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主政治:遏制****与独裁的利器
民主政治是与****和独裁相对的一种政治制度。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地位,就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制度的监督作用。否则,就会形成空有无产阶级民主政治之表,而骨子里搞的却是比资产阶级民主还不如的****与独裁统治,这只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政治怪胎。陈独秀在仔细分析了苏联在斯大林治下所出现的种种始料未及的现象后,十分赞同列宁提出的民主是官僚制消毒素的观点,并认为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在苏联实施官僚与独裁统治,主要原因并不全在斯大林本人身上,重要的是其制度出现了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推行了一系列的反民主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涉及权力不受制约的秘密政治警察,一党制和党内民主生活的缺失,限制思想、出版、罢工、选举自由等诸多方面,并最终导致了斯大林的个人独裁。因此,若要远离****与独裁统治,就必须恢复党内外民主制度,容许人民有思想、出版、罢工、选举等自由。否则,“继史大林而起的,谁也不免是一个‘****魔王’,所以把苏联的一切坏事,都归罪于史大林,而不推源于苏联独裁制之不良,仿佛只要去掉史大林,苏联样样都是好的,这种迷信个人轻视制度的偏见,公平的政治家是不应该有的。苏联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后十年的苦经验,应该使我们反省。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史大林倒了,会有无数史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在十月后的苏俄,明明是独裁制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产生独裁制,如果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其社会动力已经耗竭之时,不必为民主斗争,即等于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 [41]陈独秀强调,科学、民主与社会主义,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的发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至可宝贵;但不幸的是,十月革命以来,人们却矫枉过正,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时,也轻率地否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合理内容,致使无产阶级民主的内容空洞化,最终未能幸免于独裁政治的产生。 [42]
陈独秀对民主制度十分珍视,对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的态度也非常坚决。他认为除了推行民主制度以外,是不存在什么无产阶级独裁政治的,若要强行推进这种貌似民主的政治制度,苏联的结果便是一个活脱脱的反面教材。陈独秀的意思非常明确,即不搞民主就必然走向独裁,而坚持民主则能够遏制独裁;作为人类近代社会三大发明之一的民主制,是不能够简单地加一顶资产阶级的帽子而予以抛弃的,否则“将误尽天下后世”。陈独秀曾打算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以供后世参考。他在给郑学稼的信中曾流露:“弟久拟写一册《俄国革命的教训》,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 [43]而我们已无缘目睹陈独秀的这一著作。但不管怎样,他通过总结苏联的经验而向我们提出的要重视民主与****的问题,在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扬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建立一个民主而和谐的社会依然任重道远。
(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健全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极有可能走上独裁和****的道路,斯大林的独裁统治便是一个典型例证;而要保证社会主义国家不被官僚主义政治所把持,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民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借鉴和吸取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因为,“近代民主制的内容,比希腊、罗马要丰富得多,实施的范围也广大得多,因为近代是资产阶级当权时代,我们便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其实此制不尽为资产阶级所欢迎,而是几千万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实现的。” [44]确如陈独秀所言,资产阶级民主在历史上也曾起过进步作用,是经过了无数人的流血牺牲和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期奋斗才得以确立的,近代资产阶级理论家们设想的民主制度,也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参加国家政治活动和人人都是国家主人的美好前景。尽管资产阶级民主脱离不了资产阶级独占统治权力的本质,但它仍然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
其次,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民主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制度的监督作用。他一方面认为防止无产阶级政权沦为少数人的独裁统治以及监督和制约无产阶级政权的最好方式,需要依靠大众民主来实现,“如果不实现大众民主,则所谓大众政权或无级独裁,必然流为史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柏乌政制” [45]。因此,民主制度就必须是一种能够确保实现大众民主的制度。如前所述,陈独秀所指的大众民主就是要允许人们有思想、出版、罢工、选举等方面的自由。另一方面,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民主的内容还包括完善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体现为党外应有其他党派的存在,党内也允许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才能够完善起来。
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是围绕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成败而展开的,尽管其因否定斯大林搞独裁政治,且在未能深入了解苏联国内实际情况的背景下,忽视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忽视了这一成就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但他从斯大林所犯错误中提醒人们要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的重要性,无产阶级政权也要有强有力的民主监督,缺乏民主监督的无产阶级政权必然要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并最终沦为独裁专制政权。陈独秀的这一观点,在今天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斯大林所犯错误以及在十年“**********”期间******所犯错误的根由,可以说都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健全、缺乏民主监督有内在的关联。因此,列宁与陈独秀一致认同的“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的观点,应该成为大众判断社会政治民主化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
(四)回顾与展望:对民主演进的思考
