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24845400000027

第27章 巾帼不让须眉(4)

当天夜里,平阳公主便为柴绍打点好了行装,并一再叮嘱说:“父亲那边情况很难预料,万一他们提前举事,你在路上肯定会遭官府通缉,所以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大意。”柴绍便赶在城门刚刚开启之时出城。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平阳公主只把柴绍送到府门口,她谨慎周密的个性从这一点中就能体现出来,这也是她能成大事的资本。

送走柴绍之后,平阳公主料到父亲可能马上举事,自己也得赶紧准备,她立即秘密地处理了家中的一些贵重东西,带上所有的金银细软离开了长安,回到雩县的庄园。

以平阳公主的个性,父亲起义她决不会袖手旁观的。平阳公主也深知,父亲起兵的头一个战略目标一定是关中。因为关中是富饶之地,经济比较发达,而且李渊是关陇豪族,在关中地区势力很大,所以有较大的感召力;另外地处关中的长安,是隋朝的都城所在,一旦攻下长安,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军备物资,关键是有利于扩大政治影响。为了响应父亲的起义,她便立即加紧组建武装。

当时附近的百姓因不堪隋朝的残酷统治,不少人被迫造反,有的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有的则成了打家劫舍的“绿林盗贼”。平阳公主便变卖了家产,散发给当地贫苦农民,吸引他们参加自己组织的反隋队伍,山中的一些亡命之徒也纷纷投到平阳公主帐下,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于是,平阳公主在雩县宣布起义,响应父兄反隋起义。这支军队被人们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起义之初,雩县一带已有多支反隋的义军,其中西域胡商何潘仁领导的队伍势力最大,拥有几万人。他们以司竹园为根据地,何潘仁自称总管,并把避祸在家的前尚书右丞李纲掳进营中担任长史,为其谋划,屡次击败前来镇压的隋军。平阳公主认为,若能将这支队伍拉过来,必将壮大自己的势力,在雩县一带开创一个新局面,在关中一带造成更大的声势。于是,她就派自己的心腹家僮马三宝前往司竹园,打算说服何潘仁归于自己麾下。

马三宝为人非常精明,很会见机行事,他不仅武艺精湛,而且能言善辩。他来到司竹园之后,向何潘仁陈述利害,晓以大义,劝他认清大势,与平阳公主合作。何潘仁虽说是个西域胡商,但由于在内地日久,所以对关中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也认为,将来能成大业的必是李渊父子,所以也有意投靠,加上李纲从中发挥作用,何潘仁表示愿意率部归顺平阳公主。

李神通是李渊的从弟,也就是平阳公主的族叔。他本来居住在长安,但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之后,他自然受到牵连,幸好他及时得到了消息,才逃脱了官府的缉捕,潜入雩县南山。在京师大侠史万宝及河东裴勣、柳崇礼等人的协助下,李神通在南山聚众起义。

李神通听说平阳公主派人前来联络,合力攻打县城,非常高兴,于是率部前来与平阳公主会合。平阳公主与李神通研究之后,决定分两路夹击雩县县城。很快雩县被攻克,义军声威大震。义军队伍迅速扩大,仅李神通所部就已发展到一万多人了。攻克县城之后,李神通在此建立了根据地,他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史万宝为副,裴勣为长史,柳崇礼为司马。平阳公主仍然驻扎司竹园,这样,两支义军互为犄角,并肩作战,成为关中地区一股强大的军事势力。

成事不能光靠力气,还要会用脑子。只有如此,才能逐渐获取成功。平阳公主多谋善断的秉性又显示出来了。

雩县及其附近地区此时还活跃着几支义军,分别由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领导,每支义军多至数千人,少则数百人,他们各自为战,互不隶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斗争力量。平阳公主从收编何潘仁一事中尝到了甜头,认为这是壮大反隋力量的捷径,于是,她决定继续收编其他几支队伍。

平阳公主再派马三宝周旋于各支义军当中,对他们晓以利害。告诉他们:如此分散作战,稍有不慎就会被官军吃掉,所以惟一的出路就是联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被歼灭的危险,而且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平阳公主身为唐国公之女,不仅精通兵法,而且武艺高强,又能礼贤下士。她的父亲和兄弟已在太原起兵,很快将攻下京都,将来必成帝业,诸公这样落草为寇,不如及早找个出路,投奔平阳公主麾下,将来也可挣得个好的前程。

雩县地处关中要道,距长安不足百里。平阳公主所领导的义军力量迅速地膨胀,给京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京师留守、代王杨侑惊慌不安。杨侑便召集刑部尚书兼京兆内史卫文升、左翊卫将军阴世师等人商量对策。他们一致认为,平阳公主所部活跃于京畿重地,实属肘腋之患,现在太原的李渊正在河东与屈突通激战,其意在夺长安。万一河东的屈突通有失,李渊所部与平阳公主所部即可形成对长安的夹击之势,如果这样,形势就非常危急了。所以应该首先消灭平阳公主,争取战略主动。

