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红楼之玉溶潇湘
2443900000015

第15章

黛玉小脸蓦地端肃,小手轻轻抚过琴弦,霎时,一阵如水的琴声自弦上流泻。须臾乐止,黛玉小脸神采飞扬,手指轻轻抚着一脸的赞叹:“师傅,真是好琴,音色优美清越!玉儿谢过师傅!”

黛玉立起身来,给展无尘福了一福,展无尘忙拉起她,牵着她的小手,欣慰地向林如海道:“玉儿喜欢便好,我还担心玉儿不满意呢,要知道玉儿虽小,眼光可是很高的!一般的凡俗之物皆不能入她的眼!”

林如海拈须微笑,微微摇摇头道:“玉儿年纪小,便凡事有自己的想法,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三岁看大,她的性子有些清高,我只是有些担心,终是女孩家,太过孤傲便不大合群,倒要招惹些忌妒!”

展无尘却含笑看看黛玉,不以为然道:“玉儿性子纯善,林家是书香继香之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份风范是学不来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虽是女孩子,也不能一味乖顺,世间的女子多是乖顺之辈,又有几人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我倒希望玉儿长大后也能保持这份清傲。我的徒弟,当如梅竹,有风骨!”

林如海淡然一笑,他倒没想这么过多,只是希望女儿这一生能够平安健康快乐便好。见父亲和师傅两个人一直谈论着自己,黛玉没兴趣听,转过头来复打量着琴,眸中一片热切。

林如海见状笑问:“不知贤弟是如何得到这制琴的材质的,一看便非凡品!”

展无尘喟叹道:“这多半年来,沿途欣赏着名山胜水。为寻这几把琴材,我是游遍了大江南北,”说着笑道:“还好,最终不虚此行,到底被我寻到了!”

便为父女俩讲述起自己寻琴材的经历:这半年来他四处游历,最终去了道教圣地武当山,求访自己的一位好友幻化子。幻化子是紫霄宫的道长,见老友来访欣喜自不待言,陪同展无尘踏武当山的峰峦洞涧,领略造化赋予此地的鬼斧神工。

听展无尘提及欲寻琴材一事,幻化子便建议他去天柱峰北麓的五龙祠去碰碰运气。五龙祠堂后院植有几十棵上等的梧桐,幻化子说据山志上面所述,这里的梧桐树曾引来过凤凰,想必不是凡种。翌日由幻化子陪着来到五龙祠后,果见一片梧桐,当时正值仲夏,但见梧桐棵棵干挺枝秀,叶片硕大青绿,高大的三丈有余直插青天,巨伞如盖,稚嫩生龙活虎的幼树亭亭而立,枝叶之间时闻各种袅的欢快叫声,给静寂的峨眉山增许多生命的机趣。但偌大一片梧桐林,何木曾栖彩凤?前代凤凰落脚处,至今安在哉?

“那后来呢?”黛玉眨着一双清澈的水眸,一脸的好奇,对展无尘的奇遇十分地羡慕。

展无尘一笑:“师傅当时还真有点犹豫,但幻化子再三挽留我,师傅只得安下心来。”果然几日后的一天半夜,主峰一带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北麓五龙宫附近火光冲天,借助偶尔的闪电,还可见团团升起浓烟。幻化子说一定是雷劈了老树,说不定这场雷火烧在梧桐上,琴材便可以定了。

展无尘虽游历名山大川,见过不少稀奇古怪的异闻,但此事他仍觉得玄乎,却又实在喜欢这种与夜半惊雷联系在一起的选择材经历。天亮时,雨停了,展无尘和幻化子便急急跑到一珑宫梧桐树林边。果然,昨夜的天火烧在这里,几株特别高大出众的梧桐遭此惨祸,被烧得树身乌黑,令人心痛。幻化子绕着树林四处寻找,然后在一棵特别粗壮劲挺的梧桐前停住了。展无尘这时才发现,满坡桐林,似乎就属这棵最为伟岸。

只见这株梧桐的梢顶往下,约有三分之一的树干被烧焦,眼下正冒着丝丝青烟,而下部三分之二的柽却写好无损。幻化子看看展无尘,兴奋地道:“你要找的琴材就是这棵,这真是绝妙好树,可遇不可求!”说罢望着他捋须微笑。

展无尘望着这棵树梢被烧焦的梧桐,忽然间大悟过来,惊奇:“这不就是焦桐吗?真正是老祖的恩赐!”

黛玉仿佛听天书一般听得入了迷,此时不由插话道:“师傅,这焦桐,可是妙识琴理的蔡邕所制的焦尾琴吧?”说罢一双妙目目不转睛地看着展无尘,想不到自己这张琴得来还有如此神奇经历。

展无尘抚了抚黛玉的头笑道:“玉儿说得没错!这焦桐的典故,源于《后汉书》,是有关东汉名臣蔡邕的一件事,他在吴地游览,夜宿一农人家,而这家农人不识梧桐,竟将这么好的良木当成了旁通的炭木,多亏遇到了蔡邕,不然真是明珠暗投,遭人荼毒,岂不可惜的!不然这世上只怕也没有那有名的焦尾琴了!”

黛玉咧开小嘴,将视线投注到那张琴上,心中充满着敬畏,展无尘道:“为师得到的这几块琴材,生在武当山上,得历代祖师之灵气,曾栖凤凰,又被天火烧焦了一部分,当是天底下难遇难求的绝好琴材。”

当下幻化子叫来了几个火工道人,将焦桐从根部锯下扛到了紫霄殿,裁成了九块,其中四块质感最好的送给了展无尘,自己留下了五块。

林如海笑道:“想不到你这位道友也知道蔡邕焦尾琴的典故,可见他读过《后汉书》,一个方外人能喜读史书,确乎难得!”

展无尘道:“这幻化子虽是道长,却酷爱读书,除道家典籍外,史书,诗文杂集他都爱读。”说着抚着黛玉的头笑道:“这一点和玉儿相似,不啻是个书虫子!”

黛玉小脸绽开笑颜,林如海微微颔首,感叹道:“这才得真正的得道者,老聃、庄周、表面上看都是韬光养晦,遁迹册林,其实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忧愁疾苦。老聃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这话说得有多中肯,紫霄宫主得道家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