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24867600000027

第27章 道德分岔路(1)

——在正义和强权冲突时,我想,我们心中都应该有个榜样--普罗米修斯。

经典实验:偷药的海因斯

科尔伯格是芝加哥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道德两难法”就是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的,这在儿童道德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作用。“一个儿童是怎样从无道德意识而变为有道德观的”是他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期间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个主题。他想向世人证明: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儿童时代分阶段发展起来的。换而言之,儿童智力提升到哪一阶段就发展相应阶段的道德观。

科尔伯格有个着名的实验故事:欧洲某妇女身患绝症,命不久矣,医生说她的病只有该城市中最有名的药剂师新研制的药才能医好,这种药的配制成本只有200元,但销售价格却高达2000元。

这个妇女的丈夫是海因斯,为了挽救自己妻子的生命,他到处借钱,最终只借到了1000元。海因斯向药剂师恳求道:“求求您发发慈悲,我的妻子就快不行了,您的药便宜点卖给我,我就能救我妻子的性命,求您了。”药剂师用冷冰冰的口气回拒道:“我研制这种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被逼无奈的海因斯只能铤而走险,趁药剂师熟睡之际偷偷溜进仓库,把药偷走了。

科尔伯格虚构了这样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随即他根据这个故事对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

1.海因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72个分别为10岁、13岁、16岁的男性少年儿童是科尔伯格此次的提问对象,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中,每个年龄组各有一半来个上层家庭和下层家庭的孩子。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

10岁的丹尼回答道:海因斯偷东西是不对的,他会被警察抓住。

13岁的唐回答道:药剂师那样做对海因斯的妻子不公平。为了赚钱就可以不管别人的死活。换成是别人,也会冒险去偷药救妻子的。我认为法官不会判海因斯监禁,法官也是有思想的。

13岁的安迪回答道:妻子对于海因斯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海因斯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救她,我认为海因斯的选择是正确的。

16岁的乔治回答道:如果那药剂师有定价权的话,我认为海因斯那样做是错的。我能体谅海因斯的心情,换做是别人也会那样去做。站在法律的角度上看,海因斯这么做就是错误的,虽然我很同情他,我的观点就是这些。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考尔伯格将道德观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道德水平

阶段一:根据行为产生的后果决定对错(受不受大人惩罚)。儿童在这个阶段对于其他人的利益还没有认识到,他们认为做“错”事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阶段二:是否满足本身快乐需要才能判断出对错。孩子做好事单纯为了换取同样的回报,自身需要也是一大前提。

二、道德观与传统要求一致水平

阶段三:使大人满意就是好的,这是参照“好男孩好女孩”的标准得出的结论。儿童开始认识到别人的利益需要以及自己在同别人关系中的作用。

儿童想要满足大人的期望,并将信任关系持续保持。

阶段四:参照法律等标准,完成规定内的义务就是好。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按社会的观点来判断是非对错,认为遵章守法就是好行为。

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

阶段五:开始把公众认为对错的标准作为自己对与错的标准(尊重社会价值和公民权利),社会规定被人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他们意识有时合法的并不道德,道德的但不见得合法。

阶段六:自己的世界观参照世界公认的准则、道德判断来进行发展,当一个特定的法律与适用于全人类的道德原则相左,他们会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行动。

结果证明,孩子的年龄越大,做出的回答越是接近高级阶段,尽管每个年龄中孩子有着不同的成熟程度。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为我们勾画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几乎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就是道德发展过程,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为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所兼容;反之,则不能。

相关实验

A.测试职业道德

实验原理:诚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

实验主持人:加拿大某电器零售公司。

实验对象:前来应聘的职员。

实验过程及结果:

加拿大一家电器零售公司给前来应聘的人员出了三道选择题。

第一题:你在过去的数年中,有没有偷拿公司东西回家的经历?

A.从没有B.价值不超过5元C.价值不超过20元D.价值不超过100元。

第二题:你的同事拿了公司一元钱却没向公司申报,你认为老板以下哪种做法合适:

A.批评B.阻止其提升或给予其降职C.开除D.报警,起诉该员工。

第三题:你在商店买东西,回家途中发现营业员多找了你一元钱,你会返回还钱吗(开车的费用超过一元)?

结果前来应聘的200人中,只有两个人成功地通过了这次考验。

实验联想:

答案是这样的:第一题选拿过就是错误的;第二题应选D项(在加拿大,即使是拿公司的文件回家去加班,也必须事先经过主管的同意,否则性质就很严重,属于偷窃,公司就完全应该起诉,更何况是一元钱的现金了);第三题应该是还回去。这些让我们为之捧腹的答案,也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对“信用”的看重。在西方文化圈里,个人信用是相当重要的东西。西方社会对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不守信用这一点,这是个原则性的问题,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一旦犯错绝对没有宽容的余地。在西方社会,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混不开。所以西方社会很多在信用记录方面出过问题的人,都不得不改掉自己的名字,将自己过去不光彩的一面抹去。

B.雨夜抉择

实验原理:讲道德的同时,也要讲方法。

实验主持人:读者。

实验对象:读者。

实验过程及结果:

某天晚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你开着车经过一个车站。这时,车站有三个人在等车。一个是需要马上去医院的病重老人;一个是你做梦都想报答,曾救过你性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梦寐以求想娶的女人,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可你的车只能容下一个人,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每个人都有上你车的理由:人命关天,你应先送老人去医院就医;医生对你有救命之恩,救命之恩自当相报;梦中情人一旦错过,将会抱憾终生。

有人的答案是:让医生开车带老人去医院看病,自己留下来陪心上人!

实验联想:

这是一个道德考验题,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最佳方案呢?如果没有想到,那是因为不想放弃我们手中所拥有的。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自己的固执、狭隘,甚至可以放弃一些我们的优势,可能我们将会获得更多。

测测你自己:你有怎样的道德取向

先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再做出选择。

诺丁汉郡长抓住小约翰和罗宾汉并把他们关在地牢里,深爱着罗宾汉的少女玛丽恩恳求郡长释放他们。郡长提出要求,释放罗宾汉可以,但前提条件是玛丽恩嫁给自己,玛丽恩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