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24733300000035

第35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

陈独秀还特别提醒人们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它们恢复经济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掠夺本国的劳动者,二是掠夺国外的殖民地。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资产阶级的进攻,一方面从政治上扑灭劳工的革命,一方面从经济上掠夺本国的工人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弱小民族。” [17]在这里,陈独秀的告诫无非是要提醒人们,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反扑,从来都是政治与经济双管齐下,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好比一对孪生姐妹,是无法截然分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也一语道破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才能以资本集中、财产公有的优势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尽管如此,陈独秀依然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并提醒人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也应采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中合理的经济手段。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评价

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评价是客观的,他并没有因自己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的积极作用一概否定。首先,他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比封建社会生产力更发达、文明程度更高的社会。他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是从“渔猎时代酋长时代,进而为农业时代封建时代,由农业手工业时代进而为机器工业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再由资本主义的工业时代进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时代。这个进化历史的变迁,纯是客观的境界,不是主观的要求。” [18]就此而言,陈独秀认识到资本主义工业时代既是比农业手工业时代更进步的时代,也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基础的时代,这个过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他指出,人类历史一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就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发展态势。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它需要从全世界取得原料,它需要从全世界取得市场,它需要国家保护,它需要扫荡封建旧势力的国内战争,它需要对外竞争的民族战争,于是它的民族野心日渐高昂。资本主义的工业虽然要造成滔天罪恶,同时却创造了较高的生产力,较高的武力,较高的道德与文化,扫荡了整个旧社会各方面的落后性,奠定了将来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之物质基础,是人类进化途中一次大飞跃。” [19]在这里,陈独秀既指出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战争的罪恶,又肯定了其国内战争具有扫荡封建势力的进步意义,更强调了其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带来的道德和文化的进步,以及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所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陈独秀以“人类进化途中一次大飞跃”来形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果,表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其次,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其自身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却无法得到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给社会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生产集中、财产公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资本制度这种东西,一旦开始发生,利与弊都势必顺着它自身发展的逻辑逐日增长,一切改良方法既不能动摇其基础,节制之,更只有使整个社会经济趋于衰落,欲只得其利而免其弊的如意算盘,是不会成功的。” [20]陈独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仍走以战争压迫弱小民族,以扩大殖民地来推销其剩余产品的走不通的老路;二是停止侵略战争,放弃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权威,建设世界和平。“后一条路便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改变到社会主义的社会了”。 [21]由此可见,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充满信心的。

再次,陈独秀认为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如果不曾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基础,则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对此,陈独秀指出:“资本主义发达自然是社会的进步。俄国无产阶级,与其说吃了资本主义发达的苦,不如说吃了资本主义太不发达的苦(这句话用在中国更适当)。” [22]陈独秀在解释其原因时指出:“有相当力量的工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够生长起来,没有相当力量的工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然谈不上政治的成熟。” [23]陈独秀认为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一方面提供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雄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进而可以形成一股以无产阶级政党为中心的强大政治力量,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反之,若不具备这一条件,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事业一方面会因缺乏物质保障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又因封建落后势力的阻挠,在无产阶级的力量尚处于弱小地位的形势下,不能彻底清除封建落后势力的干扰,社会发展的难度就会进一步增加。陈独秀认为俄国无产阶级所遇到的这一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更加严重。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有利条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此而言,在特定的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起的作用仍然是积极的。

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定的。陈独秀对此所持的态度是较为客观的。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在于使社会生产力有进一步的发展