这样,卫文升、阴世师就多次派重兵前往雩县,企图剿灭平阳公主的武装,但每次都被平阳公主打得溃不成军,不仅没有剿灭平阳公主,自己反而损失惨重。在这几次战役中,平阳公主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她根据每次战场形势的变化,排兵布阵,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非常强调各部之间协同作战,相互策应。在用人方面,她大胆重用马三宝、何潘仁二将,委以重任。他二人也确实不负平阳公主的厚望,能够忠心地执行平阳公主的战略部署,克敌制胜。卫文升、阴世师在尝到几次苦头之后,也不敢轻易发兵前来。

平阳公主在长安以西的雩县、始平、武功一带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之后,便派密使偷渡黄河,向父亲李渊汇报了自己在京西的活动,并对下一步战略部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李渊得信后非常高兴,传令嘉奖了平阳公主。

公元618年3月,李渊登基,国号唐,平阳公主是这时才被正式册封的。

从平阳公主于司竹园起兵到攻破长安,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她成为一个拥兵数万、威震关中的女将军,可以说她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但进入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却是激流勇退,交出了军权,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唐高祖李渊一共生有19个女儿,但惟有平阳公主文武双全。特别是在李渊起兵之后,在夺取关中、攻克长安的过程中,平阳公主都立了大功,所以称帝之后,李渊对女儿们的赏赐,总是平阳公主的最为丰厚。

个性谨慎精明,在领兵打仗上无疑是一大长处,勇敢的谋略,在战争中无疑占了主动权,这些个性平阳公主都具备了,如此带兵之将焉有不胜之理!

感悟:

可以说平阳公主的成功凭借的是她谨慎果断的性格,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上官婉儿凭精明机敏保全了性命,虞姬虑事周全免去了自己日后受辱,梁红玉因精明果敢,大胆谨慎成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虽然这些都已是历史了,是历史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们谨慎周密的思考方式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今天是文明发达的社会,机会、机遇人人平等,没有必要再保守。该大胆进取时不要拘谨,但做事之前详细、周密也是必要的,何不仿效古人梁红玉、平阳公主,把自己的性格培养得果断精细、大胆谨慎,如果真是这样,成功也就不会远了。

7.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中国的宫廷本来是男人的天下,可却屡屡出现女人专权的局面,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就讲过,维持政权,要靠“法”、“术”、“势”,人一旦得“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让人畏服,这里不是要为哪个性别鸣不平,而是要通过分析女人专权的现象,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的运作方式。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真正名符其实的女皇当然要数把唐朝的国号改为周的武则天了。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元月,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端庄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并赐名曰“武媚”。召她入宫之时,武则天年仅14岁,一般说来,这种年龄的女子都不愿离开父亲,况且一入深宫,如同生离死别。而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却把这看成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并且可以摆脱兄长们的管束和压抑,因此,她很高兴进入宫廷。当时,她的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反到觉得大可不必,而是笑着劝慰母亲说:“我去见天子,怎么能知道不是福缘呢?为什么要哭哭涕涕,作儿女之悲?”

武则天为人聪慧,又爱读史书,爱考虑政事人情,遇事愿意多听多看多想,性格刚毅果断,几近残忍。据《鹤林玉露》记载:吐蕃国进贡给太宗一匹极其名贵的马,叫做“狮子骢”,十分猛烈强悍,难以驯服。太宗亲自去控驭,也无法制伏。当时,武则天侍立一边,大声说:“只有我能制它!”太宗忙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回答说:“我有三样东西可以制伏它。开始用铁鞭狠劲地抽它,如果不服,就用铁棍狠狠地打它,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刺入它的咽喉。”一个小小的宫女竟有如此的胆略和气魄,太宗不禁大为惊异。

从14岁到26岁的12年里,武则天只能在深宫空耗年华。她当时是正四品的才人身份,是最低级的内官,只能料理皇上的生活,无法取得太宗的宠幸。不久,太宗病重,武则天见太子李治经常出入宫廷探视,就灵机一动,希望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地接近太子,并取得他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没有主张,乍遇武则天这么一个美貌端庄、通达事理而又善于理事的年轻女子,不禁倾心。

不久太宗病重,他担心西汉吕雉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便决定把武则天赐死。一天,太子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对武则天说:“我自从得了痢疾以来,医药无效,反而越来越重。你多年服侍我,我不忍心把你扔下,我死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呢?”

武则天一听,即刻吓出一身冷汗,但她很快地镇静下来,对太宗说:“我蒙皇上的恩宠,本该以死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您的身体未必不能痊愈,所以我也不敢马上就去死。情愿削去头发,披上黑衣,吃斋拜佛,为圣上祈祷,聊以报答圣上的恩德。”武则天的回答非常机智,在当时看来,惟有出家才是一条自我保全之道。

太宗想了一想说:“好吧,你既有这个想法,马上就出宫去吧,也免得我替你操心!”武则天如同得了大赦令一般,急忙收拾行装,准备出家为尼。太子李治虽然不舍,但也无法挽留,后来听得太宗喃喃自语说:“我本想把她赐死,又觉得实在不忍心,她既削发为尼,也就罢了,世上总没有尼姑当权的。”

不久太宗驾崩,武则天就和一些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宫女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子李治即位后,对武则天十分思念,无由把她请回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