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24735300000024

第24章 “微”力无边——“微传播”列传(2)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的《老将行》中有此名句。我们也经常用其夸赞一些社会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如今,拥有了“一剑能当百万师”的“微博利器”,那些“微博斗士”们足可“只身转战三千里”。例如,“打假斗士”方舟子揭发的“唐骏学历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微传播”案例。

2010年7月,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揭发唐骏学历造假一事,迅速在网上被炒作升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整个事件的起因,恰恰是源于方舟子在微博上与网友的互动。

7月1日,有网友在微博上问方舟子怎么看待成功学,怎么看待唐骏。方舟子用微博回答说,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

方舟子:回复@萨根: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是不是也要大家跟着复制如何造假?//@萨根:最近唐骏有一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看书名就是明晃晃的忽悠。成功学和宗教有类似之处,如果通过学习成功学你成功了,说明成功学有用,如果你没有成功呢,说明你努力不够。

方舟子同时在微博上指出:

方舟子:回复@付强2010:一、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校友名单中没有此人。二、美国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找不到此人的论文。//@付强2010:唐骏的博士学位是假的?有根据吗?//@方舟子:回复@萨根: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是不是也要大家跟着复制如何造假?

因为有了这样的微博对话,方舟子开始进一步查证唐骏的学历问题,发现唐骏自称的“在美国有几项发明、靠卖专利赚了钱”、在美国“开办律师事务所”、在美国开办公司、某年获得绿卡等,不是可疑、可笑,就是不可能、造假。

“唐骏学历门事件”几乎立刻受到各类媒体的关注,雪球越滚越大。唐骏通过媒体采访以及自己的微博澄清和辩解,方舟子也通过微博加以批驳。微博平台上,甚至很快形成了“挺唐派”与“挺方派”两大派系。两派网友在微博上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7月6日,唐骏用微博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

唐骏:第一,今后我的名片上会加印一个博士在名字后。第二,法律会让现在和今后那些捏造事实诬陷他人者付出代价。第三,我还是我,什么都没改变,一个我行我素明天开始你行我素的唐骏!……最近有点烦有点烦,好在明天就不烦了……

之后,唐骏便不再更新微博,不再回应微博上的各种质疑声音。方舟子则在微博中大量曝光调查中得到的各种线索和证据,并进一步质疑唐骏的诚信:

方舟子:一个人如果连履历都可以捏造,而且捏造得很低级,习惯性地造假、说谎,不断地用新的谎言掩盖旧的谎言,那么我们如果相信他的其他方面就都是真实的?他的企业业绩、发展方案、财务报告还值得信任吗?

通过微博这一传播平台,“唐骏学历门”迅速成为2010 年的中国新闻热点。事件本身在中国普通网民中的影响更不容忽视。例如,原本默默无名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迅速变得家喻户晓,像钱钟书在《围城》中提到的“克莱登大学”那样成为“假文凭”的代名词。可以说,微博在这种影响广泛的传播效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月10日,唐骏在“学历门”发生半年之后,再次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唐骏:这个事件我有没有责任?有责任,我是当事人我要负主要责任。这个责任在于什么,我对我自己的学历采取一个含糊、不透明的方式,如果我说我错在哪里?我应该在所有的场合都说我毕业于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可以了,就不会有这样的事,起源就是我没有透明起来,含糊了,这是我的错,很严重的错。

唐骏:但是你说我是造假我是坚决不同意,我自己觉得我自己没有错,但是我的错在于刚才说的那种含糊,不透明,是虚荣心造成的。所以我把它当成一个娱乐,这样会放松一点,而且是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情,大家娱乐一下,我从来没有说通过我的学历获取我的利益,获取我的资本,获取大家的信任。

方舟子也毫不含糊,在微博上回应:

方舟子:唐骏是不是觉得时过境迁,大家的记忆开始模糊了,才出来喊冤?大家的记忆可以模糊,标榜你是加州理工博士的众多造假证据可不会消失,都还在微博上列着呢。而且这冤枉还喊得前言不搭后语,“我自己觉得我自己没有错,但是我的错在于刚才说的那种含糊”,你究竟是觉得自己有没有错?

