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亚非文学是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段时期的亚非文学。当代亚非文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今天的亚非文学。二者之间一脉相承,反映亚非各国从现代民族觉醒到民族独立的整个历史进程。
进入20世纪之后,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各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斗争,汹涌澎湃,此起彼伏,普遍高涨。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日本的“粮米暴动”,印度尼西亚的1926年民族大起义,印度民族斗争的高涨,伊朗阿塞拜疆省的武装起义,西亚、北非反帝斗争的新发展……都反映了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和它的殖民主义体系的“稳定”。
20世纪20年代亚非地区的********加剧,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致使农民相继破产,失去土地,工人也因工厂倒闭而纷纷失业。广大劳动人民进一步赤贫化,生活陷于绝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把亚非人民卷进了战争的旋涡,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整个现代时期,亚非地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在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几个世纪以来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独立的旗帜在亚非地区一面又一面地庄严升起,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它们千方百计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和破坏刚获得独立和解放的亚非国家,如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支持对新独立国家的各种叛乱等。而冷战局面的出现又进一步使亚非新独立国家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种种矛盾。为了摆脱冷战两极化的格局,维护自己独立的主权和发展权以及世界的和平,新独立的亚非国家于1954年召开了万隆亚非会议,后来又通过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争夺霸权中形成了第三世界的新兴力量,不断改变着亚非各国和世界的格局和面貌。
如今冷战早已结束,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亚非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世界全面发展的进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东西方文化也将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向前发展。
现代当代亚非文学就是在这种复杂尖锐的********和阶级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现代当代亚非文学继承并深化了近代亚非文学的光辉传统,其主流是以反帝反封建和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它既包括了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家的创作,也包括了新兴的无产阶级作家的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表现了新的时代主题,即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斗争。无产阶级文学也使工农大众在亚非文学史上第一次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同时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作家和小资产阶级作家则继承了民族文学的传统,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创作出许多进步的或带有反帝反封建倾向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罪恶,描绘了民族的不幸和觉醒,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婚姻制度等,充分表达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自己民族命运和争取自由解放的强烈愿望。亚非地区的许多现代作家同各自国家中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一些作家本人就是反帝反殖的革命者,有的还是革命斗争的领导者。
第二,现代当代亚非各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许多观点一致、兴趣相投的作家组成了共同的文学团体和派别。这些作家在他们各自的团体和派别之中研究和探讨创作问题,这对创作思想的统一、写作技巧的提高和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20世纪20年代起,在东北亚,朝鲜先后出现了“焰群社”、“帕斯求拉”和“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简称“卡普”)。这些文学团体,对朝鲜现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轻估的作用。日本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中,也相继出现了“文艺战线”、“前艺”、“劳艺”等各派组织,最后又组成了“纳普”和“克普”。而资产阶级文学营垒中,则先后产生了“新思潮派”、“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浪漫派”等。
在东南亚,20年代和30年代,印度尼西亚和越南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反帝斗争中起先锋作用。另外在印度尼西亚还出现了“新作家派”和“45年代派”,在越南出现了“自力文团”,在缅甸出现了“实验文学运动”等,对各自现代文学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在印度,1936年组建了全印度进步作家协会,面对法西斯的严重威胁,该会团结所有进步作家并肩奋斗,使印度现代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伊朗,30年代初,出现了以萨迪克·赫达亚特为代表的创作团体——“四人小组”。他们在这一组织里经常讨论国家政治形势和文学创作问题。
在叙利亚,30年代初,建立了“迈蒙文学会”,对叙利亚现代文学的成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黎巴嫩,30年代以后,杂志《道路》团结了许多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作家。因而,人们称这一派作家为“道路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各国的文学团体,方向更明确,组织更健全,成员更众多,有的组织还下设分支机构,对各自国家文艺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如:“新日本文学会”、“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缅甸文学工作者协会”、“泰国作家联合会”、“埃及作家协会”等,对亚非各国的文学发展贡献巨大,功绩显著。
第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各国的现代文学主要受宗主国文学的影响,流派极少,文学观念比较简单,各派之间的不同观点和争论的问题也显得单纯。常常针对某一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尖锐激烈的论战。如:2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文学阶级性问题的论战,在朝鲜产生的新倾向派和纯文学派的争论;30年代,在越南进行的“艺术的人生”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在印度尼西亚开展的“西方派”与“东方派”的文化论战等。尽管双方对立,互不相让,彼此互相指摘,但是在反帝反封建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大方向上基本还是一致的。
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当代亚非文学已经摆脱了宗主国的束缚和局限性而直接面向世界文学的大潮流。特别是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亚非各国文学摆脱传统束缚,更自由和更广泛地接触世界各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创作技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不仅促进了亚非各国作家文学观念的更新,增强了他们学习欧美创作技巧的兴趣,而且坚定了其在批判继承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吸取欧美文学创作经验的决心。综观战后,尤其是20世纪末叶和21世纪初叶的亚非各国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采用了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使文学视角更加多面化,使创作题材更加多样化,使创作方法更加多元化,使艺术风格更加多姿化。
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亚非文学,日益明显地展示了一种趋势: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不是纯而又纯地坚持和固守某种单一的创作原则;作家的创作总是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进行多方互补和融合的。这一特征在许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新感觉派和意识流派的技巧相结合的典范,这正是当代亚非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学走向融合特征的真实反映。他既不是纯粹地接受西欧现代派的影响,又不是单一地继承日本的民族传统;他出色地把握了东西方文学互相融合的奥秘,创作了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优秀作品。同样,尼日利亚的沃莱·索因卡,在他的戏剧创作中也体现了东西方融合的精神。无论是《森林舞蹈》、《路》,还是《沼泽地居民》都表明了西方戏剧的创作技巧和非洲戏剧传统的融合。阿拉伯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纳吉布·迈哈福兹,也是一位重视东西文学互相融合的作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辞中称他的创作是融会贯通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欧洲文学的灵感和个人艺术才能的结果。纳吉布·迈哈福兹自己也直言不讳地称其命中注定出生在这两种文明的怀抱中,吮吸着它们的乳汁,汲取它们文学和艺术的养料,从而使他文思犹如泉涌。川端康成、索因卡和迈哈福兹,尽管他们受到西欧多种思潮、不同流派的影响,但是他们创作思想的基础依然属于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四,现代当代亚非文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往往突破前代传统和固有模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由简约变为复杂。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学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呈全球化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代文学基本上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正统。后来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日本则称之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在印度尼西亚称之为创造性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文学越来越表现出不断创新的趋势和走向。由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世界潮流的冲击,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在不断地发展和迅速地变化。例如:在日本出现了战后派、作为人派、内向一代派、推理小说等各种流派的文学,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荒诞派的小说和戏剧以及朦胧派诗人,在印度产生了进步主义、实验主义、边区文学、社会现实小说等流派。总之,在当代的亚非各国,文学流派之众多,艺术风格之繁多,写作手法之杂多,文学体裁和题材之多样,都是空前的。在亚非文坛上,形成了一派姹紫嫣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动人景色。因而,同世界文学发展一样,文学的多元化、多样化,是当今亚非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同过去相比,由一两个文学流派垄断和霸占文坛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多元化、多样化已经占据文学主导地位,这似乎已成定局。同时又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每一个流派也处于不断的、迅速的变化之中,其盛衰消长,大有瞬息万变之势。世界性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如何在迎接世界性潮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把世界性和民族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将是摆在当代亚非文学面前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思考题
1.请简述亚非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斗争对亚非现代文学的影响。
2.亚非现代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