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不对人地客观批评
批评应就事论事,以不伤害他人自尊为前提,同时也要给他人一个台阶下。激烈的措辞只能使之心生怨恨,背离了你的根本目的。
批评是让人改正错误的方式,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恰当的批评会为对方敲响警钟,使其改正错误。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在生活中,避免不了有朋友会犯错误,因此要想纠正朋友的错误或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批评的话,一定要注意场合,最好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再温和的批评也有可能会刺激受批评人的自尊,因为他会觉得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他或许以为你是有意让他出丑,使其改正错误为你这个人不讲情面,不讲方法,没有涵养,甚至在心里责怨你动机不善。因为批评人不注意场合,带来这么多的副作用,受批评者心生怨恨,批评人、使其改正错误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如果万一必须在现场当众指出错误、批评人,其态度措辞要特别谨慎,以不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为前提,否则很难达到批评人、使其改正错误的目的。
作为一个社会人,经常看到身边的人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候实在是不能袖手旁观的。所以,如何指正,从而让对方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误,同时又要让对方没有抗拒心理,达成良性的互动沟通,确非易事。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为数众多的交际达人。
此时,具有典型中国味的“对事不对人”的思想——更恰切地说,是一种沟通方式——便可派上用场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跟对方讲什么事的时候,其重心是说事,而非说人,因为说人很容易引来逆反心理。“对事不对人”的核心策略是,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分析某件事的对错与否,并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正确的意见,或帮他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就可以带来他人的感激而不是抗拒、意见相左。
如何让自己的批评和建议发挥最大的效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对方沟通中掌握批评的分寸、尺度,讲究语言的技巧,下面的几条原则可以参考和掌握。
批评要善意
如果我们的批评不是善意的,那批评只能成为对方与自己冲突的导火索。在善意地批评别人时,用这样的话开头可能效果更加好:“可能你也不明白什么地方出了错。”“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了,虽然结果还是出了错。”
真诚往往最能够打动人,谁愿意犯错误呢?特别是当事人内心已经很自责时,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因此,多说说这样的话,远比批评更重要:“我想你现在可能很难受。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好吗?”
指责只会让人与人之间陷入恶劣的情绪之中,可能使人丧失理智和判断力。这样的话最好以后不要再说了:“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为什么总犯同样的错误呢?”“我看你真的是无可救药啦!”
批评要具体
没有人愿意接受不明不白的批评,所以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具体。我们要让别人明白是什么事情需要批评,批评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批评时,我们最好能与对方一起分析事情的原因,并指出正确的方法。有时对方会强调是由于其他客观因素造成的后果,与他本人无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应一概否定对方的观点,应该从多方面帮助对方进行认真分析,让对方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要记住,批评的目的不是责备对方,而是让他明白如何将事情做好。
批评要公允
在批评之前,我们最好能够对事件的过程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调查。为了防止万一,在批评对方之前,应该让对方仔细地再将事情的经过复述一遍,并让他谈谈个人的看法。有时,你会通过下属的谈话发现一些你以前可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不应该急于对对方进行批评。
另外,当事件涉及几人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对相关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批评,而不是仅仅只批评其中的一个。如果批评有失公允,势必引起被批评者的强烈不满,甚至会产生对我们的不信任。
批评要及时
在发现对方有错误时,要掌握速战速决的分寸,立即采取行动,随时发现,随时批评,不要拖延。如果不这样做对方就会想:“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怎么你过去就没有批评我呢?”这容易让对方产生种种猜测,以为是另有原因,以致产生不必要的隔阂,而为以后的工作带来阻力。
有些人喜欢在批评的时候,附带出一些被批评人之前的事情,这不仅加大了下属的对抗情绪,而且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
批评要因人而异
虽然说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但是事情的执行者还是人,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人的因素,批评也同样需要因人而异。
如果明明知道某个人的性格较为冲动,就不要过分批评他,而应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如果有的人性格温和稳重,则可以顺应他的性格,娓娓道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批评风格应该尽量迎合沟通对象,与他合拍。
批评要点到即止
批评别人的话不在多,而在精妙。言语精练,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者在短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使对方为之震动,翻然醒悟。如果拖泥带水、东扯西扯,会让人不得要领,如在云里雾里,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了。
当你发表意见、指出对方的错误时,不要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使对方没有时间和机会来思考你所提出的意见,这样不但啰啰嗦嗦让人生厌,还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抓住人家一点儿小错误不放,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重翻旧账。
批评最好点到为止,既往不咎,最后你可以这样说:“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从中吸取教训吧。”
批评别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因此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次沟通变得卓有成效而意义非常。虽然批评别人对谁都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但是如果掌握了批评的技巧,就能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做到如此,相信你就会成为一个大家都愿意与你交往的人。
做圆满了未必成功
在《潜伏》里面,余则成必须要示弱,因为示弱可以遮盖住完美,可以让他获得别人的信任,所以余则成在站长面前贪婪,在马奎面前巴结上司,在陆桥山面前徇私讲人情,并非余则成本身有这些坏毛病,这都是他装出来的,这是技巧。
一场演讲中,有人问一位著名企业家:“你在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真令人羡慕,能够告诉我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却留下一个缺口。
听众不解地问:“这是什么?”
