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24733800000054

第54章 研究生学位管理与建设(3)

4.导师队伍能力素质发展不平衡

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全市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评价中,认为水平“高”和“较高”两项合计仅占问卷总数的26 .3%,而认为发展“不平衡”者高达56 .5%。这表明,目前重庆市导师队伍能力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能力素质的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师科研能力方面,高校间差异较大。表15体现了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间差异:在渝普通高校共12所,其在研科研经费平均为1 .4亿元/所,平均比例为8 .3%,而两所部属院校导师在研科研项目经费合计近6 亿元,占到重庆市研究生导师队伍在研科研经费的35 .3%。地方院校中,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导师的科研经费也远远大于其他高校。表15还显示了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间差异:自然科学类导师科研项目经费合计为14 .4亿元,占导师科研经费总数的84 .7%,而人文社科类导师为2 .6亿元,仅占15 .3%。另外,导师之间科研情况也存在不平衡,无科研经费的导师比例过大,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无科研经费导师的比例占导师队伍的近20%。导师科研经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高校和不同类型专业导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经费资助差异,问卷调查显示(表16 ) ,仅27%的研究生较多的实质性参与了导师的科研,仅36 .3%的研究生少量地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在实行导师资助制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下,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差异,势必导致我市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平衡。

二是院校间导师素质差异较大。表17表明,能实行全外语教学的导师中,部属院校仅占所属导师的11 .9%,地方高校这一数据为28 .2%,地方院校好于部属院校;同时,具备学术兼职的导师中,部属院校仅占所属导师的26 .7%,而地方高校所占比例为54 .2%;再者,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导师中,部属院校仅占所属导师的21 .2%,地方院校则为30 .5%。从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部属院校的导师能力素质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因部属院校招生规模较大,而且人才培养层次和要求较高,在保障导师规模的同时,更应重视研究生导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5.导师队伍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创新和改革导师队伍管理模式,对保障导师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重庆市目前的导师队伍管理模式是在原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产生,在导师的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略显陈旧,其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健全。目前重庆市导师队伍相关制度建设仅局限于各高校的导师遴选及管理文件,而国内其他省市已着手加强宏观层面的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例如:山东省多部门联合出台枟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枠(鲁教研字[ 2008 ] 1号) ,山西省出台枟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枠(晋教研[ 2007 ] 1号) ,云南省出台枟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关于下发枙云南省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枛的通知枠(云学位[ 2007 ] 1 号) ,等等,旨在加强导师队伍的宏观管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重庆市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出台宏观的指导性文件,以引领我市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导师队伍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缺乏对导师队伍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导师队伍的发展没有充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学科建设的需要,不重视兼职导师的遴选和后备导师的培育,导致导师队伍来源单一,梯队结构不尽合理。

(3)以人为本的导师队伍管理理念有待加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导师队伍管理,应有利于研究生导师自身协调、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关注导师自身发展的较少,且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关注的重点仅局限于其学术水平方面。据问卷调查(表18 )统计,认为导师需要不断提高完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责任意识(占问卷总数的62 . 71%) ,学术水平(占问卷总数的60 .83%) ,指导方法(占问卷总数的52 .17%)和交流合作(占问卷总数的43 .50%)。由此可见,应根据导师自我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和培育措施,真正实现导师的科学发展。

(4)导师工作方式有待革新。目前重庆市导师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指导上基本局限于“单打独斗”的工作形式,不适应如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交叉性和综合化的特征。最近,导师组制度引起国内包括重庆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关注。在山东大学大力实施“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后,其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获奖博士论文明显增多;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宝钢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研究生们对“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感受最深的是对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锻炼效果明显。这些案例表明,重庆市的导师问卷调查(表19 )征集的重庆市研究生导师意见中,对建立多导师的导师组制度总体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必要”和“可试行”者分别占问卷总数的30 .1%和50 .9%,共计81%。因此,改革导师工作方式,采取双导师或者多导师的导师组制度,不仅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还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对应的导师管理模式也应积极引领这一新的导师工作制的发展。

(5)培训考核机制不够健全。重庆市各高校在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进行了一些实践,例如:重庆师范大学于2009年针对2006年以来新增导师进行了一次全校性培训;重庆工商大学于2006年对学校第二批、第三批导师进行了岗位培训;重庆理工大学采取自学和试题测试等方式对2008年新增导师进行了培训;等等。这些培训活动对研究生导师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即:培训的集中性、延续性和有效性均较低,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其执行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最近对重庆市导师队伍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对导师进行集中和定期性培训“十分必要”和“必要”者分别占问卷总数的28 .6%和43 .2%,共计71 .8%(表20 )。另外,在对加强研究生导师业绩考核必要性的评价上,认为“十分必要”和“必要”者占问卷总数的66 .67%,而另有42 .94%的人认为导师业绩考核的方式应该实施改革(表21 )。因此,建立健全重庆市导师培训和考核机制,是当前导师队伍管理的重要任务。

重庆市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尤为必要。

一、重庆市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先后制定了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新历史阶段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具体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研究生教育必将因此而加快发展。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跻身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行列,切实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面临的一次重大飞跃,而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导师无疑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导师水平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为后盾。因此,加快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求[1]。

当前,重庆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落实“314 部署”、国发3号文件精神,城乡统筹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成为西部增长极,率先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将是重庆市当前以及今后一定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这也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研究生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急需对我市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议。

二、重庆市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以来,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2000—2009 年的10年间,在校硕士研究生从5 115人增长至34 278人,在校博士研究生从1 115人增长至4 737人;同时,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导师队伍的规模大幅度提升,导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我市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根据重庆市教委统计数据,2009年,重庆市研究生导师总数已达到5 3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兼任硕士生导师者832人,博士生导师259人,硕士生导师4 242人。然而,我市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需要、东部地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一些高校对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激励支持导师成长发展的政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总量不足,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数量还很不足,特别是有国外学术背景和留学经历的研究生导师数量较少;不同培养单位和学科间导师队伍发展有较大差异;一些导师不积极从事科研,部分导师科研单干,不积极开展有效的科研合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部分研究生导师责任心不强,精力投入不足;少数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导师把自己作为老板,研究生视为劳动力,“用人不育人”,新增导师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培训,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不足;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服从并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我市创建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律。

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①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②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优化并调整导师队伍结构;③以人为本,树立“导师第一”观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主导地位;④走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建设;⑤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协调性,使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与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相协调,使研究生导师的精力与在学研究生人数相协调,使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与研究生培养相协调[2]。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为我市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达到较高水平奠定坚实的导师队伍基础。

四、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明确建设目标,科学制定研究生导师队伍发展规划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结合国家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学校导师队伍的现状,拟定导师队伍发展的规模和建设计划,要根据学科、学位点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合理配置学科带头人岗位和研究生导师梯队。

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注重吸引优秀的、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学者加盟到研究生培养的行列;注重从培养单位以外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高级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参与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有学科后备人才储备的超前意识,优先考虑填补学科体系上的结构性缺口,以中青年导师培养为重点,通过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导师后备人才;要注意培育学科领军人才,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杰出人才,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我市的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