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城失落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4867900000045

第45章 佩特拉:中东玫瑰红(4)

国家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进。克里特的文字由最初的图画式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又由象形文字演进为线形文字。约在公元前1700年和前1600年,岛内务城的宫殿曾由于大地震等原因两度被毁,但很快就被重建。重建的宫殿在设计上比以前更大。其建筑风格受埃及影响,结构严谨,充满朝气。在第二次重建的宫殿中仍以克诺塞斯王宫为最大,占地面积为3英亩,如果把周围的建筑物计算在内,达5英亩。公元前1650~前1450年,是克里特文明繁荣的鼎盛时期。

这时手工业更加发达,各种的陶器制作更加精美,有的陶器壁薄如蛋壳,其典型式是卡玛瑞斯式陶器(因其发现地而得名)。克诺塞斯王宫的壁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堪称古代艺术的杰作。它们多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为题材,而很少描写战争。

米诺斯人在其强大时,不仅统一了克里特岛,而且还统治过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及大陆希腊的一些地方。关于雅典向克里特敬献童男女以及忒修斯杀死米诺牛的传说可能反映了这一事实。另外,据说克诺塞斯国王还曾经远征过西西里,但被西西里人烫死,也反映了它在海外的扩张。

据考证,这个时期克里特文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羊毛和油,音盼原因是其对外贸易活跃:由于克里特岛人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性,他们掌握了制海权,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文明是海上文明。米诺斯的经济主要依靠贸易。米诺斯人擅长航海,且拥有高效率的船队。“新殿时期”的船只长达100英尺,有船员50人,横渡地中海是轻而易举的事,米诺斯人在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建立起殖民地和贸易港。米诺斯工艺晶,如印石,在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都有所发现。在米诺斯遗址上已经发现来自希腊、土耳其。爱琴海诸岛、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酌金属制品。在克里特岛工作的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型坛罐;这些坛罐曾经用来盛装橄榄油和葡萄酒,这两种东西是米诺斯人的出口产品。此外,他们还出口木材、羊毛绒、陶器、珠宝、刀具、香水,以及药品。

克里特村社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经济上,似乎都比大陆上的村社更奉行平等主义。

除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外,米诺斯还进行过许多殖民活动。米诺斯影响远远超出了克里特岛。

米诺斯人的宗教生活在公元前1500年前就已经相当活跃。伊文思和后来的考古学家发现克诺塞斯遗址上的许多塑像和壁画表现的是女神或女祭司,这些女祭司或女神,常常手握毒蛇或双叶斧,这种场景可能与动物祭祀有关。米诺斯人心中的上帝就是女神;女人在米诺斯的宗教礼仪上应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伊文思认为在王室正殿的厅室,崇拜女神的地方,都被看成是圣堂。

米诺斯人的最令人着迷的是他们的艺术品,这些充满生气的大自然中精灵的形象,看上去更加人性化;至少比其他古文化,比如亚述和巴比伦文化中那些僵硬、呆板、描绘着狰狞面孔的作品,更具现代情趣。

米诺斯人的绘画题材首选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克诺塞斯宫王后寝宫内发现的“海豚”壁画中,众多的小鱼簇拥着几条恬静、优美的海豚,在珊瑚和海绵间静静地游荡,喷射着水花,表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格调。人物题材的壁画中,最完整的是一件高2.22米名为“国王-祭司”的着色浅浮雕。画中年轻的国王正在百合花丛中主持祭祖活动。他头戴用羽毛装饰的百合花冠,胸前挂着百合花项饰,左手握着麾标、右手上摆至胸前、人物形象富有古典美,肩膀宽阔,腰部纤细,四肢肌肉发达且富有弹性。百合花和蝴蝶也是用极富特色的手法,表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背景则使用大面积的红色,烘托出祭祖活动豪华与神秘的气氛。

克诺塞斯宫中有很多关于牛的题材,最有名的是壁画“调牛图”。画面表现的是3个紧张而又沉着的人物和一头奋蹄摆尾、狂奔不止的牡牛。牡牛前后似乎为两个身材修长的少女,她们的手腕和臂膀上戴有环状饰物;牛背上倒立着一个深棕色的人,长发飘逸,动作娴熟。这幅壁画的确切含义,目前尚无从考证,似乎是表现一个宗教活动的场面。但学者们更关心的是画面中间的人是如何跃上牛背的。此外、宫殿中还有带牡牛形象的雕塑,甚至连高墙上的城堞都制成牛角的形状,或许这些与米诺陶及迷宫的传说有关。

米诺斯文明似乎与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克诺塞斯富是根据诺牛的传说而设计的,还是米诺牛的传说由亮诺塞斯富的设计而来,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由于谢里曼在特洛伊城址,伊文思在克诺索斯城的发掘,把欧洲历史从希腊的古典时代上推到传说中的“荷马时代”,又进而追溯到史前时代。

