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双赢谈判
24741000000014

第14章 双赢谈判的语言魅力——把握高难度对话的“弦外之音”(1)

谈判无定式,但归根到底,就是找到客户最容易被打动的那根“心弦”,用得体到位的话语去“拨动”它,从而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那么,又该如何拨动这根“心弦”呢?这就要靠口吐莲花的“巧言秘籍”,熟练掌握高难度对话的“弦外之音”,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是用来比喻写文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不仅是写文章,在谈判场合,也要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因环境而施语、因人而施语。

因环境而施语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仔细想想,此话不无道理。人各不同,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对待一个人用A办法奏效,并不意味着此办法同样也适用于另外一个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不仅要学会深入挖掘对方的需求,还需要培养一种因人而异的表达方式。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在告诉人们,说话一定要适应特定的言语环境,就是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这里所说的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和地点等因素,当然还包括说话时的前言后语。言语环境是言语表达和领会的重要背景因素,它深深制约,也深深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效果。要想掌握谈判语言艺术,就不能不重视言语环境因素。根据不同场合随时调整语言表达的策略,采用与所处环境最为契合的表达方式。反之,若是在谈判桌上,不分场合,也不看对象,一切一意孤行,一切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话,你的一语一言不仅不能发挥效用,甚至还会让人产生反感,产生副作用。更进一步地说,若是发现所处环境根本就不适合谈判照常进行的话,就要及时换个环境或是改变谈判计划,中止谈判,以免谈判走向失败的境地。

因人而施语

在谈判场合,因人施语更是尤为重要。为什么同在一家公司里当销售员,推销同样的产品,最终业绩却相差甚远?为什么有些推销员总是业绩平平,有些却能屡创奇迹?为什么有些员工被顾客视作讨厌鬼,而有些却能让顾客主动上门来购买产品?为什么有些员工拿一份订单都很费劲,有些却能轻轻松松拿一大把?答案就在于,能否领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所蕴含的深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即使是同一需要、同一动机,在不同的客户那里,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再加上,有的人天生说话不分对象,心里想到些什么,就会口无遮拦地统统说出来,可是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别人,给自己制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说,还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同的损失。所以,为了能够真正把话说到客户的心坎上,销售人员不仅要了解清楚客户的个性、需要以及动机,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说服方式和表达方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在跟你的谈判对手说话之前,你先要弄清楚对方的个性。如果你的谈判对手喜欢委婉地交谈,你就应该说得含蓄些;如果你的谈判对手喜欢率直的表达方式,你就应该说得爽快些;如果你的谈判对手崇尚学问,你就应该说得富有哲理些;如果你的谈判对手喜谈琐事,你就不妨说得通俗一些。

总之,这种灵活的交谈方式不是不少人眼里所谓的见风使舵,或是曲意奉承。事实上,只要你的说话方式与对方个性相符了,只要你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了,双方自然就能一拍即合,否则,就容易制造对立,带来麻烦。

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则故事。一位企业的生产主管听从上级安排,前去一个厂家考察机床。当厂家的销售代表与这位生产主管客套一番之后,微笑着问对方:“您喜欢您现在的职业吗?”

生产主管眼里闪烁着光芒,言辞肯定地答道:“我可不打算在那里待上一辈子,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

听了这番话,厂家的销售代表这样介绍起自己的产品来:“如果在您的生产车间配备了我们这种低能高效的精密机床,那么,我敢向您保证,您整个车间的生产效率肯定会大大提升一个层次,这样,您的上司一定会意识到您是一位善于经营、出类拔萃的人才。到那时,您可谓是前途无量啊。”

那位生产主管听了这番话,自然是高兴不已,回到企业后,更是极力向上级汇报此产品的市场优势,最终经过协商,这家企业从这家公司购买了近五十台机床。

由此看来,针对不同客户施以不同的交谈方式,当其心满意足时,自然会促成谈判的顺利进行。既然讲对方想听的,而并非自己想讲的,这一点在谈判中至关重要,那么,当我们面对芸芸众生相的客户时,又该如何做到说话分清场合、谈判因人而异呢?以下几种情况就非常值得关注:

