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双赢谈判
24741000000027

第27章 双赢谈判制胜秘诀之中场交涉——巧用谈判策略步步为营(6)

不要让自己陷入“白做人情”的危机

谈判中,在双方还没正式拟定合作契约之前,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大拍胸脯地保证:“哎,凭咱们俩的交情,你跟我还客气什么,这件事就包我身上了,至于合作的细节,咱们日后再谈。”之所以讲这样的话,用意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先卖对方一个人情,目的无非是为了赢取对方稍后的回馈,这类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人,往往会选择先摆出一副“好人”的姿态,尽心尽力地帮你这帮你那,而他们的小算盘无非是为了“成事”,让交易能够顺利完成。只不过,这世事还真远非吾等凡人所能预料到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周凯在一家从事原料供应的行业就职,他所在公司承接了很多大型工厂的上游供货。有一次,一家工厂的材料业务员着急忙慌地联系到周凯,说是有要事相求,由于对方是与周凯所在公司合作多年的老厂商了,周凯理所当然地赴约了。双方见面时,对方也是开门见山地讲道,最近,公司新承接了一些订单,现有库存的材料显然不够用,因此想拜托周凯,看能不能协助他们紧急补充进货数量。

听后,周凯沉默了片刻,这件事着实来得有些突然,因为他所在的公司和对方正巧面临一个尴尬的状况:双方的合作契约已届期满,在是否续约的问题上,双方虽说讨论多次,可是白纸黑字的合约还是没有签,根据双方之前的合作契约,周凯的供料只负责到这个月底。

除了合约到期,临时紧急补货也是件麻烦事,要办很多手续不说,还得紧急调配人力,不过,周凯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如先帮客户这一次的忙,接下来,再和工厂续约兴许也不是问题,于是他拍着胸脯说:“我们合作这么久了,这点小事我还是可以帮忙的,没有问题。”于是,接下来几天,周凯拖着公司上上下下一起忙活起来,终于在期限内将工厂需求的数量凑齐。

这时,周凯终于舒了一口气,心想接下来的合约应该有着落了,于是,他便成竹在胸地等着对方来与自己续约。后来,令周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对方表示他们的业务经理已经决定和其他供货商合作了。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凯顿时气急败坏,但是又没有指责对方的理由,因为一开始是自己承诺愿意帮人家,本来就没有要对方一定继续签约的约定,无奈之下,周凯只好摸摸鼻子,白挨老板的一顿痛骂。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实在是颇为常见,当事人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先做人再做事”,他们总是急于满足对方的需求,然而,就算付出极大的心力成本之后,也始终没有在谈判桌上要对方做出承诺。更无奈的是,他们最终往往会带着怨恨地说:“对方真是忘恩负义,想当初,我帮了他那么多的忙。”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一直是传统文化教我们做人要讲情面,当对方有难时,自己应相助,这样才够义气;如果一开口就谈利益,似乎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了;而且传统文化还告诉我们,只要自己讲义气先帮客户,对方出于情理才会对我们有所回馈。曾几何时,这是一套牢不可破的规则,只要对方没有遵守便是背信失约,或是不懂江湖规矩。

但是,如若把这种想法片面地带到谈判桌上,未免也太天真了。虽说礼尚往来是种江湖规矩,但是谈判讲究的还是真凭实据,用“义气”“人情”这些抽象又无法预料的规则作为交易保证的话,无疑会让自己陷入“白做人情”的危机。

别给对方模糊不清的人情债

上面例子的主人公就是尝了“先做人再做事”的恶果,不应该只是盲目地付出,而是要确认自己的每一个协助都可以得到对方的承诺。换句话说,你可以是一个热心肠的合作对象,但千万也别忘了,一定要把你的善意热情转换成可以兑换为实际价值的服务,学会了“做人”,再说“成事”,否则不但白白做了好人,也会让对方吃了“霸王餐”。

虽说人在最需要紧急协助的时候,往往会挑与自己合作过,并且完全能依赖的对象。只可惜,人性弱点之一的自私,才不会让你这么做。一旦危机解除之后,并且又遇上需要利润权衡的事件时,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念当初协助过自己的人。说穿了,商业合作还是以利益交换为基石的,单以人情作为制约对手的关键,终究还是靠不住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人情”就不可以做,而是说不能让自己“白做工”。在谈判桌上,人情是拿来当筹码使的,一个有价值的服务,就必须换到获利的可能。也就是说,当你拍胸脯保证协助对方前,必须让理智早一步占上风,思考一下全盘状况,并向对方确认彼此的未来空间。

让我们还以周凯的例子来说。给老客户提供协助这未尝不可,卖对方一个人情嘛,然而问题就出在他没有用这份人情换得后续的合作关系。为了让事态朝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周凯大可向对方提出这样的要求:“我非常乐意协助你们,毕竟这么久以来,我们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不过,我倒是认为,是否我们可以趁着这次机会,将未来的合作模式确定一下。如此一来,若是日后再遇到类似状况,我们也能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想必一定看出其中“玄机”了,在做人情的同时,带进谈判议题,提醒对方回馈我们。没错,卖对方人情时,不妨用婉转的方式带入谈判的议题,如此一来,双方关系维护了,对方自然也会做出你希望的响应。