悲剧的诞生

米诺斯人把他们自己描绘哎一个友善、文雅的民族,酷爱大自然,喜欢运动,他们看上去还有点时髦,无论男女都把长长的黑发卷盘在脑后,男人佩带缠腰布;女人口唇着红,身穿荷叶边长裙,紧身衣,袒胸露怀。一句话,米诺斯人似乎是一个精神饱满,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后来的发现表明米诺斯宗教呈现了它阴暗的一面。1979年,希腊考古学家埃菲和简利斯在克里特岛北部埃勒摩斯皮利亚发掘出米诺斯遗迹,当地克里特岛人称它为“风洞”。在这里,简利斯发现了一个小小建筑物,据考可能是当时的神坛,但大约在公元前1550年的地震中遭到破坏。走进这神坛,他们发现了真人大小的塑像遗迹,遗迹旁边是祭祀用的花瓶。这间神坛还存在着早期米诺斯人的遗骸,一共有四具骷髅,有三具只留下不完整的骨头,另一具基本完好,后来断定是一个18岁的男子,像是被捆绑着做献祭仪式,礼仪刀具横放在他的身上。

简利斯暗示,用这个年轻男子作祭祀,是为了清除地震灾难。人们或许没想到,一贯热爱和平、举止文雅,超越许多其他古国文明的米诺斯人,当时竟用活人作祭吧!这一发现顿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许多希腊和克里特岛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祖先拘一种侮辱,他们深感震惊!

1980年在雅典的一次公开大会上,考古学家们对简利斯的发现和解释发起攻讦,人为他做出了错误的解释。然而4年后,英国考古学家彼得·华伦,在对克诺富斯西北一栋米诺斯建筑物的地窖进行发掘时,好现了两具儿童髓髅,一个8岁,另一个11岁,骨上的刀具印迹与祭祀动物骨上的刀具印迹一致。这两具骸骨和其他证据,使彼得导联想到,这两个儿童是在祭祀礼仪上被杀。而且肉还被用刀子从骨上剔下。彼得认为,祭神者很可能吃了这两个孩子的肉。彼得的发现证明了简利斯的考古解释是正确的!

公元前1470年,米诺斯文明陷入危机。当时,除克诺塞斯外的所有宫殿,连同听有的边远定居建筑物和乡间别墅,都被大火烧掉了。伊文思认为,是大地震才导致了克诺塞斯的毁灭。他认为用地震灾难来解释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克里特岛和其他爱琴海岛屿经常有地震发生。他坚信地震使米诺斯文明走到了尽头。

20世纪中期,更多自然灾害的证据被发现。那时,考古学家们开始挖掘爱琴海的色诺岛废墟,该岛从前曾叫山托锐里岛。在它南边海岸一个叫阿克诺堤锐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座被湮埋的城市,里面堆满了工艺品和壁画,与米诺斯遗迹非常类似。这城市似乎是米诺斯的前哨,或是与米诺斯人有密切贸易和文化联系的居住区。地质学的证据显示,该城市与其他居住区可能在公元前1600年的一次巨大的火山喷发中被。此地的火山爆发可能为亚特兰蒂斯岛的古希腊传奇提供了素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怎样被一次自然灾害彻底摧毁,一些专家还认为,这也可以解释米诺斯人的瓦解崩溃。他们推测,这次大地震的火山灰可能湮没了克里特岛,或以它巨大的气浪吞没了海岸的居住区。

现代学者拒绝接受这样的解释,认为米诺斯文明不是由一场自然灾害所毁灭。他们认为,公元前1470~前1380年米诺斯人卷入了与刚刚兴起的希腊内地迈锡尼文明的一场强力争斗;迈锡尼人占领了克里特,破坏了几乎所有的米诺斯住宅区,并统治了克诺塞斯。在此期间,迈锡尼占领者用“直线B”取代了当地米诺斯文字,即“直线A”。

有的学者认为希腊大陆上的迈锡尼人通过联姻入主了克里特,形成文明演变的一种和平过渡。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地震或迈锡尼人的入侵结束了这段辉煌的历史。总之,落后的迈锡尼人未能再现米诺斯文明的辉煌,只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迈锡尼文明。

虽然克诺塞斯古城已经消失了5个世纪,但伊文思在对米诺斯文明的遗迹开掘和研究中,还想恢复它原来的模样。他雇用了能工巧匠用鲜艳的色彩在褪色破旧的壁画亡重新描绘:他用铁梁和混凝土把摇摇欲坠的楼梯间支撑起来他重修一些房间,根据他自己的设想,尽可能让它们显得堂皇,一些评论家称之为“混凝土克里特岛”。今天考古学家认识到,他的复原工程简直是错误的,因为它除了能吸引了当今的旅游者驻足,对克里特历史真实的再现几乎是无能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