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24688600000023

第23章 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2)

吴燕生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对于这些从小失去父母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少年儿童,有着非凡的意义,关乎他们的身心健康。吴燕生要求保小的教师,既当教师,又当父亲、母亲,既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又慈祥关爱,让孩子在学校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老师如父母的疼爱。

他根据延安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学校要“集体育儿,养教并举”。认为在延安保小,要采取“抢救与保育”同时进行,教师作为“忠于保育儿童事业的人”,要“特别提高儿童的政治水平以及思想意识的锻炼”,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头脑,养成儿童的生产兴趣和技能,以及一切抗战建国的知识能力,使其在抗战时期中人人都是抗战建国的英雄”,以便“将来真能切实地负起建立新中国的使命”。他对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说:“学校是我们的大家庭,学生就是我们的子弟。孩子们把我们当成父母,我们要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子女弟妹,要把学校办成革命大家庭,儿童的乐园。”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深远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一校之长和教师。延安的教师,当时是教师中觉悟最高、文化素质最好的教师。他们有的是经历千辛万苦,冲破种种藩篱枷锁,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延安的青年才俊,激扬抱负的知识分子,文化程度高,品德修养好。有的是有文化、懂教育的红军干部,即便是校工,也是热心为学生服务的红军或军政干部家属。因此,这里有着实现理想目标的良好土壤和培养学生成为栋梁之才的坚实基础。

吴燕生红色延安的爱的教育,是民族大爱的教育。他致力于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革命情操,爱祖国,爱人民。他亲自编写了校歌:

我们是边区的小朋友,

我们是抗日的后备军。

今天我们在战斗中学习,

明天为祖国出力。

为了自由,为了解放,

我们要努力,努力!

加紧锻炼,勤奋学习!

我们要记住,

现在是边区的小学生,

将来是中华的主人!

同学们,

亲爱团结地携起手来,

新社会等待我们去建立!

同时,还制定了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校训——“亲爱,团结,勇敢,活泼”,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政治时事报告会,由他或老师作报告,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时事政治的兴趣,从小立志有为,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吴燕生爱的教育,尤其表现在老师爱学生的方面。吴燕生有个从北平带来的小药箱,里面常备一些小药,还有碘酒、二百二(红药水)。一旦孩子们磕磕碰碰受了伤,他就及时处理。他的学生回忆说:“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家到山上挖甘草,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刀子扔到了我脚上,伤了脚趾头,几天后化脓溃烂。吴校长发现我走路一瘸一拐的,马上叫住我,让我坐在小板凳上,帮我脱了鞋袜,看到我肿胀流脓的脚趾头,用药棉一擦,已经烂了一个洞,还露出了白骨头,立即托起我的脚来,用镊子剪刀小心处理。一边处理,一边以父母心疼儿女的口吻责备我为什么弄成这样,也不早来找他。还说,再晚一点就要中毒,脚趾头都要保不住了。之后,他每天都给我换药,直到伤口长出新的肉芽。”

胡本敬老师,在带领学生转移的途中,遇上日本鬼子的飞机投射炸弹,为了保护学生,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位外号“小列宁”的同学,父母都是地下工作者,在敌人的监狱里生下了他,心脏先天不足,身体发育不健全,体质很差,脑子却特别聪明。他在“列宁理发”的独幕剧里,饰演列宁,语言气质神态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从此就有了“小列宁”的雅号。他成绩领先,博学多才,喜欢深思,学校的老师、医生、保姆都很疼爱他。但“小列宁”言语尖刻,对人说话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同学们都因怕他而疏远他。老师就给同学们讲道理,要大家多关心他,爱护他,要特别珍视他的心理感受和身体健康。后来,大家处得很开心。可是“小列宁”终因身体底子太薄,体质太差,五年级的时候,10岁的他就离开了人间,埋葬在了白家坪。

校医罗冬祥和妻子王海仕护士,都是从长征走来延安的红军医护。为了治疗80多个得了伤寒传染病的学生和被隔离的20多个病号,顾不上去照顾自己的病儿。他们废寝忘食,日夜守护在学生和病号身边,直到大家全部痊愈康复,才回家看望自己的孩子。可是,晚了,他们年幼的儿子斗娃,已经死了。

