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24688100000015

第15章 明朝(6)

杨继盛巧对四字联

明代的爱国者杨继盛,从小勤奋好学,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

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出个对子,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

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

藏形匿影

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道:

显姓扬名

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并让大家向他学习。

书画家徐文长对联气知府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知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当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时,大为不满,认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辖的地区卖弄笔墨,便派人把徐文长召来,提出要出对联句,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领徐文长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出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暗自欢喜。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只是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不回答,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立即下令:“赶快把他赶出杭州。”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理直气壮地说:“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

徐文长回答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我对第二联,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锦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周一敬父子妙联

周一敬,江西贵溪人,明代大臣,自幼才学出众。六岁那年的一天,他随父亲赶早进城。

走在途中,东边渐渐明亮起来,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看到这动人情景,父亲诗情激荡,顺口吟出一联,叫一敬试对下句:“东方日立天开眼;”出句把旭日看成蓝天之眼,这种奇特的想象和比喻,令人耳目一新。

小一敬朝西边一望,只见山峰壁立,直插云天。马上以山对道:“西岳山高地出头。”对句将高山当作大地之头,六岁小孩能有如此同样奇特的比喻和想象,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地出头,好啊!”父亲忍耐不住叫起好来。勉励他说:“孩子,你准能象西岳那样出类拔萃!”

顾应璘巧遇神童

湖广巡抚顾应璘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他很爱才,特地前来荆州古城察访。正是六月天气,顾应璘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

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连忙从庙后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去暑。忽然,巡抚顾应璘见景生情,随口念出一副对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的诗兴,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请先生与我对出下联。”可是,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璘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问老先生道:“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副对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哟!”学童又问:“上联怎讲?”老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学童笑道:“此联好对!”老先生着急问:“怎么对呀?”学童对答: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抚台大人,我对上了……”“怎么对法?”“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顾应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璘略一沉吟,转而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顾应璘立即派人把小学生叫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传说,张居正诞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自家的瓮缶云内,接着从瓮缶云内冒出来一只白色的乌龟。第二天,家中添人进口,就给这个婴儿取名叫“白圭”,“圭”是“龟”的谐音。巡抚顾应璘喜出望外,原来面前站着的小学童,就是他要寻找的“江陵神童”。

李贽对联说民心

李贽(1527年十月廿六-1602年三月十六),明朝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回族,六世祖母系为波斯女子,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他在自己的大厅里,挂上一副对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邃。李贽是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从故乡出发到云南,沿途看到民间疾苦,所以写了这副对联来警厉自己。由于他看到明王朝的官僚统治腐败,后来从事讲学和著述,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等,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终被明朝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于狱中。

叶向高趣联趣话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蛇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

巧对翁正春

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说: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迭字,“数一数”的意思;“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一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使人读了饶有兴味。

巧难状元郎

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说: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迭字,“数一数”的意思;“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一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使人读了饶有兴味。

汤显祖洞房续趣联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临川人(今属江西)。著有《牡丹亭》,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他自幼聪颖,才华横溢,他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他新婚之夜的一段轶事:新婚之夜,汤显祖送别了亲朋至友,喜不自禁地急趋洞房。花容月貌的新娘在烛光辉映中,显得妩媚可爱,美丽动人。汤显祖目不转睛地看着,越看越痴,越痴越迷,把个新娘子瞧得羞娇难堪,于是逗趣地说:“瞧你这个新郎官怎么老这样看着我,多不好意思呀!人家说你才高八斗,我现在请你对个对子怎么样?要是对不出来,嘿嘿,对不起,就罚你坐到天亮!”

才思敏捷的汤显祖随即答道:“如此甚好,请夫人出上联。”

汤夫人环视了一下洞房,见喜案上大红龙烛高烧,烛焰光耀闪烁,便脱口念出上联:

红烛蟠龙,水里龙火里化。

汤显祖一听,觉得这上联确是出得奇巧,但这类对联自不难应对。殊不知默吟良久,未得佳句,后来也想出了几句,终觉勉强,甚不如意,于是陷入了沉思。

半夜,汤夫人已经睡了,汤显祖不免感到惶急。他反剪双手,来回踱步。最后踱到床前,想看看夫人是否睡觉。忽然,一眼瞥见夫人的绣花鞋,真是喜出望外,说了一声,“有了”。接着高声吟道:

花鞋绣凤,天边凤地边飞。

夫人听到这绝妙下联,不禁喜形于色,立即坐起来说:“好对,好对!官人果然才高,如今恭请安睡吧!”

四才子联羞知府

相传,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四个学生,(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一日袒胸露腹,横卧文昌桥上,美其名曰:“晒文章”。

抚州知府打桥前路过,他们也不起来,扬言要对上他们的对题,方可过桥。知府大人没有对上下联,只好绕道而行。堂堂知府受了几个秀才的嘲弄,心中大为不快。于是,写出半副对子,派人送给四秀才。那上联是:“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不料,上秀才立即对上了下联,让来人带回,又把知府大人嘲弄了一顿。“黄昏渡前,府尊搜肠刮肚,脸面丢光。”

对仗工整,语言痛快利落,无揉造作之感。

林大秀巧对叶先生

明朝嘉靖年间,在广东潮州东莆区山兜乡出了一名状元,叫林大钦。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法听听,所以,他写诗作文进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见了他以后,先生特别诙谐地出了上句: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这个出句的意思是: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笋”,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作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

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是先生的名字,这三个字全都嵌在联中,比先生只将“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先生听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便特意收他为弟子,让他专心去攻读,后来,果然中了状元。

文必正联句结良缘

文必正是明代洛阳著名的才子。有一次,他偶然遇见天官府小姐霍金定,一见难舍,便卖身天官府为仆,伺机得近霍小姐。有一天,他借为小姐送花之机,见到霍金定后,向她倾诉爱慕之情。霍小姐对文必正的大名和才华也早有所闻,但不敢轻信面前这位仆人就是文必正。于是,她便以出句来试探:

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文必正对道:

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小姐又述自己心思道:

竹本无心,外生许多枝节。

文必正也赶忙表白自己的心迹:

藕虽有窍,内中不染污泥。

一问一答,使小姐消除了疑虑。两人互敬互爱,终于定下了终身,结成了美满姻缘。

杨翰林以菜为联

传说明代有个杨翰林,看厌了宦海沉浮,辞官回到老家,过起隐居生活。偏偏朝廷非要他出山作官不可,派一员钦差大臣专程来召他回京。杨翰林并未因朝廷的“器重”而动心,婉言加以谢绝。钦差大惑不解,问道:“翰林不去享受荣华富贵,偏要做山野村夫,这穷乡僻壤究竟有什么可贪恋的呢?”杨翰林笑而不答,取过纸笔,写了一副对联: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饮差看了,心里不大痛快,说:“原来你整天吃山珍海味,难怪不愿作官呢!既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招待我呢?”

杨翰林说:“既然大人想吃,我当亲自下厨房去做。”过了一会儿,杨翰林端出一碗夹苞谷面的白米饭,一碗海菜螺蛳汤,说:“这就是我对联中所写的佳肴,大人请吧!”钦差大臣十分尴尬,碍于面子,只得勉强吃下。寒暄两句,赶紧回京复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