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潘朵拉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4868100000052

第52章 世界文明奇迹(4)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从大英博物馆获得了从13具木乃伊上取下的切片样本,这些样本的历史跨度约在2300年左右。科学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气体色层分析和光谱测定,以确定样本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古埃及人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时,使用材质的种类超个人们的想像。目前所知道的古埃及人用于防腐处理的处方中,除包括上文提到的泡碱外,英国化学家的研究又使这张菜单上多了几种成员——阿月浑子树油、动物油脂和柏树油、樟脑油、棕榈油以及没药、松脂、树胶、蜂蜡混和而成的香液。研究人员称,对于劝植物油脂的大量使用表明,古埃及人已经认识到,动植物油脂中所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延长尸体腐化的时间,就如同西方画家认识到油画可以保存数千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埃及人渐渐地认识到蜂蜡和松脂在密封和防止微生物侵袭上有较好的功效,于是蜂蜡和松脂便开始在防腐工艺中得到普遍采用。有关科学家解释说,涂在尸体上的蜂蜡和松脂很快就会干化,而它们的分子会互相聚合,渐渐形成一张紧密的防护网,可以将尸体和尸体外裹缚的衣服同空气彻底隔离开,从而避免细菌的侵袭和空气的氧化,起到良好的防腐作用。

阿布辛拜勒神庙

漫话神庙

埃及最精美、最著名的文物古迹,首推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拜勒建筑的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坐落干埃及和苏丹交界处的努比亚地区。周围还有许多小神庙。除了外面的院墙及一个小的太阳神神龛外,整座神庙都是在一块巨石上雕刻而成。幸亏它位于一个偏僻荒芜的地方,才得以保存完好。神庙的正面是四座巨大的国王坐姿雕像,约22米高。雕像之间的大门入口,一直通向山崖深处的一系列内室。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帝国的著名法老,这位十九王朝的法老,即位时刚刚25岁。他活了99岁,在位67年。

他数以百计的妻子,为他生下111个儿子和57个女儿,因此,他创造了一个长达400年之久的家族血缘帝国。阿布辛拜勒神庙就是他为自己修建的一处巨大的岩窟神庙。这座神庙开创性地把庙体全部凿入山崖岩窟内。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对于其后的古代埃及建筑酌构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13年,瑞士探险家布尔卡德在当地阿拉伯人的带领下,于3月22日来到了阿布辛拜勒,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不经意地稍微绕向南面,突然看见四座尚能看出轮廓的巨大雕像……它们几乎全部陷进沙里。其中一座有完整的头,一部分胸部和手臂还露在外面。旁边一座几乎看不出来了,它的头部已经断裂,沙子堆到肩膀处。另两座看得见头饰。很难判断这些雕像是站着还是坐着。“布尔卡德的发现引起轰动,此后,到这里掘宝的人纷至沓来。

他们挖开了沙子,寻找古埃及的雕像,器物。不过,追逐利益的人们在这里并没有得到他们想像中的金银财宝。后来,砂石又掩盖了神庙的入口。直到1909年,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才把神庙从沙堆里清理出来。

神庙的建造原因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颇长,修建神庙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初期就开始进行,直至公元前1265年左右才完工,这是他当权的第二十四个年头。这座神庙是为了供奉埃及的三大国神阿蒙、卜塔和瑞哈拉提而修建的,同时也是为了让全体国民尊奉已经神化的拉美西斯自己。神庙刻的浮雕中有许多表现的是历史大事,如拉美西斯在叙利亚、利比亚和努比亚浴血奋战的场面,还有一些表现了他对天神的虔诚。

神庙的雕像

阿布辛拜勒神庙正门前的四尊巨像是这座神庙的象征。这些雕像中,戴着古埃及双重王冠的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王冠上有鹰首神像。

其他三尊较小的雕像分别代表法老的妻子、儿子和众神。这些雕像具有强烈的埃及方柱体类型雕像的庄严风格,体现出一种纯粹的埃及造型观念。方柱体因素是埃及雕像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这种方形避免了雕像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立体特性对观赏者目光的搅扰,使其投向远方的凝视目光更为引人注意。雕刻家们尽一切可能,通过造型的平面处理来消解雕像的立体深度感。当人们仔细观察神庙的雕像时,便会发现,人物的正面造型经常是被削平的,尤其在坐像中,人物的双腿尽可能保持与整个身体构成一个立方体的框架。同时,雕刻者对首饰、皇冠、围腰、长袍等服饰进行了无机风格化的处理,更加强了雕像的平面感。