对于民主的走向,陈独秀通过对民主发展史的回顾,进行了明确的预测。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从古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历史现象,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说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形式,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只有独裁,不应该民主,则史大林所做一切罪恶都是应该的了,列宁所谓‘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乃成了一句废话。” [46]的确,民主在历史上、在当今世界各国确实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也是反对特权、防治腐败的有力武器。不管哪一类型的社会,只要国家机器还在运转,国家还未消亡,民主制度就不可或缺。陈独秀认为社会对于民主的需要是长期的,无论在今天、明天还是后天均是须臾离不开的,因为社会若要保持健康,就离不开这种消毒素。所以他乐观地展望民主的发展,将从人类社会的今天一直延续到其明天直至后天。
陈独秀还特别回顾了近代民主。他强调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内容,比希腊、罗马时期要丰富得多,实施的范围也要广大得多。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建立不仅有赖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努力,而且更是广大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取得的成果。作为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发明之一的近代民主制,至为宝贵。然而民主却不幸在十月革命后被当做资产阶级的旧货而被抛弃,致使所谓的无产阶级民主内容空洞,名存实亡。 [47]陈独秀对这种有名无实的“无产阶级民主”十分反感,对不加区别地将民主与资产阶级统治一同抛弃的做法也十分痛心,对以独裁取代民主的行径更是大加挞伐。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等人时,也承认资产阶级民主在历史上起过巨大进步作用,但他为了论证用无产阶级民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还是更多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和欺骗性。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后来由于内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未能处理好批判与保留、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未能全面借鉴资产阶级民主建设的经验,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以至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陈独秀正是鉴于这一惨痛教训,通过对近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回顾,并以近代民主制度在几百年来的成长道路上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告诫人们不能简单地对待资产阶级民主,提醒人们不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作用已经耗尽。当然,资产阶级民主也不是陈独秀追求的最高目标。他指出:“我认为以大众民主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进步的” [48]。这里所谓大众民主是指社会主义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这才是陈独秀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尽管陈独秀认为从前天、昨天一路走来的民主,其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对民主将存于人类社会的哪些阶段却无十足的把握,他对民主发展阶段的划分更引起了学者们的质疑。一方面他把民主视为一个政治概念,认为民主将存在于“自从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政治消灭之间”, [49]这无疑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民主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将民主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世界的氏族社会民主制、古代世界的城市市民的民主制(希腊罗马)、近代世界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未来世界的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等几个阶段时,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时候,政治和民主也将因其使命的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因而民主也不过是历史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是不能将其视为超历史的范畴的。关于这个概念,连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者也都承认:“民主一直是一个政治概念。也就是说,民主只意味着政治民主。”直言之,政治在则民主在,政治消亡则民主亦难独活。所以,陈独秀将民主视为一个超历史的范畴,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
关于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有学者认为其间杂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双重影子。一方面在苏联经验上,他的社会主义倾向有所加强;但另一方面,统观其在世界大战、在战后世界大势与被压迫民族前途等问题上的观点,其思想又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主导,并且通过否定苏联经验,陈独秀的思想实现了一次高于起点的回归。 [50]也有学者认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并非是对其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是对其一生民主思想的总结和反思。在其晚年的民主思想中,蕴涵了民主普遍价值的肯定,强调了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兼容性,这有利于扭转人们思想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是对立的思想,有利于人们重视民主的继承性,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只强调****而忽略民主的倾向。就此而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是对自己前期民主思想和对他人的一种超越。 [51]在笔者看来,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与前期民主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前期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尽管这种思想发展的主流因素中闪现着富有生命力的开拓性思想,但其中也夹带了一些让我们不能苟同的观念。在对陈独秀晚年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无论回归论者还是超越论者均认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作为一个在晚年置身于党派之外的人士,凭着一腔的爱国激情和对民主的坚定信仰,陈独秀能够通过冷静地审视资产阶级民主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得失,得出包含着许多正确因素的结论,这对于一个孤军奋战的年迈爱国者而言,其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开创性的,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陈独秀在对两种民主现象所进行的比较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是不能回避的。
第三节 政治民主化理论的特色
陈独秀对民主理论的兴趣,来源于他对民主理论社会价值的认同。他把民主视为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前提条件,无论其民主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均不改追求民主之初衷,始终把民主作为观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民主理论体现出一种在急剧变化中的经世致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