡法師。名曰秉戒和尚。謂秉宣佛制。教誡後學故。若於來朝入壇正受戒時。汝等人人皆要專注一境。頓息諸緣。此身雖在師前。而心必觀想諸佛海會。須知菩薩淨戒。非淺浮之信。散亂之心而可納受。故經云。三白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諸大菩薩前。法爾相現。繇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諸佛菩薩覩是菩薩法爾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繇諸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滅除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已。雖復轉身徧十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繇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大願。亦不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為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得。準斯經文。則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當在僧中禮請十師。白四羯磨而得。但盡今生形壽。受持菩薩戒名曰佛戒。應於師前啟白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至果覺後身。所以釋迦世尊。文殊彌勒。為菩薩戒之三師。諸佛為其證明。而諸佛菩薩未離真際。求戒之人實住此方。能令授受獲益者。良繇眾生機感。諸佛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憐。譬水愈清而月愈顯。受大乘戒。為真佛子。諸佛菩薩慈悲護念。亦復如是。來日為汝等欽遵大乘經律。結壇敷座。集眾啟聖。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自利心。而為菩薩嚴土利生之廣大心。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別解脫戒。而為菩薩保解脫之三聚戒(文中總舉七眾。隨有者一一加之)。然此三聚妙戒。體是無作遍周法界。量等塵沙假色表顯。雖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雖云持。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此則佛種從緣起。性修交成故。得斯體已。任運止惡行善。任運利物濟生。於正止行利生之間。實無利生止行可得。以諸法無生。一道真淨故。起信論云。以知法性無染污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而此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動不無。有性即有心。有心皆成佛。梵網經云。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發無上菩提大願。及現身中有犯七逆罪者。雖佛性之理體。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終難發起戒之當體。經律明條。應當詰問。汝等少頃。且隨眾引禮大德。今夜入懺摩堂中向羯磨師前。先將各人本所受持戒品。其間若染若淨。一一發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詳細審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惡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法。清淨授受。諸佛讚善。龍天衛守。所謂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眾齊答云)能依教奉行。
引禮云。
諸比丘等(有餘加之)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出班送和尚歸方丈。
(禮儀如常送已。仍至堂中禮送二師。並謝引禮師畢。次第各還本所。以候初夜問懺)。
審戒遮第三
梵網經云。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又云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受戒。故知理性無別。有心者盡皆通收。事障須防。無犯者乃可容受。既於不揀擇中而分揀擇。然審問中。復有正權頓漸之殊。故今彙之為四。以便懸當臺之明鏡。鑒所受之機宜。若不諳練於先。臨時成非莫曉。
一者出家男女。若受持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戒。或學戒年滿無缺。或身器完美無遮。已經登壇。白四羯磨。曾圓比丘比丘尼戒。今復增發大心。乞求三聚。繇其行布靡逾。不廢住持僧寶。如法如律。謂之正受。受已。名曰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或學戒生年未滿。縱滿諸根不具。倚能發菩提心。堪行菩薩行。雖具足僧倫不收。於平等佛性可攝。以其不歷近圓。即求三聚。戒級雖越。佛慈暫開。謂之權受。受已。名曰菩薩式叉摩那。菩薩沙彌。菩薩沙彌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崇信三寶。樂修十善。或受五支學處。慎守多年。或持八關齋戒。嚴遵一日。今始更發勝心。求受菩薩大戒。以其自小進大。信智轉增。謂之漸受。受已。名曰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多劫已植。深厚善根。此生迷著不速返惺。倐爾覺照。立地悲忻。一念信歸三寶。懇求大乘戒法。願力弘深。同事攝化。以其未曾久持居家戒品。一旦疾稟菩薩學處。謂之頓受。受已。名曰菩薩近事男。菩薩近事女也。
此之四種。若審懺時。仍分四別
審第一種人者。若是比丘。嚴問所持二百五十戒法。若是比丘尼。詳審本法三百四十八戒。至於七遮。二部通詰。苟根本毀破。應當羯磨滅擯。若七逆有犯。當如律制所遮。設餘干違。容悔仍淨。
審第二種人者。若是式叉摩那。此云學戒女。佛制令學三法故。若審懺時。應一一逐問。一學根本。四重戒是。二學六法。謂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故飲酒是。三學行法。謂大尼諸戒中威儀是也。若是沙彌沙彌尼。唯審本戒十章。其七遮重罪。三眾俱問。如斯三眾之中。或根本七遮有犯。一一依律擯除。若學戒女六法不淨。更於二年羯磨。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即非沙彌尼眾所攝。復於式叉摩那缺學。又非真淨學戒之女。而兩無攸歸。三聚基乏。故不能進受菩薩戒也。其小三眾。唯此學戒所制。倍嚴於沙彌沙彌尼故也。
審第三種人者。若是五戒近事男女。於中受有滿多半少一分不同。應隨所受。一一詳問。不得為少分者。而問多分。為滿分者。而問半分。若是八戒近事男女。彼所受者。既異終身居家五戒。故審詰時。但問一日一夜之持犯。又則八戒制婬。於一日夜全斷不開。非同五戒止禁邪婬而已。如審七逆四輩無殊。其間或於四重七逆。有犯一一者。當須遮止。餘聽悔除。仍許進受。
審第四種人者。彼等一向未稟尸羅。今始初發大心求受。應準善生經中。問其七種戒障。若此善信男女不干七障者。先當與受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然斯俗諦五禁。乃在家菩薩戒之原基也。即於當日。復欽梵網經。再審七逆。若無犯者。三聚方進。今雖五戒纔受。七逆豈必有干。佛教有遮。仍須遵問。
(凡作法時。應在後日分。其淨堂敷座。設辦莊嚴。籤班出入。一切儀式皆同受具無殊。至時鳴椎集眾。引禮先至法堂。眾向作禮三拜。令四為首者。徃請受差驗繳書記巡視諸師。禮儀如前不異。引禮師次將五人。一人執香往請羯磨師至堂。禮佛就座。拈香。眾舉香讚竟)。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迎請者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各歸本班。
(受差諸師禮儀囑辭。皆於二壇儀中詳明。此不再出)。
引禮云。
諸比丘等。各稟虔誠。隨我音聲。齊誦大悲神呪。求加護以淨法筵。仗威力而蠲魔障(誦此神呪三遍已。舉云)。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聲)
諸比丘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猶恐琢磨之未至。聖階欲進。先求行履之有初。今則具戒既登。聖心重礪。故我為汝眾等。焚香敷座。恭請上(某)下(某)律師。為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眾各稱名)。其餘言辭。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餘眾加名)。今請大德為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薩清淨位。慈愍故(三請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