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
24743700000025

第25章 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4)

虽然羞让人痛苦,但只要勇敢向前,诚实地承受内疚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跨过“羞”这只狼的封锁区,我们就可以深入内心,让自己的人格获得整体上的提升。很多人正是这样,他们在遇到“羞”之狼时,没有后退,没有沉沦,没有回避内疚的痛苦,没有逃避良心的谴责,而是努力向前,诚实地接纳自己身上不可改变的东西,勇敢改变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深入内心,获得了潜意识的指引,也让自己的人生获得了一次飞跃。

对于这种行为,中国人的说法是:“知耻而后勇。”

西方人的说法是:“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相反,如果在遇到“羞”之狼时,我们缺乏诚实,躲躲闪闪,想要掩盖,或者向后逃跑,试图逃避内疚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那么,这只狼就会从蛰伏中一跃而起,嚎叫着冲向我们,在黑夜中那一双可怕的绿眼睛会追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最后整个心灵都会被这只狼吞噬。人的心一旦被“羞”这只狼吞噬之后,也就没有了羞耻之心,没有了良心,没有了人性。

什么是知耻?

知耻,就是诚实地面对羞耻,老老实实承受“羞”所带来的痛苦,在诚实这杆猎枪的帮助下,最终跨越“羞”之狼的封锁区,深入内心,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知耻,就是不想承受“羞”所带来的痛苦,极力逃避,最后被“羞”之狼尾随、追赶、吞噬。

电影《朗读者》讲述了一个女人逃避“羞”之狼的故事。

汉娜是一个文盲,既不会写,也不会读,只能请别人给她朗读。为此,她感受到了深深的“羞”。其实,只要她诚实面对心中的羞,不逃避,不后退,知耻而后勇,完全可以学会读书识字,改变自己的人生。但遗憾的是,在“羞”这只狼的面前,汉娜选择了逃避。她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文盲,极力掩饰,不惜用谎言歪曲事实。

故事中,当汉娜面临牢狱之灾时,只要她承认自己是一个文盲,就可以澄清事实真相,免除牢狱之苦。但这样一来,她势必将在法庭之上,众目睽睽之下,承受自己是一个文盲所带来的羞愧和羞耻。是诚实地面对真相,老老实实去承受“羞”的痛苦,还是逃避“羞”的痛苦,愚蠢地去承受牢狱之苦呢?最后,汉娜宁愿选择坐牢,也要逃避“羞”的痛苦。这说明,人为了逃避“羞”这只狼,任何非理性的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

电影《朗读者》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是因为它对人性的剖析和灵魂的拷问达到了一个很深的层次。我们说逃避内心的“羞”,就是逃避内疚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这无疑会导致良心的泯灭和人性的沦丧。汉娜就是这样,她很害怕“羞”的痛苦,极力逃避,但是,就在她逃避“羞”的同时,也泯灭了自己的良心,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并在一场教堂大火中,关闭大门,活活烧死了数百名犹太人。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说,在人类所有情感中,最具破坏力的不是愤怒,不是冷漠,不是忧伤,不是恐惧,不是欲望,不是骄傲,而是羞耻。羞耻是排名第一的负能量。显然,霍金斯博士所说的“羞耻”,更多的是逃避羞耻,也就是不知耻。

一个人逃避羞耻,就会被“羞”的情感控制;被“羞”控制的人,完全沦陷在“羞”的情感中,心整个儿都被“羞”这只狼活活吞噬;人的心一旦被“羞”这只狼吃掉,没有了羞耻之心,也就成了一个不知耻的人;不知耻的人,毫无诚实可言,他们撒谎成性,没有廉耻,什么坏事情都能干得出来,其人格的整体水平已经降至最低,甚至崩溃。

只有带上“勇气”这杆猎枪,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在通往内心的道路上,人还会遇到另一只狼,就是怕或恐惧。

很多时候,人无法呈现内心,无法认识自己,并不是缺乏智慧,而是因为恐惧。

人,是伴随着啼哭和恐惧来到这个世界的。之后,恐惧一直如影随形。我们害怕黑暗,害怕疼痛,害怕痛苦,害怕演讲,害怕嘲笑,害怕羞辱,害怕丢人,害怕进入陌生的领域,害怕呈现内心,害怕接纳真实的自己,害怕成长和改变,害怕拓展自己……更多的时候,我们害怕的是恐惧本身。

