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潘朵拉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4868100000037

第37章 阿提拉的传奇——匈奴人人侵欧洲横扫欧洲(5)

一场血战开始了。众所周知,吉匹特人是阿提拉忠实的盟友,他们被法兰克人大规模地屠杀,大约有1.6万人死去。这是一个不祥的开端。在血腥的屠杀后阿提拉把部队召集起来,匈奴人和东哥特人在东边,其他的盟友包括幸存的吉匹特人在西边,阿契斯守在侧翼。与匈奴人不共戴天的勃艮第人,在西哥特骑兵的帮助下步步紧逼阿提拉。但双方的运气都不好。

对载入史册的“卡太隆尼之野战役”,约丹内斯是这样描写交战双方的:“那一定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场面。用矛作战的哥特人、驾驶笨重战车的萨尔马西安人、盛怒地使剑的吉匹特人,速度奇快的斯维登人、卖弄自己弓箭的匈奴人、穿着笨重铠甲的阿兰人、带着轻武器装备打仗的赫鲁勒人。”但史学家们发现,这场大屠杀并不像讹传的那样发生在马恩河畔沙隆的卡太隆尼平原,而是在特鲁瓦市附近的一个叫莫里亚科姆的小村庄。

据说,在战役的第一天晚上,奥布河就被受伤者的鲜血染红了。香槟地区成了欧洲的屠宰场,地被鲜血浸湿,浓烟弥漫,就像一座火葬场。四处都是尸体,显得格外的寂静。15万人阵亡,甚至有人说阵亡人数达到了50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写道:“lci la Champagne dévora les Huns”,意思是“匈奴人在这里被香槟(地区)吞噬”。传说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能听见战场上的厮杀声和伤者的呻吟声。

直到夜间,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吉匹特人和匈奴人还在掩埋他们死去的战友。双方的军队都精疲力尽了。天快亮的时候,匈奴人用剑挖了一个巨大的坑,他们用双手将泥土刨出来,然后用他们裹着皮革的木马鞍堆了一个火堆。阿提拉在土兵面前发表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演讲,他发誓宁愿自己被活活烧死也不愿向敌人投降。但事情并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世界上当时最大的战役以没有任何一方胜利而宣告结束。

罗马人的盟友,西哥特国王特奥德里希在战役中阵亡了。西哥特人带着他们国王的尸体从战场上撤走。据说,特奥德里希被埋葬在卡太隆尼之野附近的一个小树林中。当地的居民把这个浓密的小树林称为“特奥德里希之墓”。在距此不远的布斯堡村里,平地上矗立着5座小山丘。按照当地的传说,这些小山丘是由在这场战役中阵亡将士的遗骨堆成的。

阿提拉在这场战役之后不知所措,于是遵循了萨满的预言。他甚至没有重新整理一下他的部队就渡过了莱茵河,下令向班诺尼亚撤退。罗马人眼瞧着他们的敌人撤退了,在战争还未决定停止时就开始了庆祝。

促使阿提拉撤退的仅仅是那个预言吗?从军事的角度看,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用尽所有的力量进行了最后一击,要么是为了让掠夺来的物品不至遭受危险而进行的战略撤退。阿提拉选择了第二个可能。连阿契斯也对阿提拉的撤退感到震惊。尽管再给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一次重创,也许就能将匈奴人很轻易地从欧洲的历史舞台上永远地赶出去,但阿契斯并没有这样做。他考虑的可能是这个草原上的民族,也许会牵制住对罗马人很具威胁的日耳曼人,无论他们作为匈奴的附庸还是敌人。

走向覆灭

如果说阿提拉在掠夺了高卢之后,用撤退来承认了他的失败,那么为了洗去这段耻辱,第二年他就再次发兵罗马。这时,上次所遭受的损失俱已忘却。令人吃惊的是,阿提拉能在冬天很短的时间里再一次集合起他的部队。看起来他想孤注一掷。阿契斯再一次感到了这支重新组建起来的匈奴人的强大力量。就像一年前进攻高卢一样,这场来自东方的风暴现在掠过了意大利北部。

阿奎莱亚是一座距今天的威尼斯不远的安宁而又美丽的城市,有居民20万,在当时被誉为“北方的罗马”。匈奴人先围困这座城市,迫使它因断粮而投降,然后对这座城市进行大肆破坏,甚至连墙基都被损坏了。直到今天,当人们看到古老的港口设备,古罗马广场的遗迹以及一些建筑重修的墙基时都能感到征服者的那种破坏欲。

