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24736800000034

第34章 幸福心理学:叩开心门,幸福其实并不难(3)

文中师傅所说的“随”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就是不强求、不急躁,遇到困难时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种子就好比生活中我们追求的一些具体而美好的东西,例如一份满意的工作、一大笔金钱,或者是我们心仪的恋人。在追求这些美好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焦躁、惶恐不安,很多人期望工作顺手、业绩突出,盼望财富多多,祈祷与恋人白头偕老。但是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意外发生,工作中犯错被领导批评,股票被套牢,和恋人争执赌气……面对这些时,哭也徒然,与其痛苦地思索,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平常看待,一切随缘。如果每天都被这些事情套牢,哪还有时间享受生活的美好?不如敞开心扉,保持一颗平常心,轻松随性地过自己的生活。智能大师曾说:“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无时不乐无事可忧。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简单,将心态放平稳,不被外界的纷争干扰,就拥有了一颗真正平常的心。

生活中我们总会被一些离情别绪所困扰,使我们不能安静地思考、专注地工作、尽兴地游玩,整日情绪低落、委靡不振……悲欢离合甚至生死离别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坦然面对,继而笑着投入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则把自己封闭在忧伤的角落,与阳光隔绝。不管怎么样,人活着总是会有悲伤。生命宛若点燃的蜡烛,用一时少一时。既然生命苦短,不如坦然面对。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即使流干眼泪,伤断心肠,该散的仍然会散,该走的仍然不会留下。无论舞台多么绚丽,戏曲多么动听,总有落幕的那一刻;无论灰姑娘的舞姿多么迷人,十二点的钟声一响,她还是得穿着破旧的衣裳穿梭在厨房;无论欢聚的一刻多么热闹温馨,离别的钟声总会敲响。曲终人散,不要落寞,无须伤感,收回飘远的思绪,坦然面对吧。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是要走,何不顺其自然?有人说:“生命是一种缘。”缘分有很多种,能够相识相知,是一种令人珍惜、令人难忘的缘。但生命中更多的是人潮中擦肩而过的行人,落雨的屋檐下同时避雨的路人,昏黄的路灯下等候同一路公车的夜归人,他们也都是有缘人。蓝天下两只飞鸟,能够在空中相遇,也是因为有缘。

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完美,所以不要幻想生活应该多么圆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远享受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充满艰辛。人生的酸甜苦辣任凭我们如何逃避都不能脱身,而且躲避不是办法,最终还需面对,不管喜欢的还是厌恶的。

要想从容平和地面对悲欢离合,最重要的是要养成一颗平常心。心灵的平和、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它让你在高朋满座时不会过度激奋,离别时不会过于失落悲伤。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是一树繁花;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冒出嫩绿的新芽。平静地面对生活的跌宕起伏,生活将为你展开一幅更为美好的画卷。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困难的打击之下彷徨失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脊梁,随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心灵感悟

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在现代紧张生活的压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宠辱不惊的自在!

贝勃定律:珍惜多少,才真正拥有多少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贝勃定律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贝勃做过的一个实验。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比右手重。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一份的晚报突然涨了5块钱,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万的房产也涨了5块,甚至500块,你却会觉得价钱根本没有变化。在人类的感情中,交往已久的恋人会抱怨对方没有刚认识时对自己好了;在公共车上,陌生人给你让座你会非常感激,而亲近的人给你让座你却感觉理所当然;一些餐馆在正式开业前总是先试营业几天,看顾客的反映情况再作调整……这是因为人们心理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旦适应某种定式,就会对此习以为常,要改变这种定式,必须施加比最初更大的刺激力。

我们的感觉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会蒙骗我们的眼睛,也会加重我们的感受而迷失理性。所以,不能太自以为是,我们应带着谦卑的心对待万物众生,才可以少犯错误,积累智慧。

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不认识,你居然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踏上回家的路。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

故事中的女孩因对母亲的关爱习以为常,从而对母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当母亲稍有不合自己心意就恶言相对。对于面摊老板,女孩原本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因此,他的一点点帮助,都令女孩感动不已。

