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24835700000034

第34章 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

察必,世祖忽必烈皇后。蒙古弘吉剌部人。父按陈,官封济宁忠武王。1260年被立为皇后。谥号“昭睿顺圣皇后”。在政治上,她以敏锐的目光、灵活的手段辅佐忽必烈称帝,兴邦治国;在生活上,她克以勤俭,以身作则,成为后代皇后尊崇的楷模。

明辨局势助夫继汗

弘吉剌察必生长于蒙古族正处于东伐西讨、四处征战的时期,性格沉着镇静、外柔内刚。后来成为藩王忽必烈的妃子。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睿宗皇帝拖雷的第四个儿子,能征善战,有勇有谋,深得哥哥宪宗皇帝的信任。南宋宝元年,忽必烈奉诏在金莲川(今河北省沽源北)开设了幕府,总管漠南的军政事务。他延请各地名士,求教治国之道,逐渐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此时的忽必烈虽身为藩王,却已有一统天下、雄踞八荒的志向。

在汉族地主的影响下,忽必烈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脱离蒙古旧贵族的思想轨迹。他认识到要想在发达的中原地区扎下脚跟,只有采用汉法,才能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忽必烈不仅自己学习汉族文化知识,还用汉文化教育勋戚子弟,力图改变蒙古族落后的政治文化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作为忽必烈妃子的弘吉剌察必也逐渐对汉族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受影响。

忽必烈的一系列变革得到了中原地区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使忽必烈势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此,一些坚持遵循蒙古原有生产方式的旧贵族十分不满,向宪宗蒙哥进谗言,诬陷忽必烈有独霸中原的野心。宪宗对忽必烈产生了猜忌,派遣亲王阿兰答儿、刘大平等人前往追究查办,并在关中设钩考局,广为罗织罪名,大肆迫害忽必烈属下。在这危难之时,弘吉剌察必不顾个人安危,说服忽必烈,毅然带领女儿赴汗廷为人质,以表明忽必烈并无异志。随后忽必烈又亲自去谒见蒙哥,兄弟两个见面后皆痛哭流涕,宪宗皇帝疑忌全消。弘吉剌察必以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帮助忽烈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

南宋开庆元年,忽必烈随蒙哥南攻宋朝。这时,忽必烈与蒙古旧贵族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及时注意漠北势态的发展,忽必烈把察必和17岁的真金留在北方,以便能迅速得知时局的变化。同年七月,蒙哥在合州战死。至此,维系新旧贵族之间的纽带崩裂了;围绕汗位,新旧贵族间的争夺战拉开了帷幕。忽必烈的弟弟、旧贵族的代表阿里不哥,企图迅速继承汗位。而这时率师南征的忽必烈已包围了南宋重镇鄂州。当接到宪宗去世的消息时,幕僚们纷纷劝说忽必烈迅速班师北返,对此,忽必烈表面上平静似水,而实际上他的心中早已焦急万分,不过是在等待着察必送来的可靠情报而已。

此时,留在北方的察必也嗅出了蒙古贵族间浓烈的血腥味,她在得知阿里不哥派其心腹阿兰答儿四处扩兵后,感到战争迫在眉睫。于是,机智的察必一面以忽必烈妃子的身份派人公开指责阿兰答儿居心叵测,以乱其方寸;同时又秘密派遣心腹脱欢和爱莫尔赶往鄂州,向忽必烈报告阿里不哥的图谋,建议火速班师。

忽必烈接到了察必的确切消息后,迅速班师北返。中统元年三月,忽必烈废除了蒙古贵族选举大汗的旧制,宣布登皇帝位。一个月后,阿里不哥在和林西的安坦河召开忽里台,宣布为大汗。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决战。四年后,这场新旧贵族的斗争以阿里不哥的失败宣告结束。察必在这场夺取汗位的斗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中统初年,察必被立为皇后。

深谋远虑后世楷模

忽必烈灭宋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实现了大统一。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宋金两国的覆辙,是忽必烈和察必经常讨论的话题。

元朝建立之后,忽必烈把仿效汉法的方针施行到了全国,对典章制度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受习惯和旧势力的影响,忽必烈时常南辕北辙,反复动摇。此时,作为皇后的弘吉剌察必在匡佐君王统治中原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处理国家日常事务中,察必皇后深谋远虑,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向忽必烈进谏,并号召大臣们向皇帝直谏,以帮助治理好国家。

有一次,翰林学士王思廉给忽必烈讲读《资治通鉴》,讲到唐太宗怒魏徵直谏、长孙皇后朝服拜贺一事时,忽必烈深有感触,他命宦官领王思廉到后宫,将这个故事讲给察必皇后听。察必听后高兴地说:“这个故事对皇上有很大裨益,今后类似这样的典故,你应该多讲给皇上听。”由于察必皇后经常规劝忽必烈纳谏,使忽必烈在许多问题上避免了失误。

