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2453300000005

第5章 刘永好成功之道1

刘永好认为,是否能够多元化发展,关键要看个人的能力和企业的基础,要看企业是否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是否有稳健的管理团队、较为坚实的企业文化基础,是否有一个人才培养的体系以及企业管理机制是否完整健全。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称呼刘永好的方式很多,比如饲料大王,养猪大王、地产大亨,金融大鳄等等,但是刘永好都觉得这些称呼不太合适,他比较喜欢别人称他为企业家。他说:“叫我‘企业家’比较好,一个既做农业,又投资房地产,金融等方面也略有涉足的企业家。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吃’这个问题,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得到回报。现在,‘吃’解决了,‘住’的问题提上了日程。13亿人,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这又是个大市场。金融投资,是更高层面的投资。我们投资金融企业,是以饲料业以及农产品为基础的。所以,我倾向于叫我‘企业家’。”

3.成功的两大法宝:学习和专注

在刘永好身上,有两项特质:第一,他非常非常地爱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方能不断进步,方能跟得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变化,有能力和知识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第二,他非常专注,主业一直专注于农业,并在这个领域内做深做广。中国有9亿农民,他帮助农民兄弟挣钱,然后再挣农民的钱。这两项特质最终成就了内地首富。

刘永好很清楚自己的重点是在农业上。“我们的产业是农业。国家5个一号文件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加以肯定和支持,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非常重视学习新知识。在他看来,知识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只有不断掌握新知识的人,才能在商海中捕捉到新的发展机会。他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刘永好和李嘉诚在折一点上是非常相似的,刘永好也非常热爱学习,他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接受新的信息,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之外的,不管是国内的信息还是国外的信息。他有个随身携带的笔和本子的习惯,凡找人谈话或接受采访的时候,只要对方说得有道理,他就会记录下来,他每年都要用掉十几个大本子,他记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能够看懂。他有一个秘书班子,专门为他搜集各种的信息,他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阅读和了解这些信息,看精华,看标题,这样他始终能够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跟得上行业的发展。有时候刘永好也会跟有名的专家进行交流,以弥补自己在一些专业知识上认识的缺陷。

刘永好说每天都在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因为做企业,做商业,必须学习行业的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的格局,要了解国家的政策,要了解社会,还要了解怎么样去管理企业,不光要学习书本里的内容,还要勇于实践。对于一个有很大规模的企业来说,紧跟社会发展非常重要,而作为企业领袖需要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才能站得更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掌舵企业。而在事实上,下海前的刘永好就非常喜欢看报刊杂志。他在学校教书的时候,他个人订的报刊杂志和学校订的差不多一样多,负责收发报纸的同事有时会给他开玩笑,要求他付给一半的工资。广泛阅读,使他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预测发展的趋势,使他能毅然决然地做出脱公服下海经商的决定。

邹凤楼、李华忠、尚海涛、马胜利、周冠五……现在还有谁会记得这些企业家的名字?他们是1983年评选出的“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他们都是19世纪80年代企业改革的先锋。到现在这些人大多已经湮没在不长的历史烟云中了。而同为第一代企业家的刘永好,却能够走到今天的秘密是什么?

刘永好说了下边这段耐人寻味的一段话:“8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出席一些国内企业家的活动。到了90年代出席这些活动时,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再出席企业家们的活动,变化就非常大了。是什么呢?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到哪里去了呢?有很多原因,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现在看看在一起开会的企业家,原来的已经不多了。前几天,我见到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我非常尊敬他,也很佩服他,他见到我也非常地高兴。他比我们还要早,脚踏实地从乡镇企业做起,后来转为民营,现在他们的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已经非常专业化。我们聊了半天,也感慨了半天,我们两个人非常有同感: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

“做企业,就好像综艺节目中的孤岛生存游戏。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独木舟上行走,没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关键时候跑不动,被老虎、狮子吃了。总之,竞争就是这样的,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明确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倒下去也没有什么可惜,因为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1.与时代共舞:把握中国式机遇

在星光灿烂的中国企业家族群中,刘永好绝对是最有影响力、号召力和明星气质的代表人物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引领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以及明星企业家之潮流。2009年的两会期间,他更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之名,以及切中当今社会经济热点的六大高质量提案,受到温家宝总理的点名表扬和各大媒体的热捧,其火爆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位当红明星,以至于形成势不可挡的“刘永好现象”。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只会生不会长,只会老不会大”,2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淘汰率极高。“浪里淘沙”,而刘永好却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子。

回顾20年前的创业经历,刘永好说:“我们提出了一句话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顺潮流事半功倍’。什么叫‘顺潮流’呢?就是我们始终把产业定位在社会需求、政府倡导的领域。这样去做就会事半功倍,少冒风险。我们是四川成都郊县的普通市民,没有任何政府背景、经济背景。靠什么?靠党的好政策,靠我们自己的努力,靠艰苦创业。”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个对政治高度敏感的人。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处在重大变革和转折的时期。这正是政治经济学之寓意。对政治的敏感和觉悟,实际上是对为企业经营决策寻找气候、土壤和种子。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和参与,则是赢取尊重和获取商业价值的战略举措和投资。

