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2453300000010

第10章 刘永好成功之道4

“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好在那个年代市场竞争不大,做什么事情都能够赚钱,不好之处就是政策环境很不配套。社会对从事个体户或者专业户的印象非常不好,认为那是在搞投机倒把。

此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搞养殖。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资金,技术含量低,不象他们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么条条框框。目标定了,需要的1000块钱的资金该从哪儿来?

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能够拥有创业的“第一桶金”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因为这意味着创业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对于后来拥有100多个企业的刘永好刚刚开始创业时,并没有“第一桶金”。刘永好兄弟家里没有钱,想去找银行贷款。虽然对于银行来说,1000块钱不算个大数目,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银行不贷!

资金问题是摆在刘永好兄弟四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他们分头筹备。那个时代,几乎家家都一穷二白,筹集资金谈何容易。他们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的办法。

刘永好一筹莫展,愁眉苦脸的样子让妻子李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夫妻俩人的每月工资合起来才70多块钱,上哪儿去凑这么多的钱?无意中,她的目光停留在自己戴在手腕上的英纳格手表。手表是她省吃俭用积攒的钱,托人找了一张购物票买的。为了支持刘永好,李巍下了下狠心,将自己最心爱的英纳格手表卖了,帮刘永好凑个份钱。

最终,刘永好兄弟为了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卖掉了手表,自行车等家里值钱的东西,凑足了1000块钱,建立起了育新良种场。

一开始困难重重,为了建立厂房,刘永好专门跑到成都买了一辆拖拉机运旧砖,由于道路很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厂区两公里之外。人手不够,就找了几个农民兄弟帮忙,刘永好亲自带头,手抱肩扛,一趟趟地硬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

没有孵化箱,他们就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下手做。

3.面临夭折的第一笔“大”生意

如果不下海创业,刘永好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过着旱涝保收、舒适无忧的日子;如果不下海创业,刘永好每月会拿着不高的工资,过着并不宽裕的日子。

刘永好下海的时候,并没有宽松的社会环境,每天,除了顶着生意是亏是赚的压力不说,还要承受会不会被抓,产品是否会被没收的担心。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天有不测风云”,刘永好兄弟的第一笔生意就差点就让育新良种场夭折。有一个养殖专业户向他们订了十万只鸡苗,信誓旦旦地保证交货后,货款三天内到。那个时候社会风气好,生意人讲诚信,重信用,诈骗案很少有发生,刘永好他们就相信了,忙着将小鸡孵出来。

先交货2万只。二万只鸡苗运走以后,过了三天,钱还没到。等到第五天,还是不见有动静,刘永好他们开始着急了。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只小鸡破壳而出,而且越来越多,可钱一直没收到。他们不敢怠慢,马上去找那家专业户。跑过去一瞧,他们傻眼了,因为养鸡是要保证温度的,专业户把鸡苗运回去以后,点了很多煤油灯用来加热,结果一不小心,把盖在小鸡上面的稻草点着了,所有的鸡苗都被烧死了,茅草房也化为了灰烬。

下单的专业户已经跑了,剩下他老婆跪在地上求饶。看到身无分文,倾家荡产的穷苦农民,刘永好兄弟动了恻隐之心。还有什么可说的,眼看着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又没有饲料喂养,还好赶上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一连串的问题,让一向很坚强的刘永好四兄弟都感到了绝望。

从未受到如此打击的刘永好兄弟,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兄弟四个只好商量对策。他们说不如干脆跑掉算了,四川困难的那几年间,曾有好多人跑到新疆,换个名,改个姓,就什么问题都不会有了。还有更简单的,就是直接从岷江的桥头上跳下去,就一了百了了。

那种感觉实在不是一个“伤心”能形容的。关键时刻,老大刘永言的一句话起了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上天并没有把他们逼到绝路,从小吃苦耐劳的四兄弟犯不着那样做,应该坚持下去。他们最终决定哪儿也不去,咬咬牙,继续往下干,不逃、不躲,去正视和解决问题。