小阿布辛拜勒庙

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妻子尼菲泰丽修建的神庙。它同样是在悬崖上雕刻而成,规模略小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故被人们称之为“小阿布辛拜勒庙”。小阿布辛拜勒庙内塑有多尊尼菲泰丽的雕像和太阳神雕像。与大多数古埃及艺术作品追求庄重、稳定而给人以僵硬的感觉不同,这里的尼菲泰丽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早晨,太阳光线能够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照在太阳神雕像上。

神庙的保护

阿布辛拜勒神庙遭受的毁损,大多数发生在它刚刚建好不久。竣工10年后,一尊巨像的上部在一次地震中塌了下来,而且从未修复过。那次地震造成的一些小毁损由国王的官员们修复。从其中一尊巨像的胳膊上以及庙里,都可以看出修复的痕迹。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庙来宣传保护文物,发起了挽救受到阿斯旺大坝工程威胁的神庙建筑的运动。1964~1968年间,阿布辛拜勒神庙和小阿布辛拜勒庙都被拆分,在它们的原址上方65米处分别重新拼装起来。由于神庙是用硬石刻成,所以它们必须被切割成可以搬运的尺寸。神庙被大卸成807块,平均每块巨石重达20吨。这些石块重新拼装在一个加固的钢筋水泥框架上,框架外是一座人造山,花去大约4000万美元。

法罗斯灯塔

漫话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海港、历史名城、地中海沿岸的避暑胜地,素有“地中海明珠”之称,位于尼罗河口以西,距首都开罗约200千米。城市东西长约30千米,南北最窄处不足2000米。

整座城市面对浩瀚的大海,背倚波光潋滟的迈尔尤特湖,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建立了这座城市,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定为首都。城中有壮丽的公共庙坛和王宫,宫殿占全城面积四分之一以上。其中一部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它包括藏书70万卷的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几部分。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率兵占领亚历山大,烧毁了图书馆,珍藏的典籍付之一炬,罹致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亚历山大港口建有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法罗斯灯塔。1477年,在倒塌的灯塔的原址上修建了城堡,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从馆内展出的古代船只和现代船只的模型以及海战历史等,可以了解埃及几千年来的造船史。航海史。亚历山大现在是埃及的交通和工业中心,被称为埃及第二首都。港口有两道防波堤和狭长的法罗斯岛屏障,分东西二港,东港主要是渔港;西港是商港和军港。城东和城南为居住区。

法罗斯灯塔史话

亚历山大的法罗斯灯塔一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屹立于亚历山大港口的法罗斯岛上。当年该灯塔用来引导船舶安全进入亚历山大港。据说修建它共用了15年的时间,耗资巨大。灯塔始建于托勒密一世时期,于托勒密二世时期的公元前283年左右竣工。除了吉萨金字塔以外,该灯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现在法罗斯灯塔遗址上矗立着中世纪建造的阿拉伯卡特贝古堡。古堡的中心塔可能就建于法罗斯灯塔的基座上,也可能就是依据法罗斯灯塔原来的平面形状及大小尺寸重建的。用于修建古堡的材料大部取自于法罗斯灯塔。在19世纪时,古堡中心塔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破坏,以后几经修复,现在,在东港湾仅存一座黄灰色的石头堡垒,为中心塔遗址所在。另外,在离亚历山大城48千米处,有一个缩小的法罗斯灯塔复制品,供游人观赏凭吊。尽管在古钱币,砖石和古典阿拉伯作家的文字记录中,都可以找到有关法罗斯灯塔形状的图示和描述,然而要精确重塑灯塔的外形是十分困难的。在埃及阿布西尔有一座荒废的塔,被认为也是仿照法罗斯灯塔修建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埃及潜水员在卡特贝堡附近的海底发现了大块的石材和雕像。这些被认为是古灯塔的残块,目前由法国潜水员和考古学家组成的一个小组正在对其进行研究。