如前所述,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若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会变得十分困难,社会主义以生产集中、财产公有取代资本主义生产集中、财产私有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应该是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加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使大多数人获得幸福。陈独秀认为,尽管社会主义主张多数人拥有幸福,但即使将来的国民革命胜利也只是政治上的成功,还不是经济上的成功;要实现多数人得到幸福的目标,就必须利用政治革命所得到的政权,领导人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因为革命的真正目标“必须建设在最大多数人民的幸福上面,人民的幸福又以经济的生活最为切要,经济的生活不进步,所谓人民的幸福,仍只是一句空话” [24]。的确,社会主义社会要体现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多的优越性,就必须拥有比后者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矛盾,仍是落后的生产力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尽管陈独秀未能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但却预见了社会主义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正确结论。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时,陈独秀指出:“现在共产党所争持的所努力的乃是怎样使我们由强制而习惯的作工,使人人真能各尽所能;乃是怎样通力合作,怎样使生产事业集中成为社会化,怎样使生产力大增、生产品充裕,使人人真能各取所需。” [25]在这里,陈独秀向我们清晰地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所在,更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以国家计划的生产代替私人自由竞争,使社会的生产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便是社会主义制的根本意义。” [26]至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陈独秀的思想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尽管陈独秀十分看重国家的计划功能,还未意识到社会主义也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他所强调的社会主义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陈独秀还认为“每个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必须实现经济独立与统一,始能完成。” [27]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的独立与统一,也是确保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经济基础薄弱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苏东剧变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此已作了很好的注脚。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陈独秀强调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

三、不作唯名主义者,要正确看待私有经济作用及其在一定范围内的长期存在

既然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保障自身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那么,以什么方式来发展经济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可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来发展自己,允不允许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陈独秀对此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

首先,陈独秀反对那种一提到资本主义就不加思考地反对,一提到社会主义就盲目赞同的倾向。陈独秀认为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来看待资本主义,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无论为功为罪,而毕竟是人类社会进化所必经的过程。没有它,小有产者的社会便没有发展生产力和生产集中之可能。因此只有无产者,而不会有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决不能因为人们厌恶它而不来,社会主义也不能因为人们爱好它而来。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决定的。” [28]陈独秀在这里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在人类历史中有着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意义,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发达、小生产方式还普遍存在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要唯名主义者,一听到社会主义便肃然起敬,一听到资本主义便畏之如蛇蝎,厌之如粪蛆。如果人们不敢断言中国此时可以采用社会主义制发展工业,这就必须毅然决然采用资本主义制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够消除旧社会的落后性,才能开辟新社会的道路。” [29]陈独秀认为要来的东西就让它快点来,不要怕它;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要敢于大胆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来发展生产力。因为尽管成熟资本主义的弊端在西方社会已表露无遗,但对经济落后的中国而言,却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的阶段内合理利用。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彻底打破“左”的思想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有利因素,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其次,陈独秀认为私有制经济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下去。既然社会主义采用生产集中、财产公有的生产方式,那么,社会主义是否只包含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种经济形式呢?私有制经济是否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没有丝毫存在的可能性呢?陈独秀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指出:“无产阶级开始建设的时候,即在产业充分发达的国家,也不能没有一种过渡的经济政策,才能渡到实行废绝私产。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非到共产社会实现,私有财产是不能完全废绝的,此事谈何容易,俄国劳农革命家是马克思派,不是玄学家,自始便未尝将私由财产完全废绝,不过按照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所指示将大企业及土地收归国有罢了。” [30]在此,陈独秀的观点十分明确,无产阶级在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以后,无论这种政权的过去是否具备发达的经济基础,都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很长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私有经济制度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将长期得到保留。他认为,任何一个注重实际的革命者,都会充分利用私有制经济的长处,在过渡时期内快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且,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时期内存在着私有制经济,但由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和土地均已收归国有,因此,其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部分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能够保证大多数人民得到幸福。同时,陈独秀还认为让私有制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符合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他指出:“从革命发生一直到私有财产实际归公,必然要经过长久的岁月,从私有财产在制度上消灭,一直到私有财产在人心上消灭,又必然要经过长久的岁月。” [31]由此可见,在陈独秀看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之日,并非私有制经济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从制度上消灭私有制经济容易,从人们思想深处根除私有制经济的影响却很难。陈独秀的这一观点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所证明。那种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错误做法,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在“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充分证明了陈独秀经济思想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