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24736800000029

第29章 爱情心理学:悉心经营,用心才能赢得爱(3)

显然,在这个爱情的追逐赛中,吉米教纪平使用了淬火效应。前十五天的热情追求,虽然没有令肖恩心动,但是她已经习惯了。当肖恩将这种热情习以为常的时候,纪平冷不丁地停止一切活动,显然让肖恩经历了一个从很不适应到很焦急,然后到很沮丧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淬火效应最直观的表现。因为突然的冷却让肖恩开始反思自己对纪平的感情,她发现自己已经对纪平的追求有所依赖,并且欲罢不能了。所以当纪平再次抛来橄榄枝时,肖恩当然不会再错失良机,于是两个人的关系终于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人们的心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尤其是在爱情当中,我们都会变得很“反常”,我们以为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却偏偏这样做了。有时候我们的感情似乎根本不受自己左右。不管是欲擒故纵也好,还是给彼此空间也好,爱情的冷热远近都需要我们在适合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这样才能让一段关系走得更加长远和坚定!

心灵感悟

我们喜欢热情的追求,喜欢热烈的爱情,但是同时又需要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在爱情的国度里,冷处理和热处理同样重要。

沉没成本效应:爱得起,放得下

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通往某地的道路十分狭窄,是一条单行路。

一天,一辆满载货物的车陷进了泥沼,整条路的交通都被堵塞了。而车的旁边就是悬崖,用力过猛就会非常危险,所以车的主人几次尝试将车子推出来,可是由于雨季路滑,没能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堵在这条路上的人也越来越多,最糟糕的是天色渐晚,马上就要下起大雨。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刘颇的盐商从队伍后面赶来,他问道:“你的一车货物共值多少银两?”

主人回答一个数字。刘颇立即从怀中掏出银两递给了货物主人,说:“这一车货物我买下了。”然后,在众人的帮助下,一整车的货物全被推进了悬崖。于是道路很快畅通了。

对于刘颇来说,他损失的只是一车货物的钱,这与他的盐相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丢掉了一些钱财,避免了自己的盐被雨水冲走的重大损失。就刘颇而言,他买货物保住盐的经历展现了“沉没成本效应”。谓“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也就是刘颇买下并推进悬崖沉没掉的那车货。只有毫不吝惜地将其“沉没”,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样看来,“沉没成本”难道是经济学原理?别那么早下结论,它同样是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道心理防线,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不愿意直面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可是这样一拖再拖却更加容易酿成大错,所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承认既定事实,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放弃应该放弃的,这是在困境中自救的先决条件。”

在爱情当中尤其如此,爱了却失恋了,于是我们伤心、难过,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很傻的表现,但是大部分的人却甘愿做爱情的傻瓜。我们妄想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我们妄想这段感情尚可挽回,我们妄想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就不会失去……失恋的人总是很傻很天真。因为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承认,失去的已然无法挽回,而在此期间我们又做了许多浪费感情的无用功。往往是经过了长久的自我摧残之后我们才明白,当爱已经成为往事,放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笑笑被男友甩了,理由是她这个专科毕业生根本配不上他这个研究生,他们根本没法沟通。笑笑心里非常痛恨,没法沟通?他们可是谈了三年恋爱了啊,怎么不早说没法沟通?他研究生毕业了,现在才说没法沟通,真是可笑!刚刚分手那段时间,笑笑非常痛苦,朋友见到她的时候说她简直就不成人样了,朋友把她拉到镜子面前说:“你看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了?失恋还不够啊?还失心疯了?没他你以后的日子就不过了是不是!”

朋友的话让笑笑清醒了过来,她要是一直放不下这段作废的感情,她这辈子恐怕就搭进去了。于是,笑笑将这段感情当作“沉没成本”沉没了,她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感情和生活。

一段恋情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东西,所以在失去时,我们总是万般不舍。但是如果我们沉迷于失恋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办法再继续迈出前进的脚步,既然失去,伤心总是难免,但是在伤心过后还要学会放下,爱得起,放得下,把该沉没的沉没掉,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吧!