蒙古族进入中原地区后,首先面临的是生产方式不同的矛盾。而这一矛盾解决得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蒙古族初入中原便大肆掠夺土地,用于畜牧业,严重地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生活。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时,曾下令保护农业生产,禁止随便圈占农田,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但是,在统一全国之后,为加强对中原汉族的镇压和为其进一步扩张准备足够的马匹,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圈占了大批农田作为牧地。这一做法极大破坏了汉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人民的抗争。这引起了皇后察必的高度重视和不安。

一次,四怯薛奏请忽必烈,请求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场,忽必烈未作过多考虑就批准了。察必知道后,急忙赶到殿前,极为严肃地批评官至太保的汉人刘秉忠:“你是汉人中明达事理的人,皇帝把你当做朝廷重臣,委以重任。你的话,皇帝一向很重视。四怯薛无知,竟奏请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地,这是有损国计民生的事,你难道不明白其间的利害吗?为什么不劝谏皇帝呢?假若说我们迁都之初,在京师附近划些牧场放马还无可厚非,现在所有的土地都分完了,大家都安居乐业,如果再从他们手里将土地夺过来,不是制造混乱吗?”

察必虽然是在指责刘秉忠,实则是在变相地劝谏忽必烈。她的这一番话,对忽必烈来说如同当头棒喝,遂下令停止圈占农田,从而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和纠葛。

守业历来是封建君王所重视的大问题,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同样面临着如何长期稳定统治的问题。忽必烈灭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欢庆胜利。大臣们山呼万岁,个个喜形于色。只有察必皇后默默地坐在忽必烈身边,面露愁容。忽必烈看出她有心事,就问她:“现在宋朝已灭,以后再也不会打仗使生灵涂炭了,大家都欢天喜地,你为什么不高兴呢?”察必慌忙跪奏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朝代能维持千年以上的,我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子孙不重蹈宋朝灭亡的覆辙。现在,我们灭亡了宋朝,群臣上下便忘乎所以,这不是好的征兆。应让他们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方为可贺。”忽必烈见察必皇后想得如此深远,不禁肃然起敬。

此后不久,忽必烈让人把平灭南宋劫取的金银珠宝、字画古玩陈列殿廷之上,让群臣观赏,借以显示自己赫赫的战绩。然而,察必随便看了一眼就悄然离去。忽必烈感到奇怪,让宦官追问察必她想得到什么样的金银珠宝。察必正色回答说:“宋人想方设法收集的这些东西,是作为家业留给他们子孙的。可叹其子孙不肖而不能守,反为我蒙古所得,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可悲的事,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哪里还忍心要它们呢?”忽必烈听后不由喟然长叹,颇有感触。

忽必烈为防止赵宋戚贵聚众图谋,便把宋太后全氏劫持到了燕京。全氏生长在江南,不服北方水土,经常生病,察必请求忽必烈让全氏回江南居住。对于察必的这一建议,忽必烈未予同意,只是让察必多照顾她一下。忽必烈这样做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当时蒙古贵族为了巩固已确立的统治地位,就必须拉拢借助于汉族地主阶级,对宋太后的优礼照顾必然有助于蒙汉统治阶级的联合。因而,宋太后全氏在燕京期间一直得到了察必的精心照顾。

察必皇后在生活上也非常俭朴和善于变革。有一次,她想做件衣服却缺少布料,就从太府监领了一块绸缎。忽必烈知道后,责备她说:“这是国家的东西,军国所需,不是我们自家的私物,怎么可以随便支取呢?”察必深愧自己做错了事,从此再没有从国库里拿过任何东西。由于她以身作则,别的皇亲国戚也都循规蹈矩,不敢多占国家的便宜。为了解决衣料问题,她带领嫔妃宫女亲执女工,收集旧的和作废的弓弦,加工之后绞丝织布,做出来的衣服既好看又结实,并不亚于绫罗绸缎。宣徽院(供应皇室饮食的机构)里宰了羊,羊前腿皮闲置无用,扔在那里。察必皇后知道后,率领宫女们收集起来,缝制成图案别致的地毯,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受到忽必烈和大臣们的交口称誉。

察必皇后还对蒙古的服饰加以改革。最初蒙古人的帽子没有前檐。一次,忽必烈猎射归来后,对察必抱怨说:“今日打猎时,因阳光耀眼,竟让一只大雁从眼皮底下飞跑了。”察必听后,灵机一动,给帽子缝上了一个前檐。忽必烈戴后甚觉方便,高兴地下令所有蒙古人的帽子都按这个式样制作。其后,心灵手巧的察必又对蒙古族的骑服作了改进,制作了一种叫比甲的骑服,这种服装没有袖子和领子,前及腹部,后及膝弯,特别适用于骑马射箭,为当时人所喜爱仿效。

至元十八年,察必皇后得了重病。忽必烈延请了天下名医,也未能治好察必的病。弥留之际,忽必烈握着察必皇后的手,问她还有什么话说。察必这时奄奄一息,心中仍牵挂着儿子真金。太子真金这时已长大成人,但身体羸弱多病,是察必最为钟爱的。她希望真金能继承父业,将来治理好国家。因此她反复叮嘱忽必烈,要他照顾好太子,忽必烈含泪答应,察必皇后才放心而去。察必死后,忽必烈大恸,一夜之间老了很多,好像变了一个人。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也为失去她而伤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