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24

第24章 情感的耐人寻味之处

——还有什么比母爱更无私,还有什么比情感更耐人寻味。

经典实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里,两名犯有前科的歹徒--欧陆森与欧佛森绑架了一男三女四名银行职员,并且挟持人质长达六天(约131小时)之久。当时,警方很快就到达了现场,迅速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实施了包围,并派出谈判专家与劫匪交涉。劫匪提出条件让警察先撤走,警方没有答应,事情就这么一直僵持着。第六天时,双方谈判才有了一点进展,绑匪把四个人质推出来,沿着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追过来的警察想一箭双雕,既想救出人质又想抓住逃犯。但怪事就在追捕时发生了,四个人质居然主动当起了绑匪的掩体,甚至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替绑匪挡了一颗子弹。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起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后,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两个绑匪没有被人质指证,人质甚至还替绑匪去筹措请律师的辩护资金。据说,当中一名遭挟持的女职员克丽斯汀娜,后来与绑架她的绑匪欧陆森在其服刑期间订婚。

社会科学家们对这一事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热情,他们想要弄清楚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事件并不是特殊个案,而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这就是着名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由来。

人质情结就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俗称,是指受害者对罪犯产生感情,甚至想帮助他们逃脱的一种情结。在被劫持的这段时间里,被挟持者先是受到来自劫匪的生命威胁,在潜意识里逐渐放弃对劫匪的抵抗,当劫匪对被劫持者表现出关怀的情绪和行为时,如允许被劫持者小范围内活动,吃东西等,受害者会逐渐对劫犯产生同情与认同,甚至有崇拜的心理,直至最后站在劫匪的角度看待整个事情,衍生出共同依赖的现象,认为彼此的命运是不可分的。

心理学者据此强调,依赖感较强和很感性的人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很容易在他们身上发作。这种对伤害自己的人不怨恨,反而抱有认同、崇拜甚至喜爱的正向情绪不免给人一种稍嫌扭曲的感觉,但也说明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情感,而这种必需品在危难的情形下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实验

A.宣言的奥妙

实验原理:更多的时候,人是一种感情动物。

实验主持人: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曼。

实验对象:某个城市里的居民。

实验过程及结果:

哈特曼是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他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至今仍影响深远。在一次选举之前,为了发现选举时情绪和理性对人们行为的不同影响,他把一个城市里的居民划分为三部分进行了实验。哈特曼准备了两个内文不同的宣言,其中一个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党如果在选举中失败将会产生的悲惨后果;另一宣言则用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说明该党失败后所造成的不可收拾的局面。然后,哈特曼同一时间将这两则宣言印发了出去。

结果,在散发具有感情色彩宣言的地区,选民投票赞成数远远高于理性地区,而什么宣言也没得到的地区给出的赞成票数是最少的,哈特曼据此推断,感性的宣传更容易比理性宣传打动人,大打情感牌才是王道。

实验联想:

人们常说:爱之愈切,知之愈深;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知和爱互为因果。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一个群体协调一致的行动,总是感情和理性相一致的产物。当人们的感情和理智处于矛盾状态时,他们的行动总是摇摆不定的。有些时候,理性要求人们去行动,但感情上却接受不了。事实证明:感性呼吁比理性呼吁更能打动人,更能让观众的态度发生改变。这也应了一句俗话:吃软不吃硬。

B.很多人都需要拥抱

实验原理:相比于物质,拥抱更能感动我们。

实验主持人: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心理学家哈洛。

实验对象:刚出生的小猴子。

实验过程及结果:

刚刚出生的小猴子被哈洛强行与别的猴宝宝还有猴妈妈分开。哈洛发现关在笼子里的小猴子很是喜欢笼子地板上的绒布。每当它睡觉的时候总是习惯紧紧抓着绒布,一旦有人动这块绒布,它就立马和人翻脸。

哈洛接着又用铁丝做了一个假的“猴妈妈”,并在这个假“猴妈妈”胸前装了一个奶瓶子;然后,哈洛又用绒布做了假的“猴妈妈”。哈洛在他的实验报告中这样写道:“一个母亲温暖、柔软,另一个母亲则充满了无限耐心,并且提供全天奶水服务……”哈洛观察着一群猴宝宝的一举一动。一连几天,猴宝宝始终表现出对绒布“妈妈”恋恋不舍的样子。而对于铁丝“猴妈妈”,它们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会跑到这个“妈妈”那里喝几口奶水,吃饱喝足之后,小猴子们再次回到绒布“妈妈”的怀抱。如果有人向笼子这边做打人动作的话,绒布“妈妈”则成为猴宝宝们的庇护所。

