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幸福心理课
24736000000025

第25章 愉悦交往(3)

●个人区(0.5~1.2米):较熟悉的同事、同学、朋友。

●社交区(1.2~3.7米):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公式关系。

●公共区(3.7米以外):产生空间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作报告、讲课、表演等都属于此范围。

②交往频率。来往密切表示关系更近,如学生会里经常开展活动的学生干部、恋人们。

③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

2.深层因素

①个性品质。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人品,那种真诚的、可信的人更受大家的欢迎。

②特点相似。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

③特点互补。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久。如夫妻、同伴等。

(二)提升交往能力的技巧

1.让人喜欢的技巧

首先要修炼好自己的个性,做一个积极乐观和自信的人。我们都喜欢和看起来好相处的人做朋友,所以要经常微笑,用微笑来吸引别人。

其次是要满足对方自尊的需要。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真诚地赞美他人,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认真地倾听他人,这些都能够满足对方的自尊需要。

最后要注重交往的礼仪。在穿着打扮上,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和身份特点;在举止上,要大方自然、彬彬有礼,使用文明用语。

2.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交往技巧

(1)争辩的艺术

要避免无谓的争辩,记住:争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说服对方才重要,要保持风度,有器量。不做人身攻击,接受、承认别人合理的观点。

(2)批评的艺术

可以先表扬后批评;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检讨,这样可以消除对立情绪。另外,还要注意,批评别人时要点到为止,给人台阶。

(3)拒绝的艺术

有的时候,我们心里面的确不想做某件事情,但是碍于情面,又不好拒绝,经常会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怎样才能既拒绝对方,又不得罪对方呢?在拒绝别人之前,需要了解的是:

①拒绝做一件事情不等于拒绝这个人,只是对事不对人,否定事情不等于否定人。

②采取的方式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不能用指责的方式。

③态度温和而坚定,而不是生硬地拒绝。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特殊效应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善用这些人际交往中的特殊效应,可以使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在爱情里,“一见钟情”的产生首先肯定也源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由交往对象的最近信息所形成的印象,称为最近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称为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同学们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如果在刚开始就给人留下吊儿郎当的印象,那么以后同学们也只会看轻他。首因效应形成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强烈,而后续信息的输入时,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其对我们的影响下降。

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突出,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因此,人际交往中近期发生的特殊事件对于人际关系的变化影响也比较大。

2.晕轮效应

人们将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称为晕轮效应。比如,知道某人是正直的,则容易把这人想象成刚直不阿、真诚可信、办事认真等。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晕轮效应常常会带来错误的偏见,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3.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比如,科学工作者严谨但缺乏情调,从事体育运动者则“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等。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它也带有其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使我们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4.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以及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比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大方的人总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三、探索自我

人际冲突平息能力测量

下面有10道题,每道题有4个备选答案。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

( )1. 要是你与某同学产生了矛盾,关系紧张起来,你将怎么办?

A.他若不理我,我也不理他;他若主动前来招呼我,那么我也招呼他。

B.请别人帮助,调解我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C.从此不再搭理他,并设法报复他。

D.我将主动去接近对方,争取消除矛盾。

( )2. 如果你被人误解干了某件不好的事情,你将怎么办?

A. 找这些乱说的人对质,指责他们。

B .同亲友捏造一些莫须有的事加在对方身上,进行报复。

C. 置之一笑,不去理睬,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D.要求组织上调查,以弄清事实真相。

( )3. 如果你的父母之间关系紧张,你将怎么办?

A. 谁厉害就倒向谁那一边。

B.采取不介入态度,不得罪任何人。

C.谁正确就站在谁那一边,态度明朗。

D.努力调解两人之间的关系。

( )4. 如果你的父母老是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你准备怎么办?

A.根据自己的判断,支持其中正确的一方。

B.尽量少回家,眼不见为净。

C. 设法阻止他们争吵。

D.威胁他们:如果再吵,就不认你们为父母了。

( )5.如果你的好朋友和你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你将怎么办?

A.暂时避开这个问题以后再说,以求同存异。

B.请与我俩都亲近的第三者来裁决谁是谁非。

C.为了友谊,迁就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

D.下决心中断我们之间的朋友关系。

( )6. 当别人妒嫉你所取得的成绩时,你将怎么办?

A.以后再也不冒尖了,免得被人妒嫉。

B.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

C.同这些妒嫉者争吵,保护自己的名誉。

D. 一如既往地工作,但同时反省自己的行为。

( )7. 如果有一天需要你去处理某一件事(不是坏事),而处理这件事的结果不是得罪甲,就是得罪乙,而甲和乙恰恰又都是你的好朋友,你将怎么办?

A. 向甲和乙讲明这件事的性质,想办法取得他们的谅解,再处理这件事情。

B.瞒住甲和乙,悄悄把这件事做完。

C.事先不告诉甲和乙,事后再告诉得罪的一方。

D.为了不得罪甲和乙,宁可不顾当时的需要,不去做这件事。

( )8. 如果你的好朋友虚荣心太强,使你很看不惯,你将怎么办?

A. 检查一下对方的虚荣心是否同自己有关。

B.利用各种机会劝导他(她)。

C.听之任之,随他(她)怎么做,以保持良好关系。

D.只要他(她)有追求虚荣的表现,就同他(她)争吵。

( )9. 如果你对某一问题的正确看法被老师否定了,你将怎么办?

A.向学校领导反映,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

B. 学习消极,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C.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再向老师陈述自己的看法。

D.同老师争吵,准备离开该校或所在班级。

( )10. 如果你同朋友在假日活动的安排上意见很不一致,你准备怎么办?

A.双方意见都不采纳,另外商量双方都不反对的安排。

B.放弃自己的意见,接受朋友的主张。

C.与朋友争论,迫使朋友同意自己的安排。

D. 到时独自活动,不和朋友在一起度假了。

评价参考:

0~6分:表明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很弱。

7~12分:表明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较弱。

13~18分:表明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一般。

19~2 4分:表明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较强。

25~30分:表明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很强。

四、实训操练

团体游戏——信任之旅

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引路人,“盲人”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引路人帮助“盲人”绕操场一圈,其间不能讲话,活动结束后一起分享当“盲人”与当引路人的感受。

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作为被牵引的一方,应全身心信赖对方,大胆遵照对方的指引行事。而作为牵引者,应对伙伴的安全负起全部的责任,对一举一动的指令均应保证准确、清楚。另外,万一指令有错,信任受到怀疑后很难重建。还可以体现合作的精神。

五、感悟成长

独处是种能力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那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那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很没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