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24741100000019

第19章 与不乖的孩子“过过招”——不打不骂照样养出好习惯(2)

关于这位家长的疑惑,在我看来,当她对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直接说“不”(不能、不可以、不行)的时候,年幼无知的孩子未必能真正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也不能很好地化解因行动受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有些时候,孩子之所以会连续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往往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忽视了指导孩子并向他示范,比如说,为什么“这样做”就“不可以”、“怎样做”才是“可以的”。换句话说,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不”并非上策,因势利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替代不可以做的事情,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

比如,笑笑小时候,如果他喜欢一个人,也会好奇地上前去拍一拍对方,这种时候,我会一边轻轻握着他的手,一边说:“你是不是喜欢这位阿姨啊?你是不是觉得阿姨穿的衣服很漂亮呢?咱们轻轻地摸一摸,先问问阿姨能不能让我们摸啊?”我相信有了这种铺垫,任何一个有爱心的陌生阿姨都不会拒绝,当然,我也会趁机握住笑笑的手轻轻摸一下,给他示范怎样做才是对他人恰当的接触。至于孩子向陌生人吐口水,这只是他不计一切后果,想要达到目的的最“狠”手段,既然手被捉住不能动了,那么就让嘴来帮忙吧,而且这么做更能引起别人强烈的反应。

当然,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并非限于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外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如何化解受到挫折时的负面情绪,都需要首先在家里跟家长进行多次的“演练”,这样孩子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原则。比如说,当笑笑在家里与我们发生冲突时,我总会想一些办法巧妙地对孩子说“不”,避免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胁迫孩子就范,怎样坚持原则而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怎样用语言、倾听和共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好这些“功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在外如何表现树立一个好榜样。

不过,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些父母,他们在家对孩子要求宽松,一幅怎么折腾都行的态度,可是,一旦孩子到了外边,出于对环境和面子的考虑,转而又会要求孩子彬彬有礼、遵守秩序,这样就未免会让孩子陷入混乱状态。

所以,请父母们记住:社交原则的树立应该始于家里,在外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也不能大行其道。内外准则一致了,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和遵守。管教孩子时,家长千万不能忽视树立规则意识的必要性,让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的训练,才会有助于他们在外更好地表现。

如何调教不好好吃饭的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也几乎是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事。爱吃的永远也给不够、不爱吃的坚决不碰;一到吃饭时间,总会吃上一口就跑去看动画片、玩玩具;尽管家长使过种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也都无济于事,每顿饭少说也要吃上个把钟头,甚至是更长时间,而且饭菜也早已冰冰凉了。吃饭,原本是人的本能,饿了自然会吃,为什么在孩子这里就变得这么难呢?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调教”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呢?

跟所有小朋友一样,小时候的笑笑,吃饭也着实是件令大人费神的事儿。一口饭他可以在嘴里含好长时间也不咽下肚,总是在我们的一再提醒下才吃一口。要是在冬天,一顿饭总得给他热好几次,而且即便如此,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剩饭,难得吃干净。

为了调教好这个不好好吃饭的宝宝,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只给他盛一小勺饭。从我对笑笑的观察和分析来看,我认为给吃饭慢的孩子碗里不能盛得太满,应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因为如果孩子觉得自己难以吃完定量的饭便会产生厌烦心理,这种时候,他就会以磨蹭来表示不满。而少盛多添这个“循序渐进”招数,每次只盛一小勺的饭,可以有效消除孩子视觉上的恐惧感,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优势,这样孩子很容易就完成了。与此同时,我还会及时积极地鼓励他。当然,我也会问问他是否还需要,渐渐地,令我欣喜又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笑笑已渐渐爱上吃饭这种游戏了。

