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朱良是当年的年轻老红军,住在拱星墩干休所,他在电话里叮嘱我:“这里有两个干休所,我住的那个大门口有一幅长长的对联,千万别走错了。”由此可见,老前辈刘朱良待人多么的细心周到。
穿过庭院,进入家门,迎面走来一位身板平直脚步稳健的老人,这就是老红军刘朱良。他声音洪亮,态度随和,没有官气,也没有拿大作样的官架子,他笑意盈盈,平易近人,让我顿时消除了因陌生而产生的拘谨。跟随老人家来到书房,浓郁的文墨气息立即扑面而来。采访之前只听人隐约透露说老人家喜欢写字,哪承想老人家竟是一位蜚声军内外、海内外的著名书法艺术家!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大辞典》,他和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陇上著名书法艺术大师顾子惠赠送他“鸡毫巨子”的称号,与他“孩提相交,战争年代又同生死共患难”、创作了《保卫延安》的作家杜鹏程说他的字“吸取各家长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可见影响颇大。
从墙壁上悬挂的几幅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个性鲜明,古朴酣畅,气势磅礴,笔墨起落有力,透着风骨。其行、草、篆、隶无所不能,且风格多样,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军人特有的壮志豪情。听说,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不断在军内外、海内外参展,并多次荣获各种荣誉称号。看来,刘老与书法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书法,刘老神采飞扬,笑声朗朗。他从写字台上随手拿起一支毛笔来,招呼我近前观看。我凝神细察,那笔既不是狼毫,也不是羊毫,竟然是支铜杆灿灿,笔头一团柔软的鸡毫!毫,即毛,即纤细,原来这就是刘老为自己长期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特制的鸡毫。刘老说,用鸡毫写字很有意思。但是,用鸡毫做笔用的鸡毛可大有讲究,不大容易寻找。它必须是澳洲鸡,九斤黄,所以难寻觅着呢!
话赶话地说着说着,刘老便说起了那段不同寻常的书法学习经历。
那是发生在1966年的事儿。一天,正在兰州军区门诊部担任协理员的他,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经过医生抢救,他终于醒过来了,但是却从此患上了“美尼乐氏综合征”,眼睛被蒙上了厚厚的纱布,只能瘫卧在床慢慢修养,不但工作不成,而且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刘朱良同志说:
难道就这样倒下去?不,那不是他刘朱良!那不是那个为了追求真理奔向延安,接受了革命教育,又从延安走向更加广阔天地,去从事革命工作的刘朱良。毕竟这时的他才40出头啊,绝不能就此认输,决不能让疾病把自己打倒!突然,他回想起自己在担任地下工作时,同志们曾经夸他“写得一手好行草”的事来。对,就从写字开始与疾病搏斗,找回健康,找回人生的追求和理想,找回那个敢于奋斗,敢于胜利的刘朱良!毛主席说过“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革命者最懂得精神力量,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人最需要的也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支持和希望。于是,他侧身向护士要纸要笔,要练习写毛笔字。为了写字,他必须睁开眼睛,必须下床起步,必须重新踏上征途,去争取新的胜利。
从那以后,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听从医护人员的嘱咐,终于迎来了医生为他揭去眼罩纱布的那一天。那一天,他看到了窗外喷薄四射的灿烂阳光,看到了红花绿草蝴蝶纷飞,看见了鸟儿在蓝天里盘旋飞翔,听着小鸟的鸣叫,看着亮丽的世界,他的心激动得几乎要跳出来,身体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我要写字,”他无比激动地说着,顺手抓起桌上的狼毫,饱蘸墨汁,力图乘兴倾情挥洒书就。然而,久病初愈的他失败了。面对雪白的宣纸,清香的墨池,他浑身筛糠,两手哆嗦,那只拿笔的手力不从心,根本就不听他的使唤,笔头的墨汁抖动滴落,留在宣纸上的是一团团墨迹黑污、走形破败的丑字。他想,要么就这样完蛋,要么奋发图强,挑战自己,战胜自己,除此,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他选择了后者。写,写下去,一定要制服它,绝不能让它制服自己。他是个军人,战场上不需要懦夫,不需要退缩。他跟手里的毛笔整整搏斗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战战兢兢歪歪扭扭地写成了毛主席的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时,他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始觉凉意。
——这就是延安精神。刘老说,要完全康复,达到运笔自如,自己就必须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从此,他顽强地忍受着身上的病痛,开始了每天的跑步运动。100米,200米,300米,1000米,5000米,直至能够从广武门到东岗镇,连续长跑达到20华里。然后,吃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兰州牛肉面,之后走进自己的书房,一心一意地埋头写字画画,坚持不懈地练习书法,临摹前人的字帖碑文。无论寒冬酷暑,无论风霜雪雨,他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如同愚公移山“终日挖山不止”,直到如今此时。
