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24733800000062

第62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3)

为了顺应国际潮流,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我校在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①兼容性。做到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文理有机渗透。②不变性。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不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讲授,特别是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化、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规律上多下工夫。③前瞻性。课程建设始终应是动态的,不仅要使课程及内容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使之面向市场、面向未来。④宽平台。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一级或二级学科平台基础上,向交叉、相关学科延伸,构建宽广的知识平台。⑤改进教材,注重实践运用。为了尽快使研究生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在教材的选用上,采用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高质量教材。并鼓励教师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双语授课。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阅读外文资料的习惯,为以后的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⑥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补修课程是针对本科为非农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不计入学分。学位课程为各研究方向的共同必修课,旨在宽口径地夯实基础,强化素质。非学位课程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两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夯实学生的应用基础,培养其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能力,增强其对农业推广实务的适应能力。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弹性学制为2~4年,允许研究生休学1~2年用于工作或创业。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可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进一步调动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三)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老师讲授、学生记录”“一根粉笔,一本笔记”的“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已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为探索型、创造型,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对本专业重大农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因此,我校改革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选取课堂讨论、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题组研究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培养模式中还特别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为了切实做到这些,我校从以下方面改进了教学工作。

(1)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引入“探讨式、宽松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术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由老师根据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的农业发展热点和实际问题给出若干个讨论题,通过组织学生专题讨论会的形式,让每个硕士研究生的观点和见解在讨论会上相互交流和探讨。学生在专题讨论会上的表现是教师评判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2)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可以看出中国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搜集与制作农业推广案例教学是相对较难的工作。我校通过购买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组建农业推广模拟实验室,在研究生中积极开展模拟教学。

(3)以提高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整合能力为目标,尽早将他们引入科学研究领域。因为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已有较为扎实的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基础,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由导师创造条件安排做一些课题的前期研究,让研究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与现实中的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从第二学年起,通过将学位论文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导师带领研究生围绕特定的选题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以求解决农业推广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训练将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4)在学分制中加入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两个环节,各计一定的学分。实践活动分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两种。社会实践要求研究生到农业推广相关部门调研和实习,要求递交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调研和实习有利于研究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学术活动环节主要指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入导师所在的学术小组。学术小组定期举行学术会议,讨论本方向的前沿课题以及最新动态。研究生的加入,既活跃了学术小组的思想,又能大大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然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在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今天,没有一批具有创新性素质的导师是难以设想的。尽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具有了更加自主、独立和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地位,导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从传统的教授转变为指导,但这并不能贬低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研究生教育毕竟是以前沿性的学科理论为学习内容,以科学研究为学习手段,以创新知识为学习目的的高层次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研究生限于学识、能力和条件的各种制约,他们并不能自发地完成如此复杂的学习任务,必须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学业。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学术水平。正因为如此,不少导师切身体会到,提高研究生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导师自身的素养。这些素养包括:①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科学态度,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②了解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在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③有明确的主攻方向;④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有创见的科研成就;⑤有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

在优化导师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竞争机制,给导师施加一定学术上的压力。每年根据导师承担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经费的多少来给定导师所带学生的名额。对科研课题较多、科研经费充足、勇于创新且精力充沛的导师,适当地增加学生名额。同时为了让导师更多地指导研究生,还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水平的评估挂钩。以进一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将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农业推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决于农业发展对农业推广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因而只有在一个面向国际的视野下,本着不断学习的态度不断创新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才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贺建华,王京京,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4):16唱20.

[2]岳德鹏,黄月艳.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 ( 3 ):269唱272 .

[3]李明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地方性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11 ( 11 ):113唱114 .

[4]申姗姗.从“专业性”看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45唱48.

[5]郭邦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 ( 10 ):14唱15 .

(作者:刘永春,郭跃)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模式新探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自1996年******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至今全国已经有88所院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重庆师范大学是全国第四批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之一。2005年,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思政) 5个专业方向,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目前,已经全覆盖19个招生领域。多年来,既有办学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成为探索教育硕士办学模式的事实起点。

一、教育硕士办学取得经验

近年来,学校严格按照******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兄弟院校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大胆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办学,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主要体现在教育硕士的办学定位、管理体系、教师队伍、招生工作、培养工作五个方面。

(一)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硕士办学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观、知识观和人才观为指导,秉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追求卓越,以特色求发展,以管理求质量,服务重庆基础教育,积极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研究型的高层次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

(二)教育硕士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日益健全

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处分管教育硕士的常规管理工作;学院设有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小组和指导教师。学校不断推进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制订了17个管理文件。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规范、实践环节、学位授予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为不断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成就凸显

学校十分重视教育专业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导师队伍。首先,重视对教育硕士导师的遴选。学校明确了专业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制订了严格导师遴选标准,规范遴选流程,从学校现有导师中,选聘一批熟悉基础教育的教师担任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从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其他高校等,聘请了一批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兼职专家队伍。导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其次,重视对教育硕士导师的培训。学校要求新遴选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上岗前都要接受岗前培训,熟悉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学校主要采用“多元研修”的教师培训方式,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如,通过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会议、各方向领域课程研修会议、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最后,鼓励教育硕士导师开展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截至2011年,学校教育硕士导师共承担了省级以上(含省级)基础教育科研项目84项,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基础教育科研项目17项,在教育类刊物发表论文151篇。

(四)教育硕士招生工作成绩斐然

优质生源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为此学校遵循“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招生录取原则,精心组织招生录取工作。首先,努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寻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生源基地,实现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与基础教育人力资源日渐丰富的双赢局面。其次,制订优惠政策吸纳高级人才。凡是报考学校的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师,其联考成绩在国家录取指导线以上均可录取。最后,认真做好复试工作。在每年确定录取分数线后,各专业方向成立复试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导师组负责人担任复试专家组组长。从考生职业背景和综合素质等层面对考生进行全面、公正的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