其一,多疑型客户。这类客户总是对周围事物产生怀疑,不论对方怎么向他介绍,他都不会轻易相信。对于这类客户,我们应给予充分信任,态度表现得格外亲切,不能让他的多疑影响到你的心情,当然,也不能与其争辩,更不能向其施压。另外,除了态度要沉着,言辞要恳切之外,还要随时观察客户的困难之处,以朋友般的关怀询问,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二,沉默型客户。通常,这类客户要么不善于表达,要么习惯当听众,由于这类客户总是表现出寡言少语,态度不错,面带微笑的一面,所以,你总是猜不出他们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其实,这类客户并非真的不爱讲话,只是他们没有碰到令自己感兴趣或兴奋的话题。而要想撬开他们紧闭的嘴巴,就要先找到突破口,比如,你可以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关心的事情,等等。当然,你也可以运用启发性提问的方式,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他们多作表达。

其三,冷静型客户。这类客户遇事总是表现出冷静、沉着、思维严谨的一面,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通常,这类客户具有相当高的学识,而且对商品也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当我们与之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而且态度要诚恳,对于对方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要铭记在心,善用逻辑引导的方法,将商品特性及优点全面地展示给客户,以期获得对方的理性支持。当然,还可以适时适宜地聊聊自己的背景,让客户在对你加深理解的前提下,放松警戒并增强对你的信任。

其四,挑剔型客户。这类客户总是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极为不满,他们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处处表现得自以为是。当你与这类客户交锋时,切忌正面交火。事实上,你永远都无法把这类人说得心服口服。反倒是,适时采取迂回战术,假装争辩几句,然后再宣布失败,如此一来,才会让这类客户放松下来。当然,你也完全可以心服口服地称赞对方的高见,如何的体察入微,如何的独具慧眼。

双赢谈判秘诀

谈判有时就像击剑比赛,你必须巧妙地闪避对手的每一剑,直到你找出他的弱点,然后刺出致命的一击。

在谈判桌上,对不同的客户要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可千篇一律。

准确判断和辨别客户的不同类型是谈判高手必备的素质之一。

会说更要会听

还记得,上一次友人向你倾吐心事是什么时候吗?如果你是个会倾听的人,想必聆听他人感受是你常做的事。同理,当你将这种体贴带到谈判桌上时,你定会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所有生意从“听”开始

在我们的朋友圈中,总是存在着这样两种人:一种是没完没了、聒噪不停的朋友,一种是会细心聆听,直至你把话说完的朋友。试想一下,当你想和朋友商讨一件事情,你是希望对方自顾自地说一通大道理,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完你的状况再发言呢?谈判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阿陆迟迟不见踪影,开席都已半个多钟头了,他才踉踉跄跄地走进包间。按惯例,迟到必罚三杯,紧接着就是一副闹闹哄哄的场面,热闹过后,阿陆才叹了口大气:“唉,还不是那个客户打死都不肯签约,要不然,我早就到了。”

阿陆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众人还没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今天跟我谈判的那个客户啊,态度实在是冷淡得不得了。我一直和他说明我们公司服务的宣传效益有多高,价格也是如何的合理,还附加不少售后服务,为此,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说得连我自己都快翻白眼了,对方还是连连摇头,就这样,一直拖到了现在。唉,最近一段时间,我的运气实在有点背,老是遇到这种磨磨唧唧的客户。”

在座的一位从事营销培训工作的高手,淡淡地笑了一下,说道:“你觉得客户磨人,搞不好客户还觉得你烦人呢!”

