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容:真善美的修心课
24739400000017

第17章

学会圆融,宽容是豁达大度的处世哲学

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总感觉所有人都是在跟自己过不去,那是因为自己的心胸不够豁达。如果我们学会豁达大度,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学会泰然处之,不为那些无谓的事而耿耿于怀,那么就一定能告别琐碎与平庸。

懂得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心灵无私,懂得分享,这是我们获得快乐的途径。其实,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罢了。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功德呢?”

无相禅师照实说:“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功德,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独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让其他的众生得到便宜。”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和颜悦色地开导:“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万物却皆蒙照耀;种子只有一粒,却可以生长万千果实。用你的仁慈之心点燃一根蜡烛,却能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使光亮增加百千万倍,但是本身这支蜡烛,并不因点燃了其他蜡烛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的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得到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仍顽固地说:“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禅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他一向都是欺我、害我,能否将他撇开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自私、狭隘的心理在这个农夫身上表露无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别人好或别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狭隘。独占好处是一种狭隘的心态,它会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贫穷,并最终毁灭自己。因此,我们在与人合作时应当学会分享。

然而,世人大多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哪管他人的死活。殊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世间万物皆有事理两面,事相上或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差别。好比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

人间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快乐,“独乐乐”实在比不上“众乐乐”。如果没有分享,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岁月匆匆,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其实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独占也不意味着拥有,懂得分享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收获一些惊喜。一个懂得分享的人,生命丰沛而且充满活力。只有懂得与别人交流和分享,我们才能够在智慧和情感的分享中不断地提升与发展。

心胸狭隘者,冷漠自私者,利欲熏心者都不会懂得什么是分享,因为分享与狭隘、冷漠、贪婪无关。真正的分享是一种对情谊的珍重和心灵的豁达。苹果和梨子之间的交换,是一种互通有无的分享;痛苦与欢乐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分享。有了分享,才有了爱心的传递和永恒;有了分享,才有了力量的绵延和蓬勃。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这就是分享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分享的高贵之处!

李嘉诚作为商界的一个传奇,他的成功故事往往被人们津津乐道。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谈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

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什么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他拿6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更多,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会变成5个,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在台湾有一个建筑公司的老舨,他从1万元起步,做到100亿台币的资产。他是怎么创业成功的?他在别家做总经理的时候,对老板说,假如想要成功的话,应该考虑多付一分利而不是多争一分利。他给老板看一则报道,这则报道就是报道李嘉诚,然后在上面写着:“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只拿6分。”他就是用这套李嘉诚哲学,成为一个拥资100亿台币的董事长的。

让一分利反而十分有利,这一道理看似简单,但许多人一旦利益当前,就无法克服争利之心,从而丧失了长远利益。在合作中,想占几分小便宜,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是用这种心态指导自己的行为,却可能失大“便宜”。这正是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本质差别所在,也是人生成败的秘诀所在。

要想拥有美丽的花的海洋,就必须与人分享美丽,同大家共同培植美丽。没有人分享的生活,注定是一种惩罚,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寂寞的生活,即使功成名就,正如有首歌所唱的:“有谁孤单却不企盼一个梦想的伴,相依相偎相知,爱得又美又暖,没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圆满,没人安慰,苦过了还是酸……”

其实,人生真正的快乐是奉献不是索取,只有懂得奉献才能真正拥有,才能找到快乐的真谛。

宽容的智慧

人际关系中,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因此,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友谊和利益不可兼得时,首先要考虑舍利取义,宁愿自己吃一点亏。

雅量待人,锱铢必较难成大器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世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清朝时,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

其中一家请求在京当大官的亲属张廷玉帮忙。张廷玉没有出面干预这件事,只是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听从了他的话,邻居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两家终于握手言和,并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张廷玉没有依仗自己的权势干预这件事,而是用退让化干戈为玉帛,使得两家没有因此而结上宿怨,很好地处理了邻居关系,消除了再次发生矛盾的隐患,这是一种长远的打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精明的人,他们处处要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讨巧投机;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们聪明,而可以从中揩点儿油、讨点儿便宜,好像他们这样做就会过得比别人好。这种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当做人际关系的首要,他们日子过得很累、很紧张,过得很缺乏乐趣。

“让”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让”其实是低调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聪明的人,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不一定要硬碰硬,让他三分,也许就不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一切还有转圜的余地,只要有余地我们就还有赢的可能。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十分有缘,两人在1019年与1021年相继出生,仿佛有约在先,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完全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们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然而,随着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越做越大,心胸却慢慢地变得狭窄起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人们简直不相信,他们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两位智者名人,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

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王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一个满脑子知识智慧的人一旦动怒,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更可怕。王安石以牙还牙,祖宗八代地痛骂司马光。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

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仿佛是又有一种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国是美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彻底化为乌有。

是啊,心胸豁达,互相礼让,会让我们得到很多朋友;相反,我们也会失去很多朋友。其实,朋友之间,让他三分有何妨呢?对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遗憾,我们也只能报以一声叹息。

在现实生活中,人或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可能是来自于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立刻进行反击,则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办成坏事。而气量则有助于帮助我们去处理好这些问题。

太精明的人的确过得很累。他们算计着别人,占别人的便宜,同时也在怀疑别人也在算计他们自己,也可能要侵占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过于精明者就会在心里受到刺激,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们自己吃亏。这样,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们碰到的许多生活中的精明者,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虚假,神经都相当过敏。这恐怕与他们过日子的那种紧张感有直接的关系。

不太精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就因为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少有功利,多有温情,不必处处抱有戒心,才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总让人觉得不可靠。人们需要周围的人聪明、机智,但不要太精明。

古人提出了“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我们可以不太精明,但应有智慧。在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真的糊里糊涂过日子,而是不想为过于精明所累,其实是因为有智慧。一个聪明人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囿于世俗中的鸡毛蒜皮之事而无法自拔,这样的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日子过得有意思、有价值。

宽容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宽容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有气量,不会斤斤计较;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做宽容的人,因为这样才能成为那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学会了如何做人,自然心中就有了处世的原则和标准。有胸襟、有涵养的人能淡然面对不平,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

容人之量是成功的基石

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能撑船的肚子,一定能够包容一切。包容需要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胸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容人之量。

在森林王国里,动物们都在为了能够更容易地捕获食物而极尽所能。唯独野驴和狮子聪明,选择了互利合作,还专门缔结了条约。

条约规定了双方的明确分工:因野驴有耐力,跑得远,所以专门负责寻找食物;而狮子的爆发力成就了它天生猎手的属性,因此负责捕捉食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因为狮子在百兽之中的地位,野驴同意每次捕获到食物后由狮子来实施分配。

果然,它们总能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加迅速地捕捉到肥美的食物。这样的合作让双方都尝到了甜头。

然而,时间一长,双方就慢慢暴露出自己的缺点:野驴脾气不好,经常顶撞狮子;狮子秉性霸道,因此常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次他们合作获得了大量的食物后,按照以往的惯例由狮子来分配。可狮子却把食物分成了三份,并且霸道地说:“我拿第一份,因为我是兽之王;第二份也应归我,因为这是我们合作中我所应得的;至于第三份嘛,我们可以公平竞争,不过你要是不赶紧滚开,把它让给我,你恐怕就要大祸临头,成为我的第四份美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