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24739300000009

第9章 影响催眠的主要因素(4)

约翰·葛瑞德原为语言学家,并在加州大学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不满于传统学院式的心理学治疗过程冗长,及其效果反复不定,与理查·班德勒合创了NLP的初胚。约翰·葛瑞德曾跟随米尔顿·艾瑞克森学习催眠多年,十分精通艾瑞克森的催眠模式,并针对“艾瑞克森的催眠模式”提出了系统化的理论模型以及程式化的操作技术,以至于米尔顿·艾瑞克森都不得不谦虚的承认:“虽然约翰·葛瑞德针对我的催眠技术所提出的理论,不足以作为我学说的全部理论;但正如他一再表示的,他针对我的学说提出了比我所能提供的还更完善的解释。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要解释其中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是难上加难。”正是经过他的努力,才让艾瑞克森的催眠技术能以相对比较完整的方式保存下来,并且经过程式化的整理,便于世人学习。

5.催眠应避开哪些认识误区

催眠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就要避开对催眠术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对催眠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和担心,而下面的问答,虽然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基本上涵盖了相关的主要问题,可以给心存疑惑的人答疑解惑。

问:催眠中被催过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了?

答:催眠过程中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所以看起来受术者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他在和催眠师进行潜意识的沟通,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在催眠师的指令唤醒后就会醒来。当然,如果任其催眠状态持续下去,则可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经过充分睡眠后受术者也会自然醒复,不会有任何副作用或者不良后果。同样,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状态中,也可以通过催眠术转入到催眠状态,这称为睡眠性催眠术。

问: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答:催眠并不是要剥夺人心理活动的能力,虽然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水平反而更加活跃,这时有的受术者会有迷迷糊糊意识不清的感觉,好像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而有的受术者觉得自己很清醒,什么都听得见,甚至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被催眠,这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都可能会出现,也都不会影响催眠的进行和治疗效果。当然,受术者越是按催眠师的指令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去检验),就越有利于从催眠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东西。

问: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隐私?

答: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问: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那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

答:催眠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暗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内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同时,根据催眠学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现象产生的第一层次是物质层次——脑神经系统功能;第二层次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接受情况。由此看来,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质好、感受性敏锐的人越能够从催眠中获得好处,而过于年幼的儿童和过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为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而难于被催眠。

问:催眠对心理健康会不会有不良影响?

答:催眠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只要施术者规范操作,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适,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会给受术者留下“后患”。当然,由于催眠术的特殊性,在实施催眠,特别是带有心理治疗和训练内容的催眠时,应该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并有实践经验的催眠师实施催眠,在催眠中,还有不少即使在学理上也是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例如感觉超敏现象(催眠师如果暗示被催眠者正有一块烧烫的金属放在他的身上,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肤上就会真的出现烫伤的痕迹)、行动和知觉的分裂、记忆的恢复和催眠后遗忘症等催眠状态中常规出现的现象。这也就是催眠术为什么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地方,也是迄今为止仍难以被学术界完全接受的原因之一。乍一看催眠给人以神秘、魔术般的印象,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认真研究一下催眠就会知道,催眠不是像魔术、占卜那样虚幻的东西,也不仅仅是催眠、被催眠这一单纯的过程,实际上,它有着非常严密、完整的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大有作为的科学。

问: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却很难被催眠?

答:而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都有相当程度的催眠敏感度,只有少数人很难被催眠。难被催眠的人必须施以反复、长时间进入催眠状态。事实上,年纪越轻,也越容易被催眠,因为年轻人的脑细胞较有活力,而年纪越大者,相对的较难被催眠。一般来说,有下面这些特质的人,他的催眠敏感度会比较高。如年纪轻的人、容易放松的人、对催眠师有安全感及信赖感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专注力高的人、好奇心强的人、智商高的人等。

问:学习催眠术要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答:首先要多看书。目前催眠是有一些流派的,如标准派、艾瑞克森派等,都去了解一下。然后看一本比较系统的书,精学它。在标准派中,邰启扬的《催眠术教程》,是目前很好的教材。要理解教材中那些催眠的关键的部分,不要光知道背催眠稿,那样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催眠师。而应该理解教材中催眠词为何要那样设计,理解了那些设计的原则,就可以自己设计催眠词了,再多加练习,这样学会催眠,就很容易了。

其次是多看视频。现在网上很多催眠的教学视频都应该看看,看多了,催眠那种神秘自然慢慢就没了,自己就会有多一些信心了,也可以从中学到人家的催眠是怎么做的。

再有是多练习。练习是成为真正的催眠师最重要的关键。一般人一开始都比较难找人来练习,最好就是形成小组,相互对练。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是伙伴,容易开玩笑,这是应该避免的,要认真对待练习。

最后建议参加一些正规培训。现在市场上有些广告做得很凶,往往为名为利的,不见得催眠水平很好,更不见得会教,这需要好学者明眼看清楚了。

问:学习催眠术具体要遵循哪些步骤?

答:很多人想学好催眠术,但却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学习催眠术,刚开始必须按照标准步骤来进行,确保安全,也确保催眠的有效,等催眠技艺娴熟后,掌握到催眠方法是活的,人也是活的,就可以千变万化,神奇的疗效不求自来。

一般来讲,学习催眠术应该遵循这样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询问解疑。了解被催眠者的动机与需求,询问他对催眠既有的看法,答他有关催眠的疑惑,确定他知道,等一下催眠时哪些事情会发生而没有不合理的期待。很多时候,催眠师可能要花点时间做个催眠简介,因为大多数人对催眠的了解很少,这很少的了解中又大部分是误解。

第二步,诱导阶段。催眠师运用语言引导,让对方进入催眠状态。一般而言,常用的诱导技巧如渐进放松法、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想象引导、数数法、手臂上浮法,及其他变形与伪装的方法。

第三步,深化阶段。引导被催眠者从轻度催眠状态,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常用的深化技巧有手臂下降法、数数法、下楼梯法、搭电梯法、过隧道法等等,除了这些常用技巧,这个阶段常常随机应变,即席创制新招。催眠师有多少想象力,就有多少新的技巧问世。

第四步,治疗阶段。视被催眠者的需求来治疗,催眠师需要相当好的心理治疗与精神病理学背景,最好在宗教、哲学层面也有所涉猎。我认为这个阶段是催眠治疗最迷人的地方,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个案会抛出什么球给你,而当你巧妙地击出一支全垒打时,真的会让你快乐好几天。

第五步,解除催眠。让被催眠者从催眠状态回到平常的意识状态,确保他对整个治疗过程保有清楚的记忆,适当给予催眠后暗示,帮助他在结束催眠后,感觉很好,并且强化疗效,通常以数数法为主。

总括上述答疑解惑的内容,其指导思想在于:学习催眠术的时候,应该从观念、途径、技巧着手,慢慢累积实务经验,慢慢形成自己的体验与心得,直到有一天忽然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皆文章,就臻于艺术之境,从此挥洒自在,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知识链接:催眠的基本形态

催眠有两种基本形态,那就是母式催眠与父式催眠。所谓母式催眠就是用温情去突破受术者的心理防线,也就是一种柔性攻势;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发布指示,让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过程中,常常根据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6.催眠深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