心灵感悟

爱得起,放得下,有些该释怀的感情是该忘记了,不要困在心中折磨着自己。爱就是爱了,既然不能相守,何必痛苦在一起。

延迟满足定律:得不到的就更加爱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太容易来的就不理睬……”爱情真的就是这样吗?越是容易得到的就越是不珍惜,非得历经千辛万苦得到才觉得那是真爱,才认为值得珍惜。

可能真是如此,越是得不到的越能激发我们想要得到的斗志,我们越会想尽办法去争取,这样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刺激,也许我们爱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那种刺激的感受。所以,为了让爱情修成正果,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把得到爱情的难度加大一点,有了难度就有了挑战,也越能激发斗志,这在心理学上也是有依据的,叫做“延迟满足”。它是指一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或者获得更大的享受,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摆在眼前的诱惑。最早提出“延迟满足”的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他将这种为了更高的目标于是选择等待,并且在等待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定律能使人们在热恋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理智,不会被一时的冲动冲昏头脑,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比如一个女孩跟一个男孩陷入热恋,两个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男孩的央求下,女孩很可能会一时“心软”满足对方的性要求。尽管这是两个人的事,不管是男是女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是一旦要求被满足,那种恋爱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就会大大降低。然而此时,责任感却不一定是同步建立起来的,如果一方希望进一步发展,或者要求另一方负责,而另一方却要保持现状,那么矛盾也就发生,说不定还会“吹灯拔蜡”,关系玩完!

雨彤和周振是大学同学,雨彤非常漂亮也非常优秀,在周振一番热烈的追求之后,雨彤和周振很快就同居了。随着时间一年一年过去,雨彤对周振也越来越依赖,想正式成立一个家庭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可是周振对此始终表现得不冷不热、漫不经心。每次雨彤旁敲侧击或者直接摆到台面上来说,周振都不做正面回答,而是说:“我觉得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很好啊,我们都住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了,跟结婚有什么区别呢?”

周振对结婚这件事装聋作哑的态度让雨彤非常恼火,难道不结婚就是因为过早地住在一起了吗?又或者他心里根本就是有了别人,所以才不想跟她结婚?于是原本开朗活泼的雨彤变得疑神疑鬼起来,越来越神经质、小心眼,没事儿就跟周振大吵大闹。直到有一天,周振再也忍无可忍,他对雨彤说:“够了,雨彤,虽然我很爱你,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好,我不想结婚,你也不要再逼我了,否则我们就分手!”

雨彤非常伤心,也非常困惑,难道对于男人来说,爱情就止于同室而居吗?如果当初不那么早同居,周振是不是也会觉得“现在很好”呢?

其实雨彤的痛楚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一个女人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留给了那个她认为最爱的人,可是这个人却无法给她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雨彤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周振的想法对于男人而言也非常正确,既然结婚和不结婚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为什么还要结婚呢?更何况婚后他不仅得不到什么,还要担负更多的责任,他自然是不愿意了!

心灵感悟

爱情若想开花结果,让它正常发育、自然生长才是良策,如果为了尝到“禁果”而施用过多的化肥,即使它开了花结了果也很可能是畸形的,倒不如让自己理性一点,适当运用一下延迟满足定律,让对方留点念想,反而更加容易达到目的也说不定呢!

麦穗效应:不求最好的他(她),但求最适合的他(她)

为什么相亲节目如此火爆?为什么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为什么那么多男男女女明明很好而且都单身,却找不到另一半?也许你会说这是社会现象,工作忙、圈子小、交流少把大家都耽误了。再说这个社会竞争那么激烈,女人越来越优秀、强势,自己养活自己没问题,所以也就懒得找个长期饭票,于是剩女产生了,剩男也被迫给带了出来。

没错,这些都是大家被剩下的原因。只不过好像有一个最根本的,也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那就是我们的眼光越来越高了。高学历、高能力、高收入的单身大龄青年越来越多,于是高眼光、高要求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都觉得自己值得找一个更好的人,眼前的“两头蒜、三棵葱”实在是入不了我们的“法眼”,未来肯定还有更好的等在前面,于是我们就等吧找吧,结果却发现怎么一个不如一个呢?

