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24736800000037

第37章 成功心理学:“心法”才是真正的“方法”(1)

成功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成功是因人而异的!在你心中,什么样的成功才算是成功呢?其实成功很简单,在每个领域都有成功的人!然而并不是非要获得世界之最才是成功!而是你认为这个结果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那就是成功!

布利斯定律: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

布利斯定律说的是:花费较多时间为一次重要的工作做一个事前计划,那么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该定律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因此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美国曾有几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将学生分为三组,按不同方式训练投篮技巧。甲组学生在20天里每天练习实际投篮,然后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乙组也将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记下,可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不做任何练习;丙组每天用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训练,若投篮不中,他们就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然后分别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

结果显示:乙组毫无长进;甲组进球增加了24%;丙组进球增加了26%。据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当你行动时,便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制订明确的目标计划,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更加有序。目标就是你努力的方向,计划就是你做事的方法。

有一名推销员讲述了自己在制订目标上的感受。在上班的第一天,他就与经理讲好了条件:自己独自开展业务,在完成公司所规定的目标之后,把酬金由原来经营所得的60%升到80%。经理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推销员的条件,但要求推销员一定要在两年之内完成目标。事隔几年后推销员才知道,经理制订的目标实际上几乎高得无法完成,但他当时根本没有经验,不知道实现目标的难度。不过,当一个人有了目标并有了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强烈愿望以后,奇迹很可能就会出现。

之后,这个推销员开始勤奋地工作起来。他每天早上5点钟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不习惯,久而久之就逐渐适应了,有的时候一天竟然要工作16个小时。

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一天,他都觉得自己前进了一步,生意愈来愈多。他做成了一大批保险业务,也一次次得到了不菲的利润。别人感觉无法实现的目标,如今却离他愈来愈近。

一年以后,推销员就完成了经理要求在两年之内完成的任务。当然,经理履行了他原先的承诺。然后,这名推销员又为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两年以后,他的佣金已增加了10倍!倘若没给自己制订目标,他根本不敢肯定自己能否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顶峰。

推销这一行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没有目标,或许就会做不下去。亨利·德佐·罗曾经这样说过:“倘若一个人朝着他所梦想的方向奋勇前进,尽力奉献自己所能够提供的一切,他的事业就会成功。”

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当你行动时,便会得心应手。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制订目标。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这些梦想也就算是自己的目标,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实际行动。在我们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时,更需要制订一份严格、合理的计划来支撑它,若无计划,你的前景将是一团糟,前进的道路上将充满未知。

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制订计划将大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几率,制订计划者的成功率是从不制订计划者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当中,事先制订计划的人高达78%,未制订计划的人只有22%。

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现计划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没关系,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准确地调整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奋斗。

最关键的一点,是订好了计划以后要行动。每个人都知道,没有行动的计划没有任何意义。只想不做,长久下去,就会感觉目标愈来愈远,愈来愈难实现,结果就不断地降低自己的目标。这样也就失去了制订目标与计划的意义,因为它们永远都没有实现的可能。每天前进一点点,每天实现一点点,一点一滴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你就会发现其实目标并不遥远。

心灵感悟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你走的每一步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个计划和准备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洛克定律:目标既要有,又要可行

目标,是赛跑的终点线,是跳高的最高点,是篮圈,是球门,是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所要达成的自己,是奋斗的方向。没有目标,人就会盲目而不知所措。没有目标,你终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没有目标,你就很难与成功相见。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说的不是假话,众多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山田本一的正确。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确实,要达到目标,就要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脚踏实地向前迈进。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感觉”将推动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是指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洛克定律是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洛克提出的。埃得温·洛克认为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要想成功,就得制订一个奋斗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是不切实际地越高越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别人无法模仿的一些优势。只有好好地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去制订适合自己的高目标和实施目标的步骤,你才可能取得成功。对每个人来说,在实施目标时,只有当每个步骤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才是最有效的。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打篮球的经历,也都知道与踢足球相比,打篮球投进一个球比踢足球进一个球要容易很多。你想过其中的原因没有?其实,这与篮球架的高度有关。我想,要是把篮球架做两层楼那样高,你进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过来,要是篮球架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倒是容易了,但你还会去玩它吗?正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它告诉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所以,洛克定律又可称做“篮球架”原理。

报纸上曾经报道过,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原来却是一位乞丐。在我们心中难免怀疑:依靠人们施舍一分一毛的人,为何却拥有如此巨额的存款?事实上,这些存款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一点点小额存款累积而成。从一分钱到十元,到千元,到万元,到百万元,就这么积聚而成。若想靠乞讨很快存满百万元美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伟大的目标必定是面对未来的。但这个目标往往距离现实太遥远,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很难看到明显的成果。而人类又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如果工作到了一定的时间和程度,仍没有看到绩效和成果,就会产生焦躁不安和厌倦的情绪,对手中的工作失去兴趣。这样一来,你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使工作止步不前。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热诚而且慢慢来。”他解释说“慢慢来”有两层含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人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跳一跳,够得着”,就是最好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很是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得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打起了退堂鼓。导师见众人这样,便暗施法术,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说:“大家看,前面不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劲头,振奋精神,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导师的苦心诱导下,众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珍宝,满载而归。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通过设定分段目标来解决这个问题。把大的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相对于大目标来说,小目标是最好的成绩显示器,它更容易让你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果,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激励。而当你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些小目标的时候,最终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心灵感悟

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最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也够不着,“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贝尔效应:有了成功的信念才会成功

贝尔效应是指希望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这是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提出的。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一位34岁的美国妇女从卡塔林纳岛上一跃跳入太平洋,她要从那里游向21英里以外的加州海岸。她就是第一位挑战卡塔林纳海峡的妇女——佛罗伦斯·查德威克。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海面上的浓雾阻挡了她的视线,她几乎连护送船都看不到,只是孤身一人在茫茫大海中坚定地游着,千万人在电视前等待着见证她的创举,但他们盼到的却只是她中途的挫败。这发生在她下水后的第15个小时。这时,她感到又累又冷,确实觉得自己不能再游了,于是请求随船的教练及她的母亲拉她上船。尽管他们不断地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千万不要放弃,但当她朝加州海岸望去时,却只看见浓雾弥漫!最终,这位勇敢的挑战者选择了放弃。可是,这时她离加州海岸只有不到半英里的距离!事后,查德威克总结道,令她半途而废的既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她觉得自己在浓雾中根本看不到目标在哪里。“说实在的,”她对记者说,“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可是如果当时我看见了陆地,也许就能坚持下来,游完最后的半英里。”

几个星期后,佛罗伦斯·查德威克决心再次挑战卡塔林纳海峡。这次海面上还是一片浓雾,能见度很低,但她成功了!虽然延迟了两个月,她仍然是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第一位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快了近两个小时。为什么在同样的天气状况下结果会如此大相径庭?因为,这次她看到了目标梦想中的加州海岸不是在她的眼前,而是在她的心里。这种意念的力量足以推动她坚持下去,到达成功的彼岸!

查德威克在两次自我能力的挑战中,信心使得她战胜了自己内心的害怕和失望,最终她征服了海峡也征服了自己。

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你拥有实现梦想的信念。但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总有绊脚石,在成功的潜流里,总有暗礁,就像阻碍查德威克横渡海峡的迷雾。我们不能让雾迷蒙了自己的双眼,不能被它俘虏。路上的绊脚石、潜流里的暗礁,并非阻挡你成功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信念的丧失。越过绊脚石,躲过暗礁,坚定信念,成功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