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733400000032

第32章 党性作风建设篇(5)

(2)自我锤炼与从严要求相结合。党性教育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养成教育,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内外结合。要通过党课教育、文明修身活动、党支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等培养形式,激发学生党员增强党性锻炼、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要对学生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在学习、考勤、生活、工作中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把党性教育贯穿到整个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党员在内心深处烙上党风、党纪的烙印。

(3)感性教育与理性升华相结合。在以党课为代表的听、以现场教育为代表的看、以各种演讲为代表的说等多种形式的感性教育基础上,组织学生党员认真进行党性分析和研讨,对照自己在党性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找出原因,使学生党员在灵魂深处进行思考。同时推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预审“133”(“三个体现”“三自精神”“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主题答辩,让即将入党的积极分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党员及党性的认识。

总之,学生党性教育工作如果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以及学生党员群体的发展变化,党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只有这样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长喜.党性教育、党性修养与高校党风建设[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 (4 ).

[2]朱小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 (5 ).

[3]刘晓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李采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部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依托志愿服务,探索大学生入党后教育新途径

杨波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大学生党员更是青年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加强大学生入党后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发展工作的延续和深化,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得到较快增长,党员素质却良莠不齐,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等现象。为了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大学生入党后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入党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一方面,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上,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却轻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当前从事高校学生党建基层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大多由年轻的辅导员兼任,他们虽富有工作激情,但缺乏党务工作实践经验,在政治理论修养、政策掌握运用、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新党员和其他日常事务占据了其大部分精力,制约了其在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影响着广大师生对大学生党员的认可度,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成长发展。

2.大学生入党后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当前,部分基层学生党组织缺乏系统的安排和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偏重于配合重大政治任务,脱离大学生思想和工作实际,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分析研究不够,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大学生党员心灵共鸣。在教育形式上,部分基层党组织重说教、轻引导,对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往往依赖于看电影、听报告、念文件等方式,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生动性,较少能根据大学生党员专业特点、大学生党员成长发展需要等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活动,教育效果不显著,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受到一定影响。

3.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理论学习和培养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党组织生活主要用于进行新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相关党员学习教育制度流于形式;对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培养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党员的言行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力下降;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缺乏科学、动态的监督考核机制,不能对学生党员的综合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的新途径

志愿服务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和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服务,是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它突出强调公益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自1994年12月团中央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行动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服务宗旨,以“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为工作目标,在服务社会、服务农村、服务社区等方面赢得了广泛认同和好评,成为团中央的品牌活动之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利益之外的行为,其服务宗旨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党员应该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也决定了志愿服务必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的新途径。

1.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提升政治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

真知源于实践。志愿服务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是校园政治理论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能更好地将第一课堂或业余党校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2.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和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中应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志愿服务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党员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一起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吃苦在前,勇担重任,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够有效树立起应有的光辉形象。

3.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抓手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志愿服务是一种隐性教育模式。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脱离了课堂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政治式的说教模式,大学生党员真正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在潜移默化中会强化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等,培养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达到锤炼党性修养的目的。

4.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党员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实现“知行合一”,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意识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竞争进取等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承挫能力等,提高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其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本领。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和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发展工作的延续和深化,直接关系到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对此,在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时代背景下,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和管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符合青年大学生党员成长需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载体,大胆创新入党后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入党前的发展和入党后的教育“两手抓”,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要求。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对此,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一方面,我们要重点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党员政工干部主力承担大学生党建工作,指导学生党员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抓好抓实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师党员、离退休老教师党员、高年级学生党员等群体中,选拔配备兼职学生党支部书记,增强基层党务工作活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形成高校党务工作合力。

3.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舞台。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校内基地,主要是依托班级、学生宿舍等校内场所建立长效活动基地。这些基地是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的重要平台。如以学生寝室为单位推行“党员示范寝室”创建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寝室文化创建中发挥标杆作用;实行“1+1”辅导员制,每名高年级学生党员负责联系1间新生学生寝室,让学生党员从思想、学习、心理等多方面引导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行“党员戴牌制”,每名学生党员在校园内必须佩戴标有自己姓名的党员牌,让学生党员接受广大师生监督,无形中增强其党员意识和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基地,主要是与农村、社区、企业等建立志愿服务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如实行“做一件实事,为党旗争辉”活动,让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以小组形式,依托校内外基地,制订志愿服务工作计划,长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教育功能。

4.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

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学生的事、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各阶层责无旁贷的义务,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社会要形成合力,发挥强大的社会协同作用,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一,保障经费来源。当前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固定经费来源,需要有关部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从政府单一拨款向综合筹资的转变,保证活动经费。第二,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志愿服务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并将志愿服务、带薪实习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规划相关文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为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第三,注重安全保障。各级政府、教育等有关部门,特别是高校要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指导和安全教育管理,制订应急预案,强化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5.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考核评议制度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考核评议是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树立大学生党员形象、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有效措施。第一,建立考评体系,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全方位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社会工作服务奉献、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党员先锋作用表现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综合考察评价大学生党员。第二,创新考评方式,做到“五个结合”,即党员自评与组织评议相结合、党内评议与党外评议相结合、综合考评与单项考评相结合、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建立全面、立体、动态的考评方式。第三,表彰榜样,鞭策后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考核评议,要对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进行积极宣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党员群体对广大学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同时,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少数考评结果较差的学生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激励他们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多明,王晓莉.浅议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与管理[J].实事求是,2009(6).

[2]刘德林.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实践性教育载体研究[J].党史博采,2009 (6 ).

[3]钱逍.加强大学生入党后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9 ).

[4]李维意,郭广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 (6 ).

[5]陈元媛.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J].党史文苑,2010(6).

[6]黄红球.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5 ).

(杨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

市场经济原则对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