刘老说,“**********”是一场浩劫,一场灾难,许多军政领导干部遭了殃,受了难,我这个“红小鬼”当然也受到了冲击。那时候,他酷爱毛体书法,有人就攻击他说,刘朱良用鸡毫书写毛主席诗词是“别有用心”,接着其他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也栽到了他头上。刘老沉思了一下,表情开朗起来,说:“都过去了,后来组织上给我平了反,不久就以正师级干部离休了,转眼翰墨春秋几十年,真是光阴似箭。”说到这里,刘老淡淡一笑,眉宇间英气毕露。
我从案头上拿起一册解放军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刘朱良书法艺术》翻阅浏览,发现刘老的书法艺术的确别具一格——壮怀激烈。他喜欢屈原,用激情奔放的草书笔走龙蛇书写了《橘颂》;他喜欢鲁迅,用端庄严峻的隶书书写了条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喜欢司马迁,用回环曲折的古老篆书书写了四条屏,再现了司马迁那万古不朽的名言:“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他自己则以“宠辱毕忘,心旷神怡”来诫勉,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着力追求新意,还书写了“推倒我山无累堆,顿割尘心展白眉”这样震撼人心的铭句,用来不断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这就是来自延安的“红孩子”!岁月催人老,当年的红孩子,而今已经春秋八十有六了。
我们很自然地说起了延安。是啊,延安是革命的大熔炉,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
刘老1923年生,是陕西韩城人。陕西韩城,历史上出过不少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近的可见清朝乾隆时期的状元王杰,此人修为学问都不错,曾经作过嘉庆皇帝的老师;远的可追溯到垂范千古的西汉史官司马迁。说来刘朱良也是世代书香,其玄祖母就是清乾隆状元王杰的孙女,家中无论为官为商为民,终然是书香传家,不舍笔墨,家族生活也颇为安定。
当历史步入刘朱良生活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和剥削压迫,不断激起人们的反抗,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学生游行,全国各地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一些正在学校读书的年轻人也放下书本,在共产党的组织号召下参加了革命。大势所趋,年仅十四五岁的刘朱良也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在学校搞宣传,闹学潮,并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早早加入了共产党。思想进步的父亲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亲自将刘朱良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参了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15岁的刘朱良是共产党员,又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备受陕北根据地的重视,党组织积极对他进行培养,先让他在鲁迅师范学习,后又送入西北党校深造。在完成了西北党校的学习任务以后,1944年夏,组织上分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干部子弟小学的教导主任,直接参与延安的教育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思想。那时年轻的他,革命热情很高,他牢记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敢想敢干,亲手写校牌,亲手制校徽,同学们佩戴着锡质红漆的“延属干校”的校徽非常自豪。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的纺线活动中,他纺线纺得质量好,水平高,被评为一等。在教学活动中,他给同学们上课,讲落花生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学习落花生的精神。他说,花生生长在沙土里,虽然长得又白又胖,富于营养,却一心埋在土地里,默默成长,从不喜欢出风头,只待为人民谋福利。课余时间,他带领同学们去挖野菜,或者帮助老乡搞些生产劳动。
1946年,组织上派他去朝邑地区从事党的地下斗争,在****中央西北局指派的领导人韩增友、罗曼中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在当地努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团结地方各阶层开明人士,扩大统一战线,与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后来,成功地打入了敌人的党政机关,掌握了敌人在朝邑县的“保警大队”和“常备大队”的武装力量,直接参与和策动了1948年10月的“朝邑起义”,有力地配合了西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荔北战役,受到了彭德怀司令的嘉奖。刘朱良当时化名苏茂才、朱梁,负责发展联络站,机智勇敢地传递情报,其间发生了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非常生动。“朝邑起义”胜利后,刘朱良又回到军队,随军西进甘肃,解放兰州,之后一直定居在兰州。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延安的教育,延安的思想,延安的精神,让人受用一生,她潜移默化地教人顽强、坚定,永远不要失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勇气。我想,这就是延安给予刘老的巨大财富,也是对他一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
是的,倒下就要站起来,站起来,就要干下去,让生命展现光彩,才能无愧于生命,无愧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