罗冬祥医生很爱学生,他看到同学们天天共同使用一个脸盆洗手洗脸,为了有效地防止传染病,就用土办法给大家搞了个“土自来水”。所谓“土自来水”,就是把木桶吊起来,桶底钻个圆洞,中间插一个上大下小的阀门——圆木塞,夏天盛冷水,冬天盛热水,让孩子们依次用自流水洗手洗脸,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任进之老师,英俊挺拔,身体强壮,是从东北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学是学工的。但凡遇上某位老师因病不能上课,他就二话不说主动地去代课,而且讲课形象生动,富于创意。比如,他得知语文课学的是“小汽车,嘀嘀嘀,里面坐的毛主席,毛主席开红旗,气得美帝干着急”,就在黑板上画了小汽车的正面、侧面的图画,讲了汽车为什么能跑的机械原理。为了让同学们弄个明白,他还满腔热情地带着同学来到卡壳停放的汽车面前,让大家认识汽车构造,部件名称,用实物直观地启迪同学们的智慧。

吴燕生爱的教育,还突出地表现在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方面。他创造了“一帮一”,“大帮小”的校风,让同学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大帮小,一个帮助一个,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培养同学们的爱心、责任心,锻炼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有个学生回忆说:“记得那年冬天,我在山沟小河的冰上滑冰,不慎摔了个四肢朝天,在旁的同学呼啦一下都来到我身边,扶的扶搀的搀,我的‘大姐姐’还在寒风里把帽子摘下来垫到我头底下……”一个学生回忆说:“我的‘大哥哥’是著名法学家何思敬的儿子何柏仁。他出生在广州,起先生活学习在香港、上海,后来到了延安。因为我们的父亲同在香港、广西搞革命,这个‘大哥哥’对我特别好。我‘害眼’的时候,他就端着一缸茶水跟在我身边,随时用药棉给我擦眼消炎,非常负责任……”另一个学生回忆说:“记得洪小灵的脚冻坏了,不能走路上厕所,同学们轮流背着他上厕所,到校医室去换药,不几天他就能下地走路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至今他们皓首华发,见面依然“称兄道弟”,“喊姐叫妹”,感情笃深。

吴燕生把爱的教育,容纳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劳动生产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劳动人民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他带领学生开荒种地,种植谷子洋芋白菜西红柿,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劳勇敢,不怕艰难困苦,以及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信心。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丰富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敏锐独特的观察视角,健康朴实的思想情感,及其纯真美好的审美情趣,领略自然之美的艺术感受,使他们受益终生,代代相传。

另外,吴燕生还把爱的教育融化在体育活动之中。日本鬼子轰炸延安以后,学校迁到偏僻的山村野沟,天寒地冻,孩子们衣被单薄,睡的是铺着麦秸的土炕或地上。为了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大家的御寒能力,锻炼体魄意志,吴燕生和老师们带领同学们上山打野鸡,抓野兔,套鸽子,比赛爬山、跳绳、踢毽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为了让全校师生都得到锻炼,他发动老师出主意,想办法。任进之老师灵机一动,用破布烂棉花缝制了几个圆球,当“足球”、“手球”。女同学、女老师玩“手球”,男同学、男老师踢“足球”。足球一开场,几十个人一起上,也不讲什么细则,只讲甲乙双方持球、抢球、攻球门。大家一齐围着一个球开战,飞跑追赶,高声大叫,有时挤成一疙瘩,有时摔倒被人拉起来再追再跑,直到浑身出汗,尽兴而归。那时候,我们的运动场地上总是热浪滚滚,笑声鹊起,荡漾青春,充满朝气。

总之,作为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教学,不仅是经验,而是关于如何锻造良才,造就人才的深刻教育与思索。因为富强起来的中国,处在转型跨越时期的中国,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家,锻造人类良才的灵魂工程师。这是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