记得还有一次,笑笑吃烤红薯。他先咬了一口,然后,举起红薯,做了一个上下翻飞的动作,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海豚戏水。”我一看,红薯大的那头被他咬了一口后的形状还真像海豚。紧接着,笑笑又咬了一口,又冒出一句,“螃蟹的大蚶子。”就这样,一块烤红薯在笑笑的手里,一会儿是海豚,一会儿是螃蟹,一会儿又成了溜冰鞋和蘑菇。等笑笑吃完后,我又笑着把耳朵贴着他的肚子,学着他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说,“哇,我听到你的肚子里面有好多声音哎,海豚和螃蟹好像还在溜冰呢。”笑笑听了,更是哈哈大笑。一顿饭就这样变魔术般地结束了,孩子吃得开心,又吃得有营养,亲子关系也其乐融融。

为了“调教”笑笑吃饭拖沓的毛病,我想出了一个“过时不候”的招数。每当笑笑开始吃饭前,我就会指着时钟对他说,当长的这根针指向这里的时候(比如20分钟后)我们就该吃完晚饭了。只要规定的时间一到,我就会温柔而果断地收拾碗筷。也许,家长担心孩子会饿坏,其实孩子偶尔挨饿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笑笑小时候,不是特别喜欢吃蔬菜,每顿饭简直就是无肉不欢。大人只要夹点蔬菜到他的碗里,“小家伙”就会发脾气。这个样子下去,营养肯定不均衡,为此,我想了这样一些招数。第一招是混水摸鱼。笑笑不是喜欢吃肉吗,如果我把蔬菜和肉混在一起,拌成美味可口的馅料,然后,包馄饨,做菜肉包子,捏菜肉馅饺子,不就可以了吗?这一招还果真见效,笑笑吃过后,三天两头总是惦记着,“妈妈,什么时候给我做包子吃啊。”笑笑吃到可口的饭菜时,就会对我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谢谢妈妈!”然后站在我身边,狠狠地亲我一下。有时他还会说,“妈妈,你看到我把菜都吃光了,是不是很幸福啊?你的辛苦有了回报!”说实在的,听到儿子说这些话,我的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要甜啊,做菜的那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孩子们往往喜欢新奇、色彩鲜艳的食品。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变换饭菜的种类,并把饭菜做得味香色美,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甚至还可能会改变他们对蔬菜的成见。而且这种颠覆蔬菜的传统吃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孩子能够摄取到均衡的营养,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食欲。

除了这“混水摸鱼”的一招,“欲擒故纵”也是非常管用的一招。每当家人坐在一起进餐时,我们是绝口不提让笑笑吃蔬菜的事情。这种时候,我们会事先商量好,把蔬菜放在远离笑笑的一方,大人们关切地夹蔬菜给对方并香喷喷地吃着,边吃还边说好吃,当然,如果表情能够做得更夸张一些,那就更理想了。试过几次之后,我们便发现笑笑的筷子也试探性地伸向蔬菜碟子。当然,不知笑笑是被食物本身的美味所吸引,还是因为大人的诱惑之举而动心,没过多久,这个挑剔的“小家伙”就已喜欢吃蔬菜了,而且吃得有滋有味了。

有了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家长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吃饭习惯,你自己就要先这么做,要知道,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比如说,家长可以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坐在餐桌边进餐,让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意识:坐在餐桌边才可以吃饭,而且吃饭要一心一意,不能玩玩具或看电视。同时,不要随意改变进餐时间和位置。再比如,父母要避免挑食,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某某食物不好吃的话,这样孩子才不会受此影响,从而养成偏食的习惯。这么看来,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家长的以身作则往往比苦口婆心的说服和管教,更能有成效得多。

笑笑稍大一些的时候,我还特别有意“邀请”他进厨房。在这方面,我认识不少家长,他们往往因为担心不安全,或是怕孩子把厨房弄得太脏,打扫起来麻烦,所以就直接买一套塑料厨房玩具给孩子玩,却不愿意就地取材,让孩子直接参与烹饪的全过程。不过,在我看来,孩子天性就喜欢到厨房里玩,而且如果家长引导得当的话,孩子会对自己做的东西格外感兴趣,这样吃起来也是格外的香。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可以给他们讲讲各种食物的营养和功效,这样就更加深了孩子对食物和吃饭的浓厚兴趣。