是啊,的确是一个不如一个,因为我们被“麦穗效应”缠住了。麦穗效应是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那里传来的。

当时苏格拉底有三位学生,也想找对象,当然更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象。但是他们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找到,于是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老师,老师那么有智慧,肯定是知道的。所以三个学生跑去问自己的老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呢?”

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跟学生们卖起了关子,他把三个学生带到了一大片麦田边,指着偌大的麦田说:“现在你们进去摘一个麦穗给我。这个麦穗一定得是你们认为最大最好的。并且你们只能从麦田的这一边走到另外一边,不准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我会在另一边等你们,去吧!”

三个学生不敢多问,老师是智者,经常爱故弄玄虚,今天他这么做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于是他们都乖乖地走进麦田去摘那个他们认为最大的一颗麦穗。

虽然同是摘麦穗,但是这三个学生的表现却大不相同。第一个学生是个急性子,没走几步就摘了自己认为最大的那个麦穗,结果越往前走越觉得后悔,因为他发现了许多比手中更多更大更好的麦穗;第二个学生是个慢性子,一直在左顾右盼,一路上犹豫不决,觉得这个很好那个也不错,但是又害怕自己错过最好的,所以一直也没有下手去摘,直到快走到尽头的时候,才匆匆摘了一个交差,而这个他显然并不满意,因为他已经错过了之前几个更大的;第三个学生呢?他好像要聪明得多,只见他不慌不忙,在一开始的时候仔细观察身边的麦穗,中间的时候仔细对比,走到剩下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候摘下了经过反复比较后被认为最大的那个麦穗。结果可想而知,第三个学生比前面两位弟子摘到的麦穗都更大更好。

而这也正是苏格拉底要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呢?第一个学生的盲目轻率和第二个学生的犹豫不决显然都是不可取的。第一个学生就像那些早恋早婚的人,他们虽然没被剩下,可是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过于草率,轻易地结合往往造成轻易地离婚。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谈的,剩男剩女们显然都是第二种心态在作祟,我们像第二个学生那样总以为前面会有更好的,我们挑三拣四犹豫不决,于是不停地错过,最后只能找一个来将就。当然,最值得肯定的是第三个学生,他很理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目标明确,分析准确,下手正确,所以他找到了最适合的那个。

麦穗效应告诉我们,即便是感性的爱情,也得有理智的分析,因为我们要对自己和另一半的人生负责,如果你想要找的是那个最好、最适合自己的,那就不能马马虎虎,“稳、准、狠”才是你该有的态度!

心灵感悟

找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这样的几率很小。如果用我们的一生去等待,我们也许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但是谁又能有勇气用一生去等待呢?既然不能,我们就要珍惜手中的麦穗,正向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我选择,我喜欢!

博萨德定律:距离越远,爱情越浅

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只要爱得足够深,即使离得再远也不会影响彼此的爱情。而现实生活中,分离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恋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这种情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久情疏。或许岁月的黑幕蒙住了爱情,在各守一方的生活中,已经很难触摸到往昔恋爱的温馨,那些有关对方的回忆也会渐渐地被时间冲淡。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博萨德法则”,也称其为“爱情与距离成反比法则”。

美国心理学家博萨德曾经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居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空间距离过远对于爱情来说,似乎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

男女之间的空间距离太大往往也会导致心理距离的逐渐扩大。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觉得这种距离感很新鲜,但是,这种新鲜是有保质期的,保质期一过,两个人就可能会互相怀疑,慢慢地相互间的信任就会消失,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就会逐渐地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