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教知识与能力辅导用书
24735600000036

第36章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2)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重视三维空间的充分利用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接受各种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幼儿的无意识学习的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吸收知识。

(1)地面布置

在室内外的地面可画上各种图形、迷宫,涂写上颜色或数字、字母。增大幼儿受信息刺激的机会和供幼儿游戏使用,并通过游戏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获得某方面的锻炼。如在地面上画上中国地图,通过各种游戏形式认识祖国辽阔的疆土的区域划分和分布,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又如“跳蜗牛”在蜗牛背的螺旋形上分格涂上鲜艳的颜色并写上数字,帮助幼儿做辨色训练和巩固数字的认识。

(2)空间布置

空间布置是通过在空中吊挂各种具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而且更换方便。如一年当中有许多节日,而且有的相距时间较短,其布置花费时间较多,用空间布置去配合节日的主题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中秋节的灯笼,国庆节的国旗、国徽等。

(3)墙面布置

墙面布置的作用除美化幼儿园外,还可在室内外开设绘画区、拼图区、自然风景区,科常区、作业展览区、天气记录区等,充分发掘可操作性的布置,并根据教育需要灵活更换用途或内容。如要求幼儿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用自然物如:树叶、草、花、小动物模型,标本或图片布置在墙上,立体画面直观、生动、富有情趣,从而通过幼儿观察、动手布置,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又符合寓教于游戏中的原则。

2.环境创设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多数幼儿园的布置内容单调,多为动物、花草、树木、小朋友等。许多幼儿园,经常见“一棵大树”就占用了墙壁的很大面积,但又没具备什么教育作用,显然是教师为了完成布置任务而已。

我们应该根据幼儿注意对象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布置内容系统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如在同一个楼梯墙壁,由下而上创设一组系统的安全教育图,用故事的形式,通过主角移动,出现不同的安全教育情景。遇到火警拨打“119”,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让幼儿在每天上下楼梯时接受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重大节日里开辟一个分期的节日园地,如“元旦的来历”,每期一个主题,要求幼儿在家长、老师的协助下,用不同形式(图画、剪报、手工制作等)收集有关的资料,布置园地。

3.注重幼儿参与创设环境过程的体验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是由成人为幼儿提供,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去,结果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现今幼儿园应该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又可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爱护珍惜环境,成就感又得到鼓励,更激发幼儿充分与环境相互作用。尤其活动区更应设计、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教育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操作材料,材料和工具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培养幼儿玩后放回原处的好习惯。由于幼儿喜欢介入环境,体验自身的行为过程,我们在创设环境时,注重环境设计过程的指导,让幼儿在参与环境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增长才干、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

4.发掘潜力,充分创设接近大自然的环境

一片草地,几棵绿树和一条蜿蜒小径,可以实现幼儿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梦想体验,增添幼儿对大自然的情趣。而日益都市化,使幼儿不易获得这样的机会。一个小斜坡可供幼儿尽情翻滚,一片绿草可以供幼儿享受柔软刺激的乐趣,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随意坐、躺、爬、打滚、享受阳光的沐浴。因此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就要充分发掘场地的自然潜力,开辟一个可供幼儿翻滚、蹦跳、自由游戏的地方。户外活动环境的设计,要根据地区气候的特点,设有足够的挡风设备和遮阳遮雨的天棚或种植高大树木遮阳,园舍的建筑物位置的设计也应考虑挡风遮阳的问题。

三、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园所环境的教育性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非正规教育场所的重要特征。其中,幼儿园室内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就同样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就目前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的情况看,无论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还是教育观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普遍存在着“四少一多”的现象,即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环境互动少,纪律约束多。也有提出了类似的“四少四多”的问题,即教师设想多、幼儿参与少;相对独立多、与幼儿兴趣结合少;过分强调装饰性的多、可供操作探索的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这些问题从其实质来看反映了创设者在教育目标与观念方面的偏差。

(一)室内环境布置的目标偏离

教师在室内环境的设置上通常是根据个人的方便与喜好进行独立规划与设计,致使环境布置的目标常常比较模糊,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的课程资源观念,也就容易导致以下具体问题:

1.环境创设的目标重装饰,轻实用

环境创设追求的是教师和家长视野中的“丰富、美和童趣”,而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对于儿童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对幼儿发展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