刘永好对此有高度的觉悟和高超的把握能力。所以,从创业到现在,他自始至终善于把握社会经济的大势、方向、研究政府大政方针、关切国计民生。正因为此,他才赢得了包括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在内的诸多顶级社会职务和荣誉,为公司发展赢得了超级外部空间。

尤其是2009年两会,他一下子提交了6份和当今社会经济热点密切相关的提案,其中4份都与国家最关注的农业生产转型有关,<关于以金融资本推动现代化养殖的提案>、<关于规范屠宰税费、促进肉类产业发展的提案>、<关于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提案>、<关于建立新型养猪体系的提案>,提出了解决“农业转型(农业现代化)”、“平抑肉价”、“食品安全”、“农民增收”、“农村金融”、“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应急支持体系”等核心问题的战略构思和措施,实实在在为政府排忧解难。

同时,刘永好还就改革开放30年,现代农业面临新的伟大变革,以及维护和开创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高谈阔论,俨然一位企业界的经济学家。

然而,正是他的高瞻远瞩,他的政治觉悟和战略眼光,以及积极求索、呼吁和推动,才成就了新希望,才铸就了刘永好。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升级,使得很多领域都蕴含着建立产业帝国的战略性机遇。但中国在市场发展阶段上,远远没有从大乱走向大治,许多领域里仍然是空白,许多行业亟待整合,许多品牌还弱不禁风,许多品类群龙无首。这是绝无仅有的全球性战略机遇!

这既是行业老大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机遇,也是行业老二、老三们整合资源挑战老大、改变格局的大好机遇,还是成长型企业、新进企业集中发力、颠覆行业的机遇!

这正是刘永好的逻辑和底气所在。他频频出手,先是养殖业、饲料业,再到畜牧业、再到肉奶深加工业,从房地产业到金融证券业,从化工业到旅游业,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每一次,他都抓住了战略性历史性机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进军饲料业,是因为正大饲料改变了中国养殖业的结构,市场需求很快的释放,供小于求,且价格偏高,而中国饲料业却没有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企业。这就是中国式战略机遇,刘永好抓住了。

进军地产业,是因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盘整,即将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微利”时代的时候,大部分传统房地产公司都谨慎观望、不敢出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又注定要爆发新的房地产需求浪潮,刘永好又抓住了。

进军金融业,是因为民营企业的资本需求空前旺盛,而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又不能提供也无法满足相对应的市场需求,中国式战略机遇又来了,民生银行应该是刘永好投资效益最高的,名利双收。

进军旅游业,是因为中国的旅游经济蓬勃兴起,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资源系统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是大机会。

大规模兼并重组各地农牧企业巨头,是因为中国人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正在经历由偏重数量的植物纤维为主向兼重动物脂肪及高蛋白的质量改进阶段转变。

这就是中国式战略机遇。未来的若干年,仍然是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式战略机遇的敏锐捕捉和果敢把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体现,也是成功企业家的睿智的选择。刘永好已经并将继续为我们作最好的注解。

2.抢战老大资源:独占鳌头

老大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第一胜过更好,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一个行业一个品类,如果没有领军的老大,没有代表性强势的品牌,说明这个行业竞争不充分,发展得不成熟。这对于企业家的价值在于,这是扩张和发展的战略机会!

老大,是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老大的资源越来越少,能够成为老大的机会也在迅速地减少。抢占老大资源,是一场决胜未来的战争。你不抢占,有人会抢占。错失老大,对于企业家来讲,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战略性失误!

刘永好决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一直在学习、考察和思索,像一只猎鹰,瞄准目标,伺机出动。

他在饲料业的成功就是抢占老大的成功,短短几年里从家庭作坊跃居行业老大。对化工产业的重拳投资,也是同样的动机和目的。新希望集团携手金川集团,双方将投资14.39亿元,在以后10年内打造中国最大的PVC基地和硫基复合肥基地。

刘永好对中国市场完全可以孕育出世界级的大品牌、进而在全球称王称霸当老大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希望集团走出四川,先后在上海、江西、安徽、云南、内蒙古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国有、集体、外资企业的广泛合作,迅速开拓了全国市场。

近期,他又迫不及待对全国各地农牧龙头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在国内养殖业发动新一轮的快速圈地,组建‘新和石千’(新希望、六和、石羊、千禧鹤)四大金刚平台。目标很明确,作中国农牧业的龙头老大,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追赶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巨头美国嘉吉。正如刘永好所言“中国有13亿人,中国的农产业在全球应该是最大的农产业,全球最大的市场理应产生全球最大的农产业。”

新希望还在东南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扩张,在东南亚已有十家企业,在越南,更是成为强势品牌。

显然,本土企业家对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机会认识不足,对老大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争做老大位子的紧迫感不强。

一个行业只能有一个老大。这个位置一旦被占据,很难轻易被扳倒。所以,老大的资源值得珍惜,应该抢占!与其将来与别人争,不如现在就占!

3.把公益做成生产力

从唯利是图到公益奉献,从赚钱机器到企业公民,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不断地进化,一窝蜂的热衷于搞公益事业,以至于做公益事业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这对社会固然是好事,是一种进步。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思想高度和操作水准又千差万别,更有甚者,为了公益而公益,变成形式、变成噱头、变成刻意而为或不得已而为,再加上中国的公益事业管理还比较初级和粗放,问题多多,最后,连公益本身也备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