聪明的人会利用贝勃定律为自己减轻做事的阻力。例如,商家在调整产品价格总是先小幅度上涨,当人们逐渐接受以后再大幅加价。一般有经验的谈判专家都是在谈判临近结束时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条件,而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诱惑,也就不怎么在意后来才提出的那些缺点了。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明白: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但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悟后的一种清醒,谁真正懂得它的含义,谁就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令自己身心疲惫,是很不划算的。有些东西只可远观,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久了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有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不想占有就不会太坎坷,所以,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位置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不如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没有损失,因为学会了平静。

人赤条条地来去于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当你煞费心机获取来的东西又在自己赤条条地离开之前落到他人手中,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相反,假使我们能对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我们便会洒脱地自得其乐,幸福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这样的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心灵感悟

你的幸福与你的期待成反比。你的期望值越高,你的幸福感越少;你的期望值越低,你的幸福感越多。贝勃定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太熟悉而增加你对亲人的期望值,那样,不仅伤害了爱你的人,也降低了你的幸福指数。

野马结局:不生气是一种修行

野马结局来源于一匹野马和吸血蝙蝠的故事。

有一种吸血蝙蝠,喜欢叮咬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主要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为了赶走这个小家伙,野马拼命地奔跑、撞击,可是吸血蝙蝠就是无动于衷。那些小蝙蝠一定要等到吸得饱饱的才离开,而野马因为忍受不住折磨,暴怒而亡!动物学家发现蝙蝠吸的血量其实不多,完全不足以使野马死亡。原来,造成野马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它对吸血蝙蝠的叮咬产生了剧烈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野马是被暴怒情绪活活折磨致死的。

野马以可悲的结局告诫我们,负面情绪的力量极其可怕,如果不加以克制,则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只不过我们没有在意。不良的情绪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这就是野马结局的心理效应。

野马结局,是生活中的一种法则,也是人的情绪反应之一,具体指因不顺心的事情而大动肝火,一时情绪激动,甚至暴跳如雷,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现象。要知道,动辄就大发雷霆的人很难健康、长寿。

一个人大发脾气或生闷气时会对人体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和反应,致使人体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当你得知别人因为忌妒而诬陷你偷盗的时候,你的大脑神经就会立刻刺激身体产生大量起兴奋作用的“正肾上腺素”,结果是使你怒气冲冲,坐卧不安,随时准备找人评评理,或者“讨个说法”。

此外,生气还能伤脑失神,人在发怒时心理状态失常,使情绪高度紧张,神智恍惚。在这样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之下,大脑中的“脑岛皮层”受到刺激,长久后就会改变大脑对心脏的控制,影响心肌功能,引发突发的心室纤维颤动,心律失常,甚至心搏停止而死亡。可见生气发怒可致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并带来极大的损伤。

如果你是一个稍有不顺心、不如意就大动肝火的人,那么应该给自己敲警钟了。火气大,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一个人有爱发脾气的毛病,确是令人苦恼和遗憾的。

早晨8点是上班的高峰期,李明开车去上班,由于车流量很大,眼看就要迟到了。车龙好不容易向前移动了一点,可前面的司机偏偏像睡着了一样,丝毫不动弹。李明开始冒火了,拼命地按喇叭,可前面的司机依然不为所动。李明气极了,他握住方向盘的手开始发白,仿佛紧紧地卡住前面司机的脖子,额头开始冒汗,心跳加快,满脸怒容。真想冲上去把那个司机从车里揪出来!

他简直无法控制自己了,车还是停滞不前,他终于冲上前去,猛敲车门,结果前面的司机也不甘示弱,打开车门,冲了出来。就这样,一场恶斗在大街上开始了,结果李明打断了那个人的鼻梁骨,犯了过失伤人罪。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下不仅没赶上上班的时间,反而连工作也彻底丢了,这一切都是他的脾气暴躁带来的。

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会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

我们还可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大街上聚着一群人,原来是两个人在吵架,旁人在围观。两位主角口沫横飞,甚至还有捋起袖子要一决高下的架势。细问之下,才知道起因是谁不小心踩了谁的脚。我们在为这样的小事也能形成这么有“规模”的场面而欷歔不已时,也为他们感到羞愧。如果踩了别人的人及时说声“对不起”,如果被踩的人能在听到道歉后宽容地说一句“没关系”,不就不会有种局面了吗?

如此大闹一场,于人于己都没有半点好处。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人人能够和颜悦色一些,宽容大度一些,还有那么多的“口水战”吗?让人与人之间更友好一些,让生活更平和美丽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做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的心情会宁静安详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