不过,当你给予对方人情时,你不一定要立刻就得到对方的回馈,你完全可以将对方的响应寄托在未来的合作之中。只不过,有一点我们得确定清楚了,付出的这份人情,总有一天是能以有价值的方式回收的,要不然,你就要做好“纯做善事”的心理准备了。

如此看来,在谈判中,人情不失为一种有价的资产,它可以替你换得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彼此的信任感,当然还有未来的获利空间。所以说,当你好心好意地协助对方时,也要想想是不是该为自己留点余地,这也是谈判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心法。

双赢谈判秘诀

天底下没有理所当然接受他人协助的道理,或许当时你是白赚了一笔,但是迟早会在商场中留下不好的名声。

只要你接受了对方的人情,就该尽早归还,万万不可不懂人情世故,背负“不懂做人道理”的污名。

人情是靠一点一点累积的,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第十九招 找到关键的“第三方”

当谈判陷入死胡同,是不是该握有一张王牌在手上呢?没错,是这样的。只不过,王牌只有在必要时才能使用。唯有你自己真正具备足够的实力了,客户才会长长久久地信任你。

用对那张关键的“王牌”

在儿时的记忆中,我们身边或是就在你自己身上,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学校里,两个同学有了纷争,双方都气得鼓鼓的,谁也不愿先道歉,在这种时候,事态往往会有另一种发展,那就是:请第三个人出来做调停。这样的处理方法相信大家都用过,这第三个人通常多多少少得有些特质,比如,对吵架双方有一定了解,或是说话有公信力。而谈判桌上,“关键的第三方”正是起着如此作用。

这个“关键的第三方”就是每场谈判中你该掌握的“王牌”,这个“第三方”不会出现在双方合作的环节中,当然也和谈判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对谈判双方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是这个“第三方”有着足够的面子,能让双方在某些议题上打破瓶颈,重新再来。

让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最近,大弘和一家公司的业务员谈判,但是双方在价钱问题上怎么都敲不定。不过,精于业务的大弘很确定地认为,他所提出的价格是非常合理的,只不过是对方的业务员是新手,搞不清楚市场行情。就在大弘为此为难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自己的一位好友恰巧是那家公司的行政主管,但凭良心说,大弘并不是很想托他出面处理,一来是人情债难还,二来这样难免会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可是,谈判真的是陷入僵局,难以继续下去了。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大弘就握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他的好友、对方公司的行政主管,所以这个主管,就是这场谈判的“关键第三方”。如果大弘向好友反映这个问题,相信他一定会介入,做下调停。想想看,谈判对方为了卖主管面子,势必会对大弘做出些让步,而大弘因为有求于自己的好友,自然也不会太过分。这样一来,在这件事情上,双方都会有一定的压力,进而让彼此在利润上都放宽了一些。可以说,此时的“关键第三方”,很好地扮演了打破原本僵局的角色,引导双方都能够各退一步达成交易。换句话说,如果你善用你的“关键王牌”,确实能很好地助你打通死路。

不过,看到这里,肯定有人忍不住要问了:“可是,谈判对手不会因此感到不满吗?尽管这次成功了,那么下次呢?难保对方不会处处刁难我吧。”

是的,这种情况也不是不会出现,正如你所想的,关键人物不是天天都能拿来用的,毕竟他不是谈判双方的一部分,要是拿捏不好其中分寸,要是不善于好好思量,只会白白浪费了这个“压箱宝”。

不妨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由这个“关键第三方”出来调停谈判,对方心里难免会有些不是滋味,如果你再滥用这个关键人物来介入谈判,这对于三方都会有所损伤。还是举上例来说吧,如果大弘一天到晚总麻烦主管朋友协助他来达成谈判,去处理一些大弘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样势必会让这位好友很为难。相对地,大弘的谈判对手也会感到不是滋味,因为大弘总是拿出一些谈判之外的人来做自己的挡箭牌。

因此,谈判不到紧要关头,这个“关键第三方”绝不能随便现身。否则,随便使用第三者的力量,只会让自己在谈判场上留下不好的名声。

“秘密武器”要用对地方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当其借助“关键第三方”的力量介入调停之后,总是希望对方会为此大幅降低自己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其实,如果你总是抱着“关键第三方”可以协助你打压对手的这一想法,那么你势必会给对方造成不良观感,因为你等同于拿高层来打压低层。

请记住:有影响力的“关键第三方”是为帮你打破既有的谈判框架,重新组建彼此获利模式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偏袒某一方而出现的。

此外,还须澄清一个误解,这里的“关键第三方”并不仅仅局限于“上层”,甚至也有可能是个虚拟的角色。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谈判能够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任何在谈判双方之外能够让你拿来改变谈判走向的,都可以是你要找出的“关键第三方”。

双赢谈判秘诀

去掉了“私心”,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关键第三方”的奥妙之处。

动用有影响力的“关键第三方”,一定是因为你觉得谈判条件不是很理想,而对方又偏偏不肯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