坚持下去,就意味着要正视剩下的八万只小鸡。既然卖给农民已经没有希望,那就只能卖给城里人了。当打听到成都有市场后,兄弟四人连夜亲自动手编好竹筐,装好那些刚孵化出壳的小鸡,凌晨4点就开始动身,走得太早,天还没有放亮,路两边还是黑乎乎的一片,就这样摸着黑,颠簸在小道上,后面的鸡娃们,叽叽喳喳地乱叫着。

蹬了3个小时自行车,终于赶到了20公里外的集市。

那个时代不像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打破的市场环境下,个体户是非常受歧视的。即使在农贸市场里,也是中规中矩,每个摊位都有固定的区域。初来乍到的刘永好四兄弟自然不受“土著”摊主们的喜欢,摊主们不允许他们在那儿摆摊儿。尽管情况很不乐观,但他们坚信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刘永好想尽了办法跟人家协商,最终还是取得了立锥之地。

安顿完毕,刘永好拿起了他携带的土喇叭高声喊着:“鸡娃,谁买鸡娃,一元钱三个!”

一直叫卖到晚上,总算把几千只鸡卖完了。人就是这样的,没被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会有多大的潜力。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就会成了。

急急忙忙收完摊,就拖着疲惫的身子蹬车往回家的路上赶。

如此辛苦的折腾了十多天后,兄弟四人个个都减了腰围,瘦了一圈。但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8万只鸡苗总算全部脱手。

创业初期的第一次危机总算化解了,当十年后,已经成为希望集团总裁的刘永好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当干部穷是穷,但是‘旱涝保收’,而且自命情高。一旦下了‘海’,收鸡蛋、孵鸡子、卖鸡娃,样样活儿要做;工人、推销员、老板,什么角色都扮演。每天辛苦不说,还要厚着脸磨嘴皮,提着‘猪头’求神进贡,心里真是酸甜苦辣一应俱全。当时那滋味,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当然,那时最大的优点是没有竞争!我们独一份!”

1.会下“金蛋”的“鹌鹑”

当谈起为何辞去当时人们非常羡慕的公职去创业时,刘永好说:“1982年下海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按当时全国的生活水平,我不敢奢望一个普通教师能挣多少钱,只是想辞职下海了不管怎么做都会比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

上世纪80年代初的38块钱,在同龄人的眼中已经算高的了,而他放弃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相信年轻就不应该害怕失败,即使失败,也可以从头再来,年轻就是资本。在刘永好的眼里,38元的工资不算什么。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刘永好在与兄弟共同创业的初期,第一次经历了心灵的历练。比起早年生活的艰辛,这种心灵的炼狱无疑是更加痛苦的,但坚强的面对,只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刘永好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转换,最直接的结果是使他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脸皮从此也变得厚起来。无论是内心的坚强还是脸皮的增厚,都是那样一个年代奋起成功的人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创业者不仅仅要有理想和抱负,还要学会把目标分解、简化成具体的一件件事情。因为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去克服,比一下子面对一大堆困难要好得多。鸡苗事件让刘永好兄弟的士气遭遇了重创,消沉了几个月后,他们又重拾创业当初的激情,鼓起斗志,继续向前走。

有了上一次险些失败的经历后,刘永好兄弟不再盲目冲动,而是在做事前先思量好该怎么去做,精打细算地做起了生意。

在刘永好兄弟白手起家的传奇创业之路上,鹌鹑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四兄弟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危机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朝鲜的金日成主席送给中国一批鹌鹑,报上说它是“会下金蛋的鸟”。

之所以说鹌鹑会下“金蛋”,是因为它的产蛋率很高,一只雌鹌鹑几乎每天都可以下一个蛋。这样计算下来,比起鸡蛋,鹌鹑蛋的利润几乎要高出一倍。刘永好兄弟一合计,决定将养殖业的重点放在鹌鹑上。

通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当时一个鸡蛋卖1角钱,而一个比鸡蛋小的多的鹌鹑蛋却卖到了两角钱,而且,小鹌鹑孵出后40天就能下蛋,一对鹌鹑1年可以孵5窝小鹌鹑,也就是值100多块钱。这样一算,养鹌鹑可比孵小鸡要划算得多。

但此时市场情形似乎跟他们的决定相反,成都地区的“鹌鹑热”正在降温。当听说刘永好四兄弟要大规模来饲养鹌鹑时,村子里的好心人规劝他们千万不要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