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的艺术:最有中国味的魅力口才
24739800000014

第14章

上大三的小江恋爱2年了,不久前女朋友不知何故跟他吹了。他很伤心,整天精神恍惚。他的导师马老师知道此事后,特地赶来做他的工作。马老师一见面就说:

“我知道你失恋了,是来向你道贺的!”

小江很生气,转身就走。

“难道你不问问为什么吗?”小江停下来,等着听马老师的下文。

马老师说:“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快点成熟起来,失败能使人的心理、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这不值得道贺吗?大学生的恋爱大多属于非婚姻型,一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大可能结婚,二是很难预料大家将来能否在一个地方工作。这种恋爱的时间又不长,随着知识的积累,人慢慢成熟了,就有可能重新考虑对方,恋爱变局也就悄悄发生了。应该说,这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一种重要标志,你这么放任自己的感情,是心理成熟还是不成熟的表现呢?另外,越到高年级,大学生越倾向于用理智处理爱情。这时,感情是否相投,性格是否和谐,理想和追求是否一致,学习和工作是否互助互补,都会成为择偶的标准,甚至双方家庭有时也会成为重点考虑的条件,这就是择偶标准的多元化。这种标准多元化更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表现,也符合普遍规律。你女朋友和你分手是不是出于择偶条件的全面考虑?你全面考虑过你的女朋友吗?如何处理你这目前的感情失落,你该心中有数了吧?”

马老师开门见山地说出“祝贺你失恋”这种打击人的话,设置了悬念(按理说去安慰别人的时候是没有人打击被劝者的),把小江从感情的泥沼中“唤”了出来,然后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唤醒他的理智,多次用“大学生失恋不是坏事,而是心理成熟的标志”的观点来加以点拨。马老师就是通过一步步唤醒小江的自我意识,使他认为该用理智来处理感情问题,从而约束自己的感情,恢复心理平衡。

失意者的心中往往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只要你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使他们走出低谷,走向成功。

小贾的一个同事因患病被公司劝退辞职,整天愁眉苦脸,总认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的可能,因而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信心。小贾趁着休假时,到这位同事住的医院探视他。一见面他就做出一副欣喜状,对这位同事说:

“哥们儿,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嘛!听医生说,你的身体逐渐在康复,病情在好转啊!”

小贾的话客观实在,使朋友的精神为之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速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人在遇到各种变故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心烦意乱,甚至悲观郁闷,有些人更会因此而萌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这时,作为一个鼓励的人,你如果想给他们带来好心情的话,就应该抓住某些好的方面,适时予以积极的暗示,这样才有助于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扬起希望的风帆,积极地生活。

动之以情,攻破他的内心世界

安慰他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要想成功地劝慰,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更需要智慧化的技巧,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让对方接受你的说法,成功带他离开痛苦的深渊。安慰他人也是要讲究技巧的,通常应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达到让对方心服口服的效果;说话时要有针对性,有亲和力,善于打动别人。至于言外之意,要紧密结合具体语境,透过语言表面,领悟话外之音,深究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样才算是起到了安慰他人的作用,达到安慰他人的效果。

一般来说,在你和要安慰的对象较量时,他会对你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安慰成功,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那么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等。在消除别人的防范心理时,你可以以情感人的方法来达到你的说服效果。

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成绩不是很好,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人称“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课了,老师找到了他,说:“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吗?如果你考前几名呢?你知道牛顿吗?他也成长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同学都欺负他,瞧不起他,一次,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别看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回可不一样了。只见牛顿猛地翻身跳了起来,将那个打他的同学逼到墙角。那同学一见牛顿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只得认输,从此再也不敢欺负他了。从这件事,牛顿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老师的话,让苏步青第一次知道了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奋发图强的事迹,这无疑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教师列举的牛顿的典型事例,使苏步青汲取到了前进的力量。从此,他发愤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

苏步青的老师就是以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说服是通过演讲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和欢乐、爱和恨的波动中做出不同的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愧疚、自责、害怕、焦虑等情绪中时,较易接受你所要安慰的信息。因此,当你想要安慰一个人的时候,应设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现身说法、典型事例剖析、利害关系的强烈对比等方法去感染和警示对方,使他悔悟。

要安慰他人,重要的是对他的事情有所了解,然后针对这件事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症下药攻破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的城防一旦攻破,那么胜利就会有九成的把握。

感同身受,更有说服力

要想安慰别人,激励他人,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会安慰和激励人的人在说话上都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因为你要知道,你凭什么安慰别人,人家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这就需要你掌握安慰鼓励人的技巧和原则。许多人不能鼓励他人就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和研究过被劝慰的对象,没有想好怎样解决之前就急忙下结论,以至于劝解无果。但是有的人却很会掌握被劝慰人的心理,会通过一些感同身受的事实来缓解被劝说者的压力。

有一位中学教师,思维多变,处世灵活,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很讲究策略,非常善于和学生沟通,做思想工作。

他的班上有一个男同学,人很聪明,升初中的考试成绩是全班前几名。可仅过半年,期末考试却落到班级倒数十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想破了头都没找出这位同学退步的原因。后来,他特意去了一下这位学生的家里,原来症结在这儿——这孩子有尿床的毛病。每次早上起来看到被褥尿湿了,家长总是很恼火,这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觉得很丢脸,尿床的事情使得他自惭形秽,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精神上有负担,于是便影响了学习成绩。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要安慰这位同学,解除他的精神负担,要从哪里下手呢?这件事情究竟要怎么办才最为稳妥呢?

这位老师思考了两天,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最后决定,在一天放学后,办公室人都走光时,找这位同学谈心。

扯了一些班里的杂事以后,老师问这位同学:“听说你会尿床,是不是?”

学生一听,脸“噌”地一下红了,头也垂得低低的。老师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我研究过,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

学生一声不吭。老师继续说:“老师我也尿过床。”

“真的?”他惊奇地问老师。

“怎么不是,而且一直延续到初中毕业这种情况才完全没有了。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

“真的吗?其实,我也是这样。”他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

接着,师生俩你一句我一句地扯开了“尿谈”,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这时,他们已没师生之别,好像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

“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学生突然问老师。

“我啊,到了16岁就自然地不尿床了。”老师装作回忆的神情说,“那时我初中马上就要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

同学掰着手指算着:“我今年14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