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他人之力成就自己
“以敌制敌,善用狗咬狗的策略”是一种善用他人的智慧。而成大事者若拥有它,就有可能成就自己。
成大事的人,对敌的原则,就是“借”。“借”,就是外部能得到四周邻国友国的援助,内部可以控制盟邦,这就等于借援军帮助自己。只有在两军对阵定计设谋而敌我双方相斗时,使用借法,才称得上巧妙。自己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杀敌有困难,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刀斧;缺乏金钱,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金钱;缺乏物资,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物资;缺乏兵将,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兵将;自己智谋不够用,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智谋。
“这话怎么说?我想做的事,诱使敌人替我去做,等于借敌人的力量;我想杀人,设法让敌人替我去杀,等于借敌刀杀人;占据敌人财物,等于借用了敌人的金钱;夺取敌人的储备,等于借用敌人的物资;设法拿敌内拼斗,就等于借了敌人的兵将;把敌人的措施反过来变成我的措施,利用敌人的计谋来达到我的计谋,等于借用了敌人的计谋。”
三国末期,司马昭专权,大将诸葛诞挺身反对,被司马昭的大军围困在寿春。当时东吴孙权对诸葛诞是同情和支持的,曾先后派兵前往救援,除文钦和全怿进入寿春城外,朱异和司马琳均被司马昭击败,这时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诸葛诞及东吴军队,运用“借敌制敌”的策略,使敌内部发生变化,然后从外部进攻,大获全胜。下面就是借敌制敌的三招:
第一招,先制造谣言,说东吴救兵快到,自己粮食缺乏,不能持久,故意抽出一部分老弱官兵到淮北一带去筹粮。这一措施使诸葛诞放宽心,放松警惕,在城内大吃大喝。过了几时,东吴救兵并未到,但城内粮食已快吃完,发生问题。接着,诸葛诞亲信蒋班和焦彝因主张速战和文钦发生争执,诸葛诞想杀他们,蒋、焦二人害怕,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第二招,利用城内东吴将官全怿的家庭问题,使用“反间计”。由于住在建业的全怿的侄儿全辉、全仪,因家庭发生纠纷,带着他母亲和一部分家兵家将跑到司马昭军中,司马昭便用钟会的计谋,秘密为全辉、全仪写信送给城内全怿家里,说东吴孙权因为没有取得寿春而大为发怒,要杀尽他们在建业的家属。全怿得到这个消息,遂率领几千人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第三招,借用城内诸葛诞和文钦因为火并而发生矛盾,文钦被杀,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此时司马昭用数百名骑兵保护着他们在城外巡视,大声告诫城内人们:“文钦儿子我们都不杀,其他人员何必害怕。”守城将士纷纷前来投降,诸葛诞遂空前孤立,成为瓮中之鳖。
在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智高一筹的谋略家,由于善于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常可收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效果。
自己难于做到的,借助敌人去做,自己不动手,就坐收渔利,甚至还可以驱使敌人对付另一方面的敌人,以达到我的意图;或借用敌人利用我的机会,反过来加以利用而达到我的目的,使敌人不知不觉为我所用,即使敌人发觉也不得不为我借用,这就是最巧妙的借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