在此类事件中,微博自始至终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成为诸如方舟子等“微博斗士”们手中无坚不摧的“利器”。当然,在践行“微传播”的过程中自然要经历许多波折;不过一旦行动者自觉起来,参与其中的人数和他们带来的影响将是极具潜力的。

在这一方面,韩国网民给我们提供了榜样。韩国的“Oh my news 我的新闻”网站,从2000年2月创办以来,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新媒体。而该网站上登载的新闻,主要来自于社会普通市民。网站创办时,市民记者数为727人,而目前人数则超过38 000人,点击率为每日200万次。[6]

这些人数接近四万之众的市民记者其实就是如今所谓的“公民记者”。在以前,只有少数人能够专门从事记者工作。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诞生和普及,“公民新闻”开始兴起,普通人凭借自身的爱好和技能也可以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成为“公民记者”。

“公民记者”的概念出现在2000年之后,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的定义。不过,它基本上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每个人在技术上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所以,每个人也就成为了潜在的新闻记者。而这种以公民身份参与传播的新闻信息就被称为“公民新闻”,采制这种新闻的人就被称为“公民记者”。

他们在践行一个个传播梦想的同时,也在表达这样一个声音:拥有了表达的自由,并不代表公民社会已然建成。每一位社会成员不仅需要质疑和发问,还需要在行动中将社会公民意识实践为彼此之间的宽容、尊重、平等、自省和理性。微博为“公民记者”提供了历史舞台。“公民记者”源源不断地采制出“公民新闻”,滋润着微博这类社交媒体,逐渐形成新闻传播的自觉意识。

追溯起来,“公民记者”起源于信息咨询和媒体传播双重发达的美国,而麦特·德拉吉则是美国公认的第一位“公民记者”。这个人虽然在追寻新闻信息时显得十分鲁莽,落下了一身官司,但并不影响其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网络莽汉”。

麦特·德拉吉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在22岁那年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南加州。在常人的眼里,他一直不是一名好学生。因为他从小就讨厌学校,平均成绩为D。或许是他从小的爱好为其培养起日后的新闻素养———在小伙伴们还在欣赏流行音乐的时候,他已经开始阅读《纽约日报》专栏作家的文章,甚至对里根总统的演讲起草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没有读过新闻专业,几乎不可能从常规的渠道进入媒体单位。当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属下的一家礼品店找到工作的时候,他接触到了对他日后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一台电脑。这将改变他的一切。

没有大学文凭,没有正式训练,没有高层背景,没有一流的媒体关系,德拉吉就这样赤手空拳地投身到他理解中的网络新闻事业之中。德拉吉最终成为了礼品店的经理,在那里一边工作,一边从人们认为无价值的资源中寻找有意思的资料,并将其发往互联网上的新闻讨论组。此时,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正走向何方。直到有一位读者向他提出,要订阅他所发布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德拉吉报道》于1995年诞生了。

《德拉吉报道》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网络上众多的猎奇性地摊小报之一,不可能成什么大气候。德拉吉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明白新闻这一行的铁律:如果你打盹,你就输了。所以,他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自己的网页,通过邮件列表向人们发送他的种种报道。他往往拥有一些独家报道,而主流报纸却没有。

1998年1月17日是大众传播史上值得记载的一天。就在这一天,德拉吉在自己的计算机键盘上摁下一个键,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传到了网络上:“在最后一分钟,星期六( 1月17日)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枪毙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新闻的题头上赫然写着:“世界独家新闻。”

德拉吉解释说:“新闻周刊的报道被转帖到了一个个网上新闻组中。”而德拉吉本人也不断更新自己的新闻。他率先指出这名白宫实习生名叫莫尼卡·莱温斯基,并在网上列出了莱温斯基的简历。

