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容:真善美的修心课
24739400000020

第20章

忍耐和愤怒是造福和招祸的一个重要关口。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表示如果不忍,就会招来灾祸。每个人来到世上后,都会遇到许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甚至还会碰到被冤枉、被欺负的事,在此关头,是忍还是怒,可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决定你的祸福。

许多人为了一些小利益的争执或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发生口角之争,互不相让,以致大吵大闹,进而大打出手,结果往往两败俱伤,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忍字是多么重要。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忍也有个原则,例如当大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时,这都不必忍,必须挺身而出。

宽容的智慧

能够忍让是可贵的,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并不是面对误解、委屈,甚至诽谤而无动于衷。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是一种海纳百川。容可容之人,容可容之言的气概,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我们不缺乏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缺少的是那些为理想而选择暂时逃避,以求东山再起的大英雄。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却反而被越王勾践击败。阖闾因伤重身亡,其子夫差继其王位,誓为其父报仇。

此后,勾践听说吴国要建一水军,于是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全军覆没。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建议勾践假装投降,保全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总会东山再起。无奈之下,勾践选择了向吴王称臣,并亲自带着夫人去侍奉吴王,为吴王更衣、洗脚,做了奴仆应该做的事;勾践甚至为了验证吴王是否生病,亲自去尝吴王的大便。这一连串忍辱负重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吴王。

经过三年的忍辱负重,勾践等人终被放回越国。为了一雪前耻,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为鼓励民众,勾践还和王后一起参加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越国逐渐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带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后悔莫及。而勾践却没有给吴王夫差卷土重来的机会,立即处死了夫差。

从勾践灭吴的故事可以看出,有的时候退却是进攻的第一步。勾践在吴越争霸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他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谋划大事的智慧和能力。试想,如果勾践只知道一味地忍辱负重,而不去谋划怎样能获得吴王的信任,进一步用美人、财宝去迷惑吴王,他能顺利回国吗?回国后,如果不谋求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强盛,他也没有灭吴的实力。另外,对这场战争时机的把握,也体现了勾践的智慧,即选择在吴国北上争霸,国中空虚之时,进攻吴国。这些无不体现了退中的大智慧,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事实告诉我们,退作为一种圆融,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印象,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每当我们遇见一件事的时候,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如果互不相让,这样往往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反而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便可以退为进,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退却是不退缩,它是为了更深入地前进。退却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短暂的平静,在这个短暂的平静中酝酿着更庞大、更猛烈的进攻计划。退是在你实力不具备时暂时的躲藏,是在躲藏中保存实力,以图在适当的时机东山再起!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著名战役。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5月,德军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l47个师、300多万士兵,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德军并无全胜的十足把握。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法国的战略保守,固守长线,他们不准备与德军直接抗衡,而是把希望寄托于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谁知,德军并没有强攻马其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其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法国随即沦陷。

此后不久,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到了5月份,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如果40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当时,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

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英国民众显得无比悲伤,对政府的无能气愤无比。不过,他们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往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船队”。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民船。

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谁去扑火,也没人有空去救火,更没有人去与德军拼命。德军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这嗓音成了一种荣誉的标记,被称为“敦刻尔克嗓子”。

就这样,这支杂牌船队在这种危险的情形下,救出了33万人。

事实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和诺曼底登陆完全无法比较。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英国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试想,如果当时英法联军与人民不顾一切地选择抵抗,那么势必会导致全军覆没,让德军彻底征服西欧。

面对强劲的对手,一般人都会认为:绝不服输,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选择。诚然,这样的选择没有错,然而拿鸡蛋碰石头,这无疑是不明智之举。有的时候,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否则,原本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转机,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导致付诸东流、全盘皆输。

面对不可克服的困难之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要“逞英雄”,而是应当主动选择退却,这样成功的机会可能再次出现。

宽容的智慧

要成大事者,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退的就一定要退。一时弯腰也不必懊悔万分,为自己平添心理压力。要明白,后退可以为你获得重新规划的时间,这时就可以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宏愿、成就大事、创建大业。退却不是退缩,它是为了更深入地前进。退是在你实力不具备时暂时的躲藏,是在躲藏中保存实力,在退却时增加经验,以图在适当的时机东山再起!

忍小节,方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