其实,恐惧是一种伴随着生命而产生的情感。石头不会恐惧,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花草树木不会恐惧,因为它们是很低级的生命形式。鸡鸭猪狗等动物会恐惧,因为它们的生命形式已经很高级。而人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不仅会恐惧,还会担心和焦虑。

动物不会悔恨过去,担心将来。人则不仅会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还会对未来充满焦虑。我们会对养老金够不够用忧心忡忡,会杜撰出世界末日来吓唬自己,还会担心自己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不管是担心,还是焦虑,它们的本质都是恐惧。

对于生命来说,恐惧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能够让人逃避危险,得以生存下来。如果人不恐惧,天不怕地不怕,敢摸电门,敢撞汽车,敢跳楼,敢与警察较劲儿,他的生命就难以继续。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中有太多的恐惧,恐惧就会成为一只狼,阻碍我们深入内心,阻碍我们去体验生命。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种会死的东西,不死的东西没有生命。

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积极体验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感悟和智慧。所以,生命的组成离不开四个要素:生、老、病、死。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生命的本质,是人永远也无法逃避的。接受了这四个要素,你才算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了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流动,以及生命的意义,获得人生的超越。但很多时候,人却会对生命充满恐惧。

人们恐惧生,因为生,意味着痛苦。

人们恐惧老,因为老,意味着生命慢慢枯萎。

人们恐惧病,因为病,意味着折磨。

人们恐惧死,因为死,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和自己的消亡。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们对生命充满恐惧,不是爱惜生命的表现,而是源于拒绝生命的心理。因为接受生命,意味着接受生命的成长和变化,接受生命的流动和人的生老病死。当然,没有人愿意老去,都想永远年轻漂亮。也没有人愿意死去。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康熙真地还想再活500年。但是,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改变和成长是生命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这些内容,也就没有了生命。对于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拒绝接受不可改变的东西,而是要努力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让生命活得更精彩,更有滋味。

生老病死,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是无法改变的事情。对于这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如果我们对此心怀恐惧,这也害怕,那也害怕,畏畏缩缩,我们的人生就会止步不前。试想,如果我们被“怕”这只狼追赶,被恐惧的心理力量包围,内心充满不安全感、不稳定感、不确定感、漂泊感以及焦虑感,整天惊慌失措,惶恐不安,不敢走向自己的内心,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那么,怎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从根本上来看,人类的一切恐惧,归根到底都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就像一只狼横卧在我们心中,四处窥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季羡林先生在弥留之际,一位领导前去看望他。

领导问了他一个问题:“主义和宗教,哪一个会先在人群中消亡?”

“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季老回答道,“那么,宗教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宗教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中的地狱极大地渲染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而宗教中的天堂又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安慰,抚平内心的恐惧。正因如此,我们才说,宗教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它能在恐惧的时候,给我们安慰;在痛苦的时候,给我们以麻醉。

总之,恐惧是一种收缩、逃跑、回避和隐藏的心理力量,是人们心中的另一只狼。想要赶走心中的这只狼,我们就必须带上“勇气”这杆猎枪,勇敢面对恐惧,不胆怯,不退缩,不逃跑;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逃避问题,不逃避痛苦;勇敢地呈现内心,不装,不用谎言欺骗别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活出精彩的人生。

内心越害怕,你就会把对方抓得越紧

仔细回忆一下,当你感到害怕,被恐惧这只狼追赶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内心恐惧,会表现出两种行为:一是啼哭,一是小手乱抓。初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婴儿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表现。如果婴儿不害怕、不恐惧、不啼哭、不两手乱抓,恐怕父母就该恐惧不安了。

所以,人是伴随着恐惧来到这个世界的,也将伴随着恐惧走完自己的人生。面对恐惧,是人一生的课题。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人生就是你身边睡着一只老虎,你会恐惧、逃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就成了问题。你要骑在它上面,抚顺它的毛,人生的目的是要和老虎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