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脑血管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
24844100000012

第12章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5)

输液有时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输液反应、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补液过程中出现发冷或发热的输液反应是不少见的,这是因为药液中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微粒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人体,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药液中出现微粒的原因很多,既可是药品制作工艺上的问题,也可能与药瓶清洗不净、瓶塞质量差有关。输液时的环境和操作方法不当也可造成微粒污染。

静脉输入活血化瘀药物在脑梗死刚形成时常有效。据推测,在脑血栓将要形成时应用效果可能更好。但目前医学科学尚无办法测定出脑血栓何时形成、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这时仅凭想当然的数月或半年打一次点滴,未免十分盲目,如遇输液反应,还会有不良后果,得不偿失。

中风宜及早康复训练

“中风”是脑血管意外的俗称,分为“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出血性中风”(如脑溢血)两类,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常见病,死亡率高,致残率更高,最常见的功能障碍是偏瘫。据统计,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每年有新发病例100多万,现有患者500~600万,他们中的3/4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

诚然,中风发生后脑组织受损伤是引起偏瘫的主要因素,但疾病早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训练则是致残的最大失误。

不少家属认为,中风患者只要用好药,好好护理照顾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患者的致残。应该说,对中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只能算是完成了疾病治疗的一半,更艰巨的是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功能。现代康复理论认为,对于急性期中风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应同步进行。丹麦的医学专家作过如下的试验,他们对1197名中风患者在急性期时就开始康复训练,结果95%的患者在患病6个月后,功能得以恢复;80%的患者在发病后6周内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据调查,在我国中风患者能得到早期康复训练的不足6%,从未采取任何康复措施的高达42.4%。

中风患者不能及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常有依赖心理,误以为中风后必然生活难以自理,处处希望得到家人的关照,自己不愿动手。二是家人的因素,一般家里的人对中风患者总是百般呵护,超常关心、连患者力所能及的事也代劳。就是这种超常的呵护,使患者错过了康复训练的良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足下垂内翻、心肺功能下降、骨质疏松等,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康复训练何时开始为好呢?脑中风后,功能改善主要在发病后的前三个月内,中风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神经体征不再向病症方向发展时,就可开展康复训练。前2星期主要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由他人作各关节的活动和肌肉按摩。之后,鼓励患者多翻身,从平卧改为侧卧,由侧卧到坐位,再由坐到站立,其间都要反复训练,达到平衡。另外,应尽早加强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如穿衣、吃饭、洗漱、入厕等,患者如有可能做到,家人就不要代劳,避免保护过度。条件许可时要鼓励患者及早行走,或由家人扶持,或借助手杖,每天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步行训练。言语不清者,要多说话,不要有顾虑,不要自卑。这些便属于早期康复的内容。

冰箱除霜时发生的意外

医学生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寒冷加压”实验。他们将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以上不同年龄的健康人分成五组,分别浸入冰水之中,现察血压及其他生理变化。经3分钟后测量发现,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很快收缩,血压迅速升高。其中50岁和60岁以上组的人群血压上升十分突出,平均提升值达30/20毫米汞柱(4/2.7千帕)。其他诸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及恶心、呕吐等异常现象也以中老年组为多见。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在为冰箱除霜时,可突然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寒冷促使血压骤升,而血压骤升的结果主要是产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病程中发生的一种危及生命的现象。此时脑部小动脉强烈收缩,造成脑部血液循环急剧障碍,结果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进而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惊厥、昏迷等脑部症状。分布在心肌上的小动脉强烈收缩,使得心脏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应,还会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出现心慌、气急、心前区疼痛、肺水肿甚至心力衰竭等心肺部征象。如果除霜时头部伸进冷冻室内,只需3分钟即可引起视网膜小动脉强烈收缩,导致视力模糊,时间过长可能有失明的危险。遇到剧冷后,肾脏小动脉也会强烈收缩,引致肾脏缺血,泌尿功能受影响。

中老年人对寒冷刺激的耐受性普遍较低,并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如果原来就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除霜过程中的寒冷刺激带来的危害更大,非常容易导致脑溢血等脑血管意外事件。

因此,奉劝老年人不要为冰霜除霜,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不得已而为时,应先将冰箱断电数小时,让冷冻室充分融冰化霜,然后再做清洗整理。操作时戴上皮手套,时间尽量不要太长。一旦发现有头晕、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停止,适当取暖并静卧休息,不可执意蛮干。在为冰箱除霜时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报道不少,因此凡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不宜参与冰箱除霜,以防意外。现时有一种无霜冰箱,可以不必除霜,但在整理、清洁冷冻室时,仍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同样应该坚持戴手套、短时间的操作。

膳食与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心血管病、肿瘤构成当今人类的三大“杀手”。

研究认为,不合理或不平衡的膳食营养与不良生活习性应视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不宜超重能量摄入过多,会引起体重增加,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资料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体重每相差10千克则收缩压相差约3毫米汞柱。有人对116759名女性16年的体重变化与脑血管病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在保证基本营养需要的基础上,限制能量摄入是降低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并能减少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眭。故膳食能量摄入应根据劳动强度、年龄而控制在一个适当水平,以维持理想体重。摄入能量的比例也应合理,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的热能比,一般为60%~70%、20%~25%、12%~15%。

2.蛋白质缺乏是危险因素文献报道,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国夏威夷移民人群中风发病率高3倍,两组人群的血压水平无差异,但夏威夷人群动物蛋自摄入显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发现动物蛋自与中风呈负相关,提示动物蛋白是中风发生的抑制因素。可见,低蛋白,特别是低动物蛋白摄入,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过量蛋白质摄入可导致过量盐、过量脂肪摄入,并加重肾脏负担,也不相宜。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克/千克体重为宜,其中至少有1/3为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类、豆类及豆制品。有研究表明,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可使中风发病率降低。

3.饱和脂肪、胆固醇掇入宜少世界卫生组织对17个国家提供的资料分析表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钠摄入与中风死亡率呈正相关,是人群中风死亡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脂肪摄入应适量,每日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所占比例不宜过高,少吃或不吃肥肉、黄油、奶油、冰淇淋等。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宜低子300毫克,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蛋黄、鱼子、鱿鱼、墨鱼等。

提倡食用降血脂的食物,如香菇、大蒜、姜、洋葱、木耳、海带、紫菜、胡萝卜、山楂、燕麦、魔芋、绿茶、醋等。

4.糖类与膳食纤维美国学者对30681名美国健康男性跟踪调查4年,综合所有营养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膳食纤维与高血压呈负相关,提示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预防高血压。不少文献报道,每日增加水果、蔬菜摄入可降低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建议多食用谷类食物,少吃甜食、糖果、食糖等,并注意多吃粗杂粮、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

5.矿物质摄入影响血压一项对100名55~75岁未经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发现,接受矿物质盐(低钠、高钾、高镁)膳食干预组,24星期后与对照组比,收缩压平均降低7.6毫米汞柱(1千帕),舒张压平均降低3.3毫米汞柱(0.44千帕),故在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用低钠、高钾、高镁矿物质替代普通盐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6.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维生素C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维持血管弹性、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柿子椒、苦瓜、菜花、酸枣、红果、猕猴桃、沙棘、柑橘、柠檬等有益。

7.多饮水提倡每日饮水要达2000毫升左右,特别是睡前及清晨要及时补充水分。夏日补充量还要更多一些。饮水一般以温开水、淡茶水为宜。

8.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切忌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好,晚餐宜清淡。少吃油炸、油煎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