灯塔原貌

据文献描述,法罗斯灯塔由四层构成,并均略向里倾斜。灯塔底层为正方形,高60米,有500个房间和洞孔,供人员住宿、存放器物。第二层为八面体,高30米。第三层为圆形,由8根圆柱撑着一个圆顶,并有螺旋通道通向顶部,这一层即灯体所在。关于塔灯,有人说是一个大型的金属镜,可在白昼反射日光,夜里反射月光。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在塔中放置有巨大的长明火盆,另有磨光的花岗石所制的反光镜用以反射火光。这样,远处海船都能遥见塔上灯光,晦明不息,据以导航。第四层为海神波塞冬的巨大塑像,高7米。整个灯塔面积约930平方米,高达180米,全为石灰石、花岗石、白大理石和青铜筑成,气象巍峨。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中,原有巴比伦城城墙,约从公元6世纪起,法罗斯灯塔乃取代巴比伦城墙而被列为七大奇观之一。

公元1435年,灯塔全部为大地震所毁。

灯塔的建造与损毁

对法罗斯灯塔的修建有一些推测。

学术界普遍认为修建灯塔的白色石头是当地产的石灰石而不是大理石。另外,因为花岗岩负重力比石灰石强,所以在灯塔的底部和门口的上部采用了花岗岩。在海底新发现的许多石块都是花岗岩,其中有的重达75吨。亚历山大曾是古希腊的一部分,法国潜水小组曾考察过邻近许多埃及雕塑,但是认为法罗斯灯塔的建筑特色比其他任何埃及建筑都更具希腊风格。灯塔遗址附近海底发现的托勒密及其王后的巨大雕像很可能就耸立在灯塔的外面。在如此高大的建筑上抬运及安装石块,必须经过深刻缜密的思考和独具匠心的设计。建筑者们运用希腊式建筑的技巧,包括运用改进过的起重机和上升装置,大大方便了工程的进展。修建灯塔上层的大量石块当然也有可能是通过塔内螺旋坡道拖运上去的。塔灯燃料可能是由牲畜驮运,经螺旋坡道输送,并由上升装置拖运到顶部,当时有可能运用了一种能放大灯光的反光镜,但是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法罗斯灯塔历经过多次损毁及修复,但是到公元11世纪为止,灯塔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公元7世纪,灯体部分被埃及国王拆毁,公元880年曾修复。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八面体部分被地震毁坏,仅留底层。后来,人们利用法罗斯灯塔底层正方形基座的支撑,在它的上面修建了一座清真寺。

但是所有的建筑都毁于1305年的另一场大地震之中。1479年,最终是卡特贝堡屹立于其遗址之上。

******城市开罗

漫话开罗

开罗是埃及首都,非洲第一大城,中东政治活动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坐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14千米处,人口872.4万。公元969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征服埃及,在一个小镇北面建城定都,命名开罗(阿拉伯文“胜利”之意)。

1801年,入侵埃及的拿破仑军队被打败后,开罗逐渐发展为现代化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尼罗河正好穿过开罗市区,两岸和河中岛屿与多座桥梁相通。开罗是一座文明古都,也是一座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城中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并存:西部以现代化建筑为主,大多建于20世纪初,具有当代欧美建筑风格;东部则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筑为主,有250座高耸尖塔,随处可见,故开罗又称为“千塔之城”。拉美西斯广场中心有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全身雕像,它是1955年从古城孟菲斯移置于此的。市内还有1869年为庆祝苏伊士运河通航而建的歌剧院所在地——剧院广场和苏莱曼帕夏广场。苏莱曼帕夏广场和尼罗河之间是解放广场,广场内花坛草坪清新明艳。数条街道在此汇合,附近有宏伟的埃及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现在,开罗最明显的标志是高约187米的开罗塔,从这里可以俯瞰全城。历代统治者都在开罗城内大兴土木,修建清真寺。开罗的建筑大师和艺术家设计出复杂的图案,刻在清真寺的宣礼塔、墙壁、天花板和地板上。

开罗成为******世界里举世无双的城市,赢得了“****的大门”的美誉。

******建筑

在开罗现代城区和穆卡塔姆山之间,是11~16世纪建造的古城区,这里集中了大量******建筑艺术财富,仅古迹就约有400处。其中,有建于12世纪的著名的萨拉丁城堡、建于1361年的苏丹·哈桑清真寺、建于1912年的里法伊清真寺和艾哈迈德·伊本·图隆清真寺。有1000多年历史的艾资哈尔清真寺和大学也位于此区。以艾资哈尔清真寺为起点的艾资哈尔大街的北面是独具特色的东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