实验联想: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认为,在和宝宝接触之前,最好不要选择握手的方式,而应直接拥抱他。这个实验证明了:构成“爱”的元素之一就包括接触所带来的安全感与安慰感。同样,对于大多数母亲而言,拥抱刚出生的婴儿,将会是一份无比美妙的回忆。还有许多实验证明,降低婴儿初来这个世上的不安和恐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妈妈将他拥入怀中,婴儿因为感受到人体的温度和熟悉的味道,逐渐和妈妈建立起良好的感情。

测测你自己:你给别人的关怀够吗

动物园里的猴笼里有一只猴子。走近了看,它的表情相当烦闷、痛苦、无奈。如果你是猴子的饲养员,你会怎么做让这只猴子的心情转好呢?请选择一项做答。

1.拿香蕉给它吃。

2.把它和其他猴子放到一起。

3.拍拍它的头部,安抚它一下。

4.什么也不做。

测试结果:

选1:此举表现不出你的爱心。

选2:这是最佳方案。你能站在猴子角度上去想,它的烦恼根本就不是人能解决了的。

选3:看似和善的做法,却是治标不治本。

选4:此举只能说明你是个冷血动物。

小贴士:“饥渴的皮肤”

心理学家认为,当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天生的皮肤饥渴,只有通过充分地抚摸和拥抱才能健康成长。这种“皮肤饥渴”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日益增强,“皮肤饥渴”有什么表现呢?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对毛绒玩具异常喜爱,常常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抱在怀里不肯撒手,那是因为毛绒玩具手感顺滑,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暖、舒适的接触感,消除孩子的皮肤饥渴。

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还会有“皮肤饥渴”吗?实际上,这在成年人的身上也同样存在。由于各种压力的存在,成年人更需要为皮肤“解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有段时间在我们身边兴起的“抱抱团”活动。

美国人贾森·亨特是最早向世界推行这个活动的人,去世的母亲给了他创造这项活动的灵感。亨特抱着写有“真情拥抱”字样的纸牌穿梭在家乡的大街上。一个路过的姑娘成了他第一个“真情拥抱”的人。当时,姑娘一看到抱着纸牌的亨特就向他张开了双臂。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这个关于爱和分享的“真情拥抱”运动在全美流行。

一位名叫Juan Mann的澳洲男子于2006年在悉尼市中心手举“真情拥抱”的牌子,在全球化的网络平台上“推销”了这项运动。大家纷纷走上街头向他张开双臂,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大洋彼岸的陌生人聊天,但是我们忽略了最珍贵的。我们身边的人。你喜欢和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在网上大侃特侃,却忘记对自己的邻居打声招呼。“真情拥抱”告诉我们的是:你今天拥抱了吗?Mann说:“这是一种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运动,这有助于笑容在大家的脸上绽放。”想想每天在大街上遇见的陌生脸孔,因为冷漠,因为防备,我们始终选择保持距离。

难道你不觉得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以将彼此间的冰凌融化,可以给对方温暖,可以让自己感到幸福吗?

小结

情感是什么?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对情感的定义也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人是有主观情感的动物,我们会爱、会恨、会乐、会愁……只有在情感满足的过程中才会发展。

人本心理学的创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认为,我们的需求按生理的需要(通常所谓的衣食住行)、安全的需要(稳定、依赖、免受恐惧、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归属的需要(在团体中爱与被爱的感觉)、尊重的需要(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排成由低到高的需求梯队,是一个需要满足后再追求下一个需要,其中情感归属的需求是连接由低到高的关键层次。

如果一个人归属的感觉得到满足的话,他能更好地发展出对自我的尊重甚至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反之,如果一个人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得到的爱与被爱的感觉落空的话,他就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更不用说发展出自我的尊重甚至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情感的缺失有时更会生发出畸形的苦果。

善待每一分情感,情感才会善待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