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24835700000024

第24章 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东)人。14岁被召入宫为才人。永徽六年,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69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

聪慧貌美入庵为尼

武则天,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她的父亲靠做木材生意发家,李渊起兵时,以军需官身份效劳,成为唐朝新权贵。生母是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武则天出生在这样一个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生了她无限的权力欲。然而,初唐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促使她极力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而且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之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武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对于诗词歌赋也有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尔不群。

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因长相貌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进宫之后,唐太宗赐给她“武媚”的称号。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妃子们都不敢接嘴,14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陛下,我能!”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割断它的脖子。”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得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时日既久,太宗发现她学识尚好,便把她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武则天便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开,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当时,由于她性格倔强,不善于施展女人的温柔手段,所以不受太宗的宠爱。这使得武则天进宫12年,才人的称号一直没有改变,地位也没有提升。这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日子,而这期间,她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逐渐密切,并产生了美好的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按照唐朝的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要出家做尼姑,生育过的则要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武则天因此出家做了尼姑。这是不得已的事。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这使她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武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时值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等待入宫之日。

二次入宫谋得后位

永徽二年,28岁的武则天再次入宫,唐高宗李治册封她为昭仪。这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她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为了争得后宫的霸主地位,彻底打倒王皇后,武则天使出一记“狠招”。654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仪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会,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后,便将小公主弄死,以此嫁祸于王皇后。唐高宗相信了她的话,王皇后的地位动摇;接着她又用栽赃的办法,指责王皇后与萧淑妃勾结使用巫法诅咒他人,唐高宗终于要废掉王皇后。

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当时的重臣国舅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大臣极力反对废王皇后;而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终于在永徽六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在进宫不到一年就攫取到皇后宝座,确实是速战速决。自此,皇家内宫大权,落入武氏之手。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她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这使高宗对她宠爱有加,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到显庆四年的5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逼长孙无忌自缢;罢免朝中褚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竭力扫除她参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显庆五年,本来就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就此事跟宰相上官仪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就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这是怎么回事?”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武则天立刻下令把上官仪杀了。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自此,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由于武则天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但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座朝堂,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皇位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则天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即为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武则天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

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李氏皇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上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监牢,紧接着又派出大将带领30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再也没有人敢反对武则天了。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仅仅满足于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巾帼英雄建周称帝

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就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又过了几个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900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6万多人。至此,水到渠成。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30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的话,那么,在称帝之后的”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气魄。

武则天称帝后,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武则天还非常重视着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着述。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期间,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

武则天统治时期,边境并不安宁。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她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边关出现了“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和“军粮可支数十年”的良好局面。

武则天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也有不少消极的做法。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张柬之等人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的陵前竖有一块无字石碑,据说,这块“无字碑”是按照武则天的遗志立的,意思是她的功过是非等待后人来作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