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步悠然震惊的是,那些好事之人却都还站在一层大厅处,看到她走出,禁不住小声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步悠然感受着众人的打探目光,如芒刺在背,不甚舒服。
步悠然走至店老板的柜台前,询问道,“不知店家刚刚找我什么事?”
店家这才反应过来,笑道,“与您一起来的那位公子今日一早退了房,说是有急事,让您在这边等他回来。”
步悠然诧异,他竟是放心让她一个人了?
“客官,来壶茶吗?”小二哥端着托盘从步悠然身侧走过。
经他一提醒,步悠然想到自己似乎还未用早膳,于是应道,“也好,来一壶,顺便再端上两盘子点心。”
“好嘞。”小二哥爽快地叫道。
步悠然转身,再看向大厅,发觉周围人已经各回各位,一切已如常,不由唏嘘了口气。
刚要落座,听到从旁边桌上传来一道义愤填膺的声音。
“你们看着吧,不出两年,那奸臣一定篡位!”说话的是一个白面书生,穿着白色长衫,手持茶杯,厉声道。
在他桌对面的一个书生圆脸,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白面书生茶杯落向桌面,发出清脆之响,“朝廷上下,佞臣当道,你我等再不奋发,岂不是对不起受苦受难的百姓,对不起我们的国家?”
步悠然站在后面,甚觉这番话听得很是令人振奋,她扭头,不由多看了那书生两眼。
待那几人起身离开,小二哥正好也端着点心盘走了过来,“公子没有回屋啊?我说怎么敲了半天门也无人应。”
步悠然笑道,“正好听到那些书生聊天,就多站了一会儿。”
小二哥走近,叹道,“他们也就这点能耐了。”
步悠然不解,“为何这般说?”
“这些都要参加明年春考的童生,知道为何这些外乡的都要提前半年来京城吗?”
步悠然看向店小二,疑惑地猜道,“不是为了怕路途太远,为了以防万一,提前过来?也好适应?”
店小二摇了摇头,笑道,“可见公子您是第一年参考,没经验。”
步悠然抿唇。
店小二压低了音量,“公子您要长点心,虽然表面上看大家都是一样认真努力,但其实却不然。这其中的门道深着呢。光是准备就要分两种,一种场内准备,即是这些书生自己的功底,另外一种就是如刚刚那公子的所为,为了彰显自己,博得名声,也好让主考官对自己有印象,还有一种就是比较有关系,有背景的了,人家基本上不会与我刚刚说的那两种人直接去接触,他们会花时间笼络朝廷大官。”
步悠然眉头紧蹙,不由咂舌,“看起来的确水太深。”
“不知公子您要选择哪一种?”店小二端着盘子看向她。
步悠然忍不住尴尬一笑,“我?我怕是只能奋发图强了。”
店小二无奈摇头。
步悠然眼睛一转,不由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悄悄塞入店小二的手里,“我看小二哥知道得很多,想必一定是有点门道,若是能得你提点一二,小弟我也是感恩戴德,假以时日,若真能一举高中,定来相报。”
店小二悄悄将银子揣入袖口,声音更是低了几分,“这话也就是我与你说,若是旁人绝对不会。”
步悠然点头。
“你可知道京城那些达官贵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里?”
“怡红楼?”
店小二摇头,“闻香茶楼!”
步悠然昨日似乎在街上看到过,那茶楼装潢得甚为高雅讲究,但凡穿得稍微简陋的便不能进去。
步悠然得知此消息后,第二日一早就去京城的一家铺子买了一套衣裳,回到酒楼换上新衣裳,然后找到另外一张人皮面具,那张可以说是与甫善脸型相近的,而步悠然于前两日又买来了胭脂水粉等化妆工具,于是对着镜子,照着甫善的模样尽量画去。
说起来化妆也是一门很强的艺术,都说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就能够说明学好化妆是多么的重要。
在现代,学生们入职前第一门学的便是化妆。所以,可以说化妆是女人们职场致胜的法宝。
步悠然放下眉笔和胭脂盒,再次比对镜子,虽然不敢说百分之百相似,但百分之八十还是有的。
她收拾妥当后,便来到了闻香茶楼。待一进门,看到一层处坐着许多文人雅士,看起来与她是同样目的,步悠然不由多想,直接上了二层,选了一个靠着栏杆的地方而坐。
小二端上一壶茶,步悠然刚要倒上一杯,却不知从何方传来一道美妙之音。
她循声望去,却见一层一穿着白色布衣披头散发男子一面喝酒一面细声吟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是选自《诗经》国风篇,步悠然心中想到,只是不知为何此人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吟唱这篇文?断然不可能是哗众取宠,唯有彰显名声说得过去。
不等步悠然细思量,从楼梯口处又走上来三位衣着华丽的世家子弟,看起来身份不一般,三人说说笑笑偏偏好就坐在了步悠然的身后那一桌。
其中一方脸人说道,“曲兄说得不对,我倒觉得最有风采之人非魏国的唐之寅,听闻他三岁可以对诸子百家名篇倒背如流,且说此人英俊不凡,现在更是魏国不可多得的骁勇大将军。”
圆脸人一听,“咱说的不是魏国,就评咱们自己国家,我刚刚提的那几个人难道还不是?”
两人还未争论完,黑脸的男子就插嘴说道,“你们俩个谁都别争了,说句心里话,撇开成见,论相貌论才学,你们俩说的那几个人都比不过一个人,还记得曾几年前,有一举人在见到他真人后,专为其写过的一篇赋吗?”说到此,他不由叹了口气,“只可惜,此人阴晴不定,没有一个月,这篇文连带着那个举人一起消失匿迹。”
那两人一听,似已心知肚明,不由端起茶盏,三人碰了碰杯,默契地不再谈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