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24735700000049

第49章 参考文献(2)

[74] 马克思,恩格斯. 19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75] 马克思,恩格斯. 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76]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二十九、四十六下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77] 马克思,恩格斯. 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78] 马克思,恩格斯. 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79] 马克思,恩格斯. 19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0] 马克思,恩格斯. 19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卷) [ M] .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1]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十一、三十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2] 马克思,恩格斯. 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3] 马克思,恩格斯.20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二十一、四十五、四十六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4] 马克思. 1975.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85] 马克思. 197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6] 马克思. 1983.资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7] 马克思. 2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88] 孟德斯鸠. 1961.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9] 密尔. 1982.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90] 诺斯. 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1] 欧文. 1965.欧文选集[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92] 欧阳康. 1998.社会认识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93] 普特南. 2001.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94] 青井和夫. 2002.社会学基本原理[M].刘振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95] 赛尔. 2006.心灵、语言与社会[M].李步楼,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96] 舍恩伯格,库克耶. 2013.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97] 沈壮海. 2003.先进文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8] 圣西门. 1962.圣西门选集[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99] 施特劳斯,克罗波西. 1998.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00] 斯宾诺莎. 1999.政治论[M].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1] 斯波特. 2000.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2] 斯密. 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3] 斯密. 1974.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4] 斯密. 1997.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5] 斯通普夫. 2005.西方哲学史[M].丁三东,译.北京:中华书局.

[106] 涂尔干. 2000.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

[107] 托夫勒. 1983.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译.北京:三联书店.

[108] 托克维尔. 1992.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09] 韦伯. 1998.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10] 韦伯. 2005.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11] 韦森. 2001.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

[112] 文森特. 2008.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13] 沃尔佩. 1996.卢梭和马克思[M].赵培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14] 西季威克. 2008.伦理学史纲[M].熊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15] 休谟. 1996.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16] 休谟. 2001.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17] 许纪霖. 1997.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

[118] 亚里士多德. 1965.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19] 杨光斌. 2000.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0] 杨明华. 2009.有关文化的100个素养[M].台北:驿站文化.

[121] 于海. 1993.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22] 俞可平,等. 2009.全球化与全球化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23] 俞可平. 2000.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24] 俞可平. 2000.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5] 俞可平. 2003.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6] 郁建兴,朱旭红. 1997.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27] 张乃根. 1997.西方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128] 邹诗鹏,麦克林. 2006.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29] 崔秋锁. 2012.马克思价值观的三重解读维度[J].学海.

[130] 耿步健. 2005.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J].求索(9).

[131] 贺来. 2007.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J].哲学研究(1).

[132] 胡艳玲. 2009.大学生“当下即是”思维分析[J].教育评论(3).

[133] 贾建芳. 2005.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3).

[134] 卡罗瑟斯,薄燕. 2000.市民社会[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7).

[135] 李光远. 2007.重温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J].求是(7).

[136] 庞金友. 2006.应对全球化———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趋向[J].教学与研究(10).

[137] 郁建兴,周俊. 2002.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6).

[138] 袁祖社. 2006.“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39] 张康之. 2006.“协作”与“合作”之辨异[J].江海学刊(2).

[140] 张康之. 2007.论合作[J].南京大学学报(5).

[141] 郑继江. 2008.马克思的现代化视野考察[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

[142] 邹广文,王纵横. 2009.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4).

[143] 韩庆祥,王海斌. 2009.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N].北京日报,12-07.

[144] 黄发红. 2013.西方涌动“马克思热”[N].人民日报,03-21.

[145] 姜奇平. 2013.抓住机遇,提高国家竞争力[N].人民日报,02-01.

[146] 李扬. 2010.“陌生人社会”不能无视道德冷漠[N].人民日报,01-07.

[147] 廖萍萍. 2007.马克思的合作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