企业家笑而不答。于是,台下逐渐开始了讨论。“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
终于企业家公布了答案:“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我之所以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我画的这个句号,留下的这个缺口就是要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别人,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收拢人心的智能,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叫“人性化老板”。他们很有亲和力,和自己的下属员工一起吃饭、聊天、逛街。他们也把属下亲切地称为“朋友”。
拥有这样一个老板,工作显然能够轻松许多,但是作为下属的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与这样的老板就可以真的无话不说了。我们要明白,与老板显得亲密是好,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站在老板提供的舞台上,真正的镜头是老板的。只有做到不抢镜,老板才会对你产生好感,才会帮你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扫清障碍。
在职场中我们会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人事调动中,如果某位上司分到一位有实力的下属,他就会忧心忡忡,担心对方有一天会抢了自己的权位,因而会在诸多事情上刁难其下属;而如果某位上司分到的是平庸、没什么才能的下属,他则会很乐于去指导和帮助对方,因为他知道这样平庸的下属对自己不构成什么威胁。这就说明,对于某些上司来说,权位重于一切,这样的上司都不希望下属抢自己的镜头。聪明的下属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则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老板的高明,最终却可以获得老板的青睐与赏识。
强势的人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决断、干练,或者霸道、蛮横?这样的人固然很有气势、有威严,但有时也表现得过于刚硬。太硬的东西总是容易折断的,而且除了让人惧怕和忌惮之外,似乎很难让人喜欢。反而是那些懂得回旋和示弱的人,解决起问题来更容易,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青睐。不信,看看这个女老师是怎么做的吧!
凯西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老师,她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这样才让她觉得没有误人子弟。所以她对自己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她总是板着一张脸,因为她觉得那样他们才会怕她,才会听她的话。即使自己有时候做错了,她也极力地维护自己作为老师的尊严。这让她的学生觉得她很难接近,表面上虽然怕她,但是背地里对她的要求总是阳奉阴违,结果她的学生学习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
这让凯西十分头疼,也十分着急,到底应该怎样做她的学生才会听话呢?为此,苦恼的她去向校长求助。
态度温和的校长笑着对她说:“凯西老师,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太过强势了吗?其实你笑起来是很好看的。请你相信我,你的学生更喜欢你笑,他们会为此而听你的话的。”
这让凯西很不能理解,她如此严厉,学生们尚且不把她放在眼里,如果她对他们示好甚至示弱,那他们岂不是闹翻了天?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校长给的建议,而且她自己已经束手无策了,于是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决定试试看。
于是,第二天,凯西老师换了一件颜色亮一点儿的衣服去学校,一路上她都在告诉自己要微笑。正当她要走进教室时,一个足球飞到了她身上。她转身一看,是自己的学生,刚要发作,又想起今天的目的,于是立刻拍拍身上的土笑笑说:“没关系,小意思,去玩儿吧!”那个原本已经吓得呆若木鸡的学生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的魔女老师居然会笑?
接下来,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亲自体验了这件事,他们的老师的确在对他们笑,而且为自己批错的试卷道歉,并且保证不会再犯这么愚蠢的错误。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令学生们相当惊喜。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她的学生喜欢上了她,而且成绩越来越好。
这就是示弱效应带来的结果,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肯定,自己能受到重视。而向人示弱正是一种让对方感受自己价值的绝佳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优越感和满足感。
用正确的眼光选择朋友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常人们会认为人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充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人际关系,其实是越充实数量越少,最为充实的反而是到了最后把人脉中的糟粕因素都去除掉,留下少数的精品,人际关系的核心也就是如此。
很多人把人脉比做“储蓄”“存折”,以此来强调人脉资源在每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但你要知道,人脉不是“储蓄”起来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人脉不是收藏品,一定得运转起来、互动起来才能发挥效用,取得一定的拓展。
社会上的一些人因交友不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以至使自己的前程、理想、事业全部化为乌有。在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在线》栏目曾经报道过《一个企业家的毁灭》为题材的一期节目。
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在业务往来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一天,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乐后把他带到宾馆的一间豪华房间,神秘地递给他一支香烟。该经理毫不介意地抽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就感到异样的感觉。这时,朋友告诉他,香烟中放了毒品。该经理听后非常生气,但是回味一下刚才那美好的感觉,他便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了。于是,他干脆向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经理的毒瘾也越来越大。毒品不但侵蚀了他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花光了他二十几年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最终,该经理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在毒瘾的痛苦折磨之下,他爬上了一座十二层楼房的楼顶,然后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这样,一个颇有前途的企业领导人,因为交友不慎,被骗吸毒,最后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无可否认,朋友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之一。如何交友、如何选择朋友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朋友需要以诚相待,但交友也要讲究“心机”。“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人生交际中的主流,上溯千古,下至未来,人生永远要朋友。
在交往中,真正的人际关系不是用名片或电话号码的多少来计算的。尽管某个时期的人数不断增加,却并非意味着人际关系进入了充实期。而且随着交际数量的增加,你就必须对你身边的人脉关系进行整理了。因此,交朋友要有一定的策略,主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