为此,每当我做饭的时候,我就会给笑笑一只暂时不用的锅、一把铲子和几个塑料碗,然后再给他一些菜,就这样,“小家伙”就开始在厨房“另起锅灶”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像模像样地做起饭来。如果我在擀面条或是包饺子,我就让笑笑把他的小手洗干净,给他一些揉好的面团,让他跟我一起做。每当这个时候,笑笑就开心得不得了。当然,我还会把笑笑亲手做的面条也一起下锅煮,他吃起来简直香极了。虽说这样做,每次吃饭过后,我得花双倍的时间去打扫卫生,但是其中的乐趣、母子之间边做边说的温馨却是塑料玩具无法替代的。

当然,孩子吃饭不香还可能存在着其他一些原因,如体内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寄生虫对肠胃道的干扰等等。这种时候,我认为一定要先带孩子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在确认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后再考虑孩子的内心问题。总之,让孩子爱上吃饭,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大人怎么做了!

纠正孩子赖床的习惯

不少家长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每天早晨,闹钟响了又响,孩子却仍“赖”在床上。好不容易把孩子从床上拉起来,但是他仍然睡眼惺忪,刷牙、洗脸、穿衣的动作又拖拖拉拉,不吃早饭怕没体力,吃了早饭又怕上课迟到,老师会给孩子惩罚……最后连自己上班都不得不迟到。总之,赖床给父母带来的麻烦可真是不少,任由父母把时间弄得万分紧迫,甚至“火冒三丈”也是收效甚微。也许,不少家长也意识到没必要对孩子大呼小叫,可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识这样一对父母,他们自己从来不按时起床,起床的积极性一点也不高,一到该起床的时间,就会满腹牢骚地说一通痛苦不堪的话,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就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渐渐地,孩子也就有了抵触早起的情绪。可是,大人必须知道早起是逃不过的,而孩子往往克服不了这种厌烦情绪,时间久了,磨磨蹭蹭就成了件正常的事情。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先做到。可是,生活中,偏偏有这样一些家长,尽管他们给自己的孩子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点准时睡觉,早上7点必须起床。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孩子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家长看电视的声音;当孩子早上近8点醒来时,家长还赖在床上,呼呼睡大觉……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呢?

还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自己往往不认为起床是件难事,只要闹钟一响就应该起来,不需要磨蹭,而孩子和父母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一旦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赖床无奈了,就会用不耐烦的语气批评、责怪孩子。这时孩子就会面临双重压力,要么是被迫改变自己的习惯,要么就是接受被批评的不愉快。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孩子带着这种心情从被窝里爬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可想而知,磨蹭、抵触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常说,管,是必须的,孩子天性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管教,任其自由发展下去的话,未必会朝着好的方向。但是,任何声色俱厉的管教,硬性的纠正只会让孩子更有抵触情绪,反倒是循循善诱的教导,引导孩子做好准备,跟孩子一起订起床时间,让孩子自己控制,不对这件事没完没了的唠叨,结果才会好很多。

记得笑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当该叫他起床了,我就会放一段轻松的音乐营造起床的气氛,或是放些他喜欢听的故事CD,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那种被吵醒的不快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

等笑笑稍大一些,开始有时间概念,懂得用闹钟了,我就给他准备了一个可爱的闹钟。相比父母叫喊声唤醒的不悦感,给孩子添置一个可爱的小闹钟,并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当孩子听到心爱之物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就有了起床的意愿。后来,笑笑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还会和他讨论一下穿衣、洗漱、吃早点、乘车需要多少时间,没想到的是,原本打算训练孩子起床的招数,竟然逐渐培养了他独立自主,学会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