阿奎莱亚——些幸存的居民逃到了匈奴骑兵不敢进入的海边沼泽地带和环礁湖中,在威尼斯的建城史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当那些幸存者从阿奎莱亚幸运地出逃后叫喊到:“Venietiam”(我也到了)。后来,从“Venietiam”中派生出的Venezia这个词就是威尼斯。

帕维亚被占领,维琴察被破坏,维罗纳、曼图亚和米兰被洗劫一空。匈奴人无情地进行肆虐。居民们逃走了,田地荒芜了,接下来的是饥荒。匈奴人进攻的下一个目标是圣城罗马,也就是他们原定的目标。阿提拉的对手阿契斯这时再一次遇到了不幸中的大幸:正当阿契斯等待以久的东罗马援军终于赶到的时候,敌营中爆发了疟疾。尽管兵力受到了削弱,但阿提拉孤注一掷。他像以前一样试图以兵力取胜,但最后仍参加了谈判。

452年,两个世界的代表相见了。莱奥教皇一世是罗马和基督教界的代表,阿提拉则是野蛮部落与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的领袖。这是一次在以后的历史中被神化了的会晤。在离加达尔湖不远的明乔河边,阿提拉接见了皇帝的使者。由于莱奥教皇高超的谈判技巧,成功的劝阻了阿提拉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他后来被人们尊称为“伟人”,在保证罗马城不遭受浩劫的条件下,他们把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寺庙、教堂和修道院中的巨大财富都给了阿提拉。双方约定交换俘虏,但是罗马方面只能换回军官和士兵,那些被匈奴人俘虏的妇女、儿童和无人身自由的人将成为匈奴人的奴隶。

阿提拉表现得十分装腔作势。在谈判中他一直骑在马背上,而且强迫教皇也像他一样骑在马背上。在后来的传说中,阿提拉被莱奥所散发出来的基督教的光芒以及当时出现在天空中耶稣的两位使徒——彼得勒斯和保罗所征服,他后悔之极,于是皈依基督并接受了洗礼。

死亡和神化

带着大批掠夺物及教皇赠与的丰厚礼物,阿提拉回到了班诺尼亚。这时他以前声称的对霍诺里娅强烈的爱已不复存在,他的爱情转移到了另一个日耳曼诸侯的女儿身上,她叫依尔迪柯或西尔迪柯,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作克琳希德。

阿提拉生命中最后一个具有戏剧性的篇章开始了,这也是诗歌、小说、戏剧及电影中常用的素材。哥特主教约尔达内斯叙述道:“婚礼结束后,当阿提拉酒酣后躺在床上熟睡时,他的鼻子里突然涌出一股鲜血,血没有向外流,而是流回咽喉,将他窒息而死。第二天早上,当卫兵们发现寝宫里没有动静时,很不安,于是闯了进去。他们看见阿提拉死了,躺在自己的血泊中,却找不到一处外伤。新娘还戴着披纱,垂着头泪流满面。”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能够搞清楚。有关阿提拉的一生有很多传说,而453年他在新婚之夜神秘地死在他新婚妻子的臂弯里,在当时则引发了人们无限的猜测。有人说他们交欢之后这位日耳曼女子用匕首将阿提拉刺死。东罗马六世纪的编年史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但当民族大迁移时代的报道就已经与事实相悖时,那么从这个传说中又能够得到什么?好几个世纪后才出现的被誉为德国国家史诗的《尼伯龙根之歌》是真实可靠的吗?

在这个传说中,勃艮弟人于435~436年在莱茵河畔被消灭与卡太隆尼之野战役以及阿提拉的突然死亡之间是有联系的。勃艮第人克琳希德对在莱茵河畔战役中消灭了本民族的艾策尔实行了报复。

研究试图解释5世纪的一些民族,由于经历不同的事件和而受不同的利益驱使,因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阿提拉的典型形象:残暴的强盗和上帝赋予人类的灾星;天才的政治家和领导多民族的国王;善良的统治者。当历史事实逐渐被淡忘后,民间传说便显示了自身的力量。它们反映了历史事件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后果和作用。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在有关迪特里希·冯·贝恩的传说中以及有关“Edda”在北方流传的版本中,阿提拉的形象与历史上已确定的形象相去甚远。

匈牙利人伊什特万·博瑙在他不久前发表的一篇关于匈奴人的文章中写道:“那个有些迟钝,却又慷慨大方的艾策尔(也就是阿提拉)成为德国英雄传说中的主人翁,成为许多日耳曼国王和诸侯的朋友,并不是偶然的。传说中的阿提拉是一个中心人物,他很残忍并对黄金有强烈的欲望。从他的‘大’盟友和‘小’盟友对阿提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真实的阿提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