2.环境创设的目标存在功利性,缺乏标准和规范

一方面,教师出于自己的目的,对室内环境区域的设置、物品的摆放等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结合主题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和循序渐进地投放和利用材料,教学具的使用率不高,目标性不强,区域里的教具大多都成了应付参观与检查的摆设,很少与孩子发生真正的互动。第三,环境创设中未能正确利用废旧物品,对废旧物品利用少,而成品材料利用比较多。装饰材料常用的有吹塑纸、KT板、画纸、卡纸、包装纸等等。这些材料在墙面上都是大面积、大范围的使用,一些常见的废旧纸盒只是作为点缀。这种装饰性的“因废旧而利用”已经偏离了“因利用而选择废旧”的要求,从而错失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环保、节约意识的教育良机。

(二)室内环境布置的内容不系统

室内环境布置内容不系统主要是指室内环境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缺乏系统的内在联系,未能突出一定的教育意图。有些班级室内环境布置明显地呈现出了“责任田式”的特征,即依据不同的教育主题对室内空间进行“责任田式”的、界线分明的划分,各个区域与主体环境之间缺乏系统、整合的联系,不仅各个区域的教学目标不明显,而且整个环境创设的主题目标不突出。而要让环境与儿童真正地进行对话,教师就需要在环境创设中尽量把每一个环境创设和利用的细节与课程的主题和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主题目标对孩子进行有计划的指导,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材料和设置,准确预测出该环境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让室内环境各个区域都能配合主题活动,真正发挥出区域的教育功能,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环境创设的观念存在偏差

1.教师混淆了“孩子参与”和“师生共同合作”的区别

幼儿园环境创设从主题的确定到具体的布置,几乎都由教师一手包办,教师既是设计者、指挥者、策划者,也是组织者、实施者,而极少发动和利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完成。即使有时候儿童参与了环境布置,环境规划还是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教师设计,幼儿点缀”。形式上以孩子为主,但在实施中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孩子的手来实现教师的意图,因此即使孩子们有所参与,也只是一种局部、被动和表面的参与。

2.教师混淆了“家长参与”和“家园合作”的区别

目前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越来越普遍,如在特定节日让家长自带各种装饰物装点教室以渲染节日气氛,或者有的班级在布置活动室时把家长请到班级中一起布置。但通常家长的参与只是有限参与,许多家长并不真正明白环境布置的确切教育意图和设想,家长的想法和意见也就不可能体现其中。

3.教师混淆了幼儿园环境的“杂乱”和“丰富”“空洞”与“有序”之间的区别

很多教师在进行班级环境设置时,把所有与孩子有关或孩子喜爱的物品都堆砌在墙上或各个区域里,以此来显示环境的“丰富性”,而忽视了其实用性和美观性。另外一个极端是有的班级却意外的“整洁”,墙饰工工整整、方方正正,室内各区域没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站在门口就可以把室内的环境布置“一览无遗”。这样“整洁”的环境也会使幼儿失去探询和创造的兴趣。

四、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把环境创设的权力还给孩子,“解放”孩子并为自己“松绑”

幼儿园环境首先是幼儿的环境,是幼儿可以参与创设、有发言权的环境。环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课程目标,教师应是为幼儿发展而创设教育环境。因此,要想让孩子学会自主创造,教师首先要放手,最大限度地把与教育目标相符的价值与经验转化为孩子的需要,这是孩子主动参与的基本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参与到环境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中来,使孩子体验到设计与制作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为儿童提供自主选择、创设与分享的环境空间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受其身心发展条件的制约,参与环境布置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为不同年龄幼儿设自主选择和活动的区域环境,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设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

环境的教育性和互动性体现在幼儿园的所有设施都应是可实际利用的,都是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的。

第二节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内在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设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有目的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活动区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它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通过开展活动区教育活动,向幼儿展现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自由选择活动环境,通过游戏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丰富生活经验,让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幼儿的积极态度,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一、活动区教育的内涵

首先,区域设计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在这个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可以自主选择,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

其次,区域的设计要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接受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孩子的求满足心理是相同的,区域活动恰恰可以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

活动区的特点:

①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

②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

③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教育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

④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二、幼儿园活动区的教育功能

1.为幼儿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幼儿的主体性是在与客观世界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发挥和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对物对人的认识,而且也认识着自己,形成和发展着主体性。在幼儿生活的空间中,最基本的关系就建立在伙伴、教师、家长之间。对幼儿来说,从同伴和成人那里获得的认可会使他们体验到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加自信地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活动区课程以其独特的多元性、开放性、自选性等特点,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开发的空间,提供了有利于游戏和社交的场所,为幼儿人际互动、人物互动、自主探索、交流与分享提供了充分的环境。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

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因此,活动区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幼儿的群体性,又要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个别对待,使每个幼儿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进行活动区课程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力让幼儿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活动的形式上应多加变化,尽量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的机会,给予个别指导,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对于有情绪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幼儿更应分析原因,加强个别教育,使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