阿陆不服气地说:“老大,你有没有搞错,我可是说得早就口干舌燥了,无论是哪个提案,对方都不满意,说到最后我都搞不懂这个难缠的客户到底需要什么了。”

那位高手朋友摇了摇头,继续说道:“问题就在这里啊!你都不清楚客户要什么,还一个劲地说个没完,你是做销售的,总该知道‘倾听’对谈生意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吧。”

阿陆一听这话,急脾气就上来了,“老大!你这话我就不能认同了。倾听和做生意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客户说什么,我当然在听,可是,如果我只是安安静静地听客户说话,那还能达成协议吗?再者说了,如果我只听不说,客户又怎么知道我们公司的产品有多好,我又能为他提供哪些服务呢?”

听这口气,阿陆似乎接下来就要口吐白沫了,那位培训高手反倒笑着说:“阿陆!‘倾听’不是让你当闷葫芦,而是让你该闭嘴时就闭嘴,该认真听时就少说几句。你是聪明人,如果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说得越多,势必知道的就越少。当你自顾自地说一通,没一句说到客户心里,你又怎么知道客户的想法与需求,人家又怎么会凭白无故地花钱买他不想要的东西呢?我就再说得直白些吧,你说得太多,只会让客户越来越没耐性。”

这时,只见阿陆端起酒杯,自己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培训高手又接着说:“许多人对说话的重要性相当了解,却常常忽略了倾听的关键性。在这些人看来,相比‘倾听’而言,‘说话’这种方式能更直接地让客户感受到你的关怀和专业。其实,谈判就是沟通,这就好比跳一曲你来我往的探戈,一个向前另一个就要退后,如果说话是向前的踏步,那么倾听就是舞步中的后移,如此一前一后,才是一次有成效的谈判。反之,如果跳舞双方都想的是拼命讲话,那么到头来只会踩到对方的脚,整个谈判当然也就乱了套。所以说,在谈判桌上,会倾听比会说话更重要,这种重要性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交易的成功与否。”

听了朋友的这番话,阿陆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倾听、倾听、还是倾听

看到这里,也许不少人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谈判中的“倾听”只不过是一种柔软的姿态罢了,其实,谈判中的“倾听”是一把开启谈判走向成功的重要锁匙。很多时候,倾听甚至比说话更重要。

试想一下,当你与客户谈话时,势必希望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够正中客户下怀。然而,每位客户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喜好还是个性,都各不相同,对于产品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在这种彼此之间全然陌生的状况下,我们又该如何了解对方、满足期待、解决需求、投其所好,进而达到成功交易呢?答案就是靠“倾听”二字。

说一个案例吧。戴强就职于某出版社,专门负责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为此,他经常需要寻找一些适合长期合作的印刷厂商,替他们印刷相关教材与参考书。在一次电话沟通中,戴强与印刷厂的业务人员提到他们是专门负责教材的出版社,希望彼此在第一次见面时,对方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相关的印制样书与作品。

当印刷厂的业务人员如约来访时,令戴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却带了一些化妆品DM、产品包装以及各式杂志,林林总总地装了满满两大袋,并且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这位业务员还不断强调他们公司在印刷市场的经验是如何丰富,以及他个人对这行是如何的了解,言外之意不外乎是把这笔单子交给他,对方可以绝对放心。

但是,戴强显然没有与对方合作的意愿,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在戴强看来,这位业务员从电话沟通的一开始就犯了谈生意的大忌,没有“倾听”对方的需求。在电话中,戴强明明千真万确地告诉对方,自己任职的是教材出版社,需要印刷的东西无非是市场上销售的参考书籍。很显然,在这次谈判中,戴强已经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他的身份与需求,然而,业务员带来的各种样品却并没有符合戴强的需求,DM、杂志、包装材料等这些样品,和戴强的需求简直是南辕北辙。更令戴强不可思议,甚至愤慨的是,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业务员还不断强调印刷厂的经验是如何丰富,试图说服戴强接受他们是优秀的厂商,却始终忘了问最关键的问题——对方印制的教材属于何种类型?参考书是以全彩图文为主呢,还是以黑白文字为主?对方又为什么要换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