随后几天,德拉吉不断抛出“猛料”,最具杀伤力的是关于联邦调查局特工手中的电话录音报道。录音中显示,莱温斯基告诉她的小姐妹,她有一条深蓝色的裙子,上面沾有克林顿的****;她将永远不会洗这条裙子。一夜之间,属于个人的“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

短短几年间,德拉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就因率先在网络上披露“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丑闻”而被法新社列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与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等名人并肩齐名。

德拉吉报道震撼全球

戴安娜身亡

关注度9

震撼度9

1997年,靠法新社“内线”的帮助,“德拉吉报道”在美国率先发布英国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的消息,比美国各大媒体早了7分钟!

克林顿与莱温斯基

关注度10

震撼度10

这就是后来被证实的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事件。

******与“照片门”

关注度8

震撼度8

2008年,2月25日,“德拉吉报道”公布了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穿肯尼亚传统服饰的照片,仅仅几分钟后,这一照片成为美国各大媒体讨论的焦点,******陷入“照片门”。分析说,“德拉吉报道”网站已拥有影响总统竞选的能力。

而在中国,周曙光是第一位亲身实践“公民新闻”的采制与发布的“公民记者”。他和麦特·德拉吉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没有经受正规的新闻专业训练,事业的开始均是接触到一台电脑。

周曙光生于1981年,在1999 年开始上网。他没有完整地读完高中,在大学也只读了一年多。不过,他通过自学,熟练地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从2001年到2005年,周曙光曾受雇于几家公司,担任网络管理员。其间,他也开始在自己的名为“周曙光的网络日志”的博客上,以Zola为笔名发表文章。而他目前的职业则是菜农。

据相关媒体报道,周曙光的父亲是退休煤矿工人,母亲没有工作;家里有兄弟姐妹五个,都靠周父的工资读书长大。

2006年5月,周曙光在个人博客里发表了讽刺百度网站审查制度的文章,个人博客的访问量飙升至2万。2006 年8月,他揭发某公司的商业骗局,并拒绝该公司的贿赂,得到了更多网民的支持。

2007年3月28日,正当重庆“钉子户”事件被传播得如火如荼之际,周曙光从父亲那里要来1 000元钱,带着“企图一夜成名的欲望”(其博客中的自述),乘火车从湖南姿底转贵阳,再转重庆,于凌晨“像一块疯狂的石头”到达现场。工地的现场只对记者开放,周曙光就在外围走走转转。

从3月28日下午3时起,周曙光在博客上陆续贴出十多篇文章,报道自己的行踪、遇到的人,以及人们对“钉子户”事件的反应。尽管“紧张得腿肚子有点发抖”,但他还是找着机会“撞上”当事人吴苹,并用手机的自拍功能与她合影。

除了文字,周曙光还用自己的手机拍摄并上传视频。他报道和记录了一些被平面媒体无意或有意忽略掉的事情。他的博客里也不乏幽默,报道中充满搞笑和娱乐的“色调”。例如,他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与照片中,永远少不了自己的各种特写镜头。他还时不时会制造一些“噱头”。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耸人听闻———《报道重庆“钉子户”的网络日志 作者Zola受伤流血》。当浏览者点击进去才大呼上当,原来他只是不小心用菜刀割破了自己的手指。

然而这些略带“娱乐色彩”的报道,出人意料地受到网友们的追捧。在他们眼里,“周曙光自费千里迢迢只身前往重庆,以独立Blogger的身份报道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真是太酷了!这在中国的草根媒体史上也是值得记录的一笔”。

周曙光采写的新闻为他的博客带来了超过18 000 次的点击量,而他的“公民记者”行动也受到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二十一世纪经济导报》、英国广播公司、********等大型媒体机构都报道了周曙光的行动。

毕竟,普通人很难接近主流的大众传媒,而一般网民则主要是在自己的博客里抒发心情。与此相对,周曙光的行动就显得特立独行。正如《二十一世纪经济导报》对他的评价:“特意从外地赶过去做博客报道的,目前大概只有周曙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