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潘朵拉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24868100000054

第54章 世界文明奇迹(6)

古城的修建和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非斯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经过五年的研究之后,摩洛哥和教科文组织最终拟定了全面修复古城的计划,其中包括该城的纪念性建筑物、住宅、市政公用设施和经济场所。该工程实际起步于1989年。在进行总体可行性研究之后,摩洛哥政府组建了“埃德非斯”——负责实施和协调该项修复计划的一个实体机构。因这一计划涉及大约50处从历史或建筑角度看,最古老和最有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经评估,其重建修复费用总计约需6亿美元。

马拉喀什老城

马拉喀什老城漫话

马拉喀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始建于1071年,并于1072年成为阿里莫拉维德王朝的首都。马拉喀什曾被称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国名就是从这一称呼演变而来,马拉喀什现在还被称为摩洛哥的“南方首都”。

马拉喀什老城的城墙修筑于公元1126~1127年,长达10千米。以侵略扩张著称的穆拉比特人于公元1071到1073年建立了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区。这时,他们已经控制了撒哈拉西部的交通要道。穆拉比特人为他们新的聚居区修建了城区和堡垒,在城区周围种上了棕榈树丛。1147年,莫哈底斯人从穆拉比特人手中夺走了马拉喀什。他们是柏柏尔教派的信奉者,利用宗教势力摧毁了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把它发展成为了一个享有盛誉的都城。莫哈底斯人加长了城墙,用新种的植物重新划定了居住区的范围。

这一阶段是马拉喀什历史上的全盛时期。1269年,信奉柏柏尔教派的另一部落马里尼德人从高原下迁,先占领了非斯,把它作为自己的都城,之后又征服了马拉喀什。在马里尼德人占领的这段时间内,马拉喀什虽然又有所发展,但阿拉伯人聚居区已几近消失。

公元1510~1659年,马拉喀什处在萨阿迪工的统治下。在这一时期,马拉喀什再度成为都城,重新繁荣发展起来。

1659年,马拉喀什被另一个民族阿拉乌伊塔占领。阿拉乌伊塔王朝时期,马拉喀什城又兴建了清真寺、******高等学府、王宫及住宅。

在中世纪,马拉喀什曾两度作为王朝的都城。伊本·塔什芬建立的阿尔穆拉比特王朝以及穆明建立的穆瓦希德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两个王朝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至今犹存,最著名的是库图比亚塔。进入20世纪以来,马拉喀什有了很大发展,它实际上已成为摩洛哥的第二首都。政府各部门都派有相应的机构在这里办公。马拉喀什以其独特的建筑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很多国际知名人士,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英国的丘吉尔首相、法国的戴高乐总统,以及卓别林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光临过这里。丘吉尔曾在这里度过一个冬天。在英国丘吉尔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在马拉喀什完成的作品。

马拉喀什王宫

马拉喀什国王王宫金碧辉煌。宫内一部分古典建筑高大古朴,体现了摩洛哥传统的建筑风格。另一部分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看上去新颖别致。宾客入宫的仪式完全是传统的古典仪式,连仪仗队的装束也是传统的民族服装。仪仗队员个个都是彪形大汉,骑着高大的骏马雄赳赳地护送贵宾到入宫。

非纳广场

在马拉喀什,无论走哪条道路最后都会到达非纳广场,这是马拉喀什最热闹的地方。每当午后,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一时间,广场人声鼎沸。他们穿着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服装,有着不同特征的面容——那也许代表着不同的信仰,但精彩的表演会博得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黄昏来临,空气中渐渐弥漫起浓烈的烤羊肉和烙面饼的香味。头缠白布,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和各国游客一起挤在烤肉摊前和露天饭铺进食。这时的非纳广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民间艺人们有的讲故事,有的演杂技,有的习武练艺,有的耍猴舞蛇,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他们娴熟的技巧和优雅的舞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博得他们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广场上还有许多驯蛇师,驯蛇师吹奏蛇笛,指挥剧毒的响尾蛇翩翩起舞。驯蛇是件古老怪异的手艺,一些摩洛哥人自古以来就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古城墙和清真寺

马拉喀什保存有用黏土建造的古城墙,从前有12千米长、九米多高,其中四座最古老的城门分别是阿古恩诺城门、莱马特城门、阿伦城门和杜卡拉城门,它们始建于马拉喀什的全盛时期。在老城附近的阿特拉斯山麓,坐落着由黏土构筑的众多建筑物及城墙组成的“王城”。黏土独特的颜色,给该城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并使王城获得了“红珍珠”的美称。城内麦地邪区的主要标志是拥有高达77米******教寺院尖塔的科托比亚清真寺,它用砂岩构建,特别引人注目。在清真寺内,一条弯弯曲曲的斜坡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回廊,它能够引导祈祷时刻“报时员”骑马上塔楼。这座巨大的清真寺今天仍然举行宗教活动,并为两万名信徒提供活动场所。

阿杰尔高原壁画

漫话阿杰尔高原壁画

阿杰尔高原是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阿尔及利亚境内的一系列由砂石侵蚀而成的高地的总称,其内有数以千计的岩画,故有“白色巨神”之称。该遗址的15000多幅岩画和雕刻艺术,记录了从公元前6000年到第一世纪期间撒哈拉气候的变化、动物的迁徙以及人类生命的进化,因此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洞窑艺术群之一。岩画分布区已被划入阿尔及利亚的塔西利国家公园。

阿杰尔高原气候干燥,植物稀少,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却蕴藏着15000多幅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这些岩画向世人宣告撒哈拉地区也曾有过自己独特的文明。从撒哈拉到红海海岸,许多种文化都曾受到类似岩画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古埃及人正是对岩画的表现力着了迷,才去创作壁画的。

撒哈拉之名源于阿拉伯语“撒拉”,意思是“褐色酌不毛之地”。1956年,由考古学家亨利·洛特率领的法国探险队开始在阿尔及利亚沙漠区进行调查,并在阿杰尔高原的山冈上发现了令人瞠目的景象:在那足有30千米长的峡谷岩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古代岩画。于是他们带回不少岩画作品,展出后引起了一片议论。因为岩画是从6000年前开始不断续画的,但是壁画之中有大象、牛、马、犀牛、鳄鱼、河马等各种绝不会生存于沙漠中的动物,实在令人费解。洛特和他的探险队在“岩画是假的”非议中进行深入调查,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撒哈拉酌沙漠化估计是4000年前开始的。而在此之前,处于湿润时期的阿杰尔高原河中流水潺潺,草木繁茂,动物栖息,人类繁衍生息。那时,这里也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岩画的时期特点

岩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圆头时期”,即通过单一紫罗兰色的裸体人像来反映其艺术特色,但人像四肢全无,性别特征不明确。当发现了赭石以后,人们才开始完整详细地描绘这些,充分体现手臂和大腿肌肉的艺术效果。最突出的例子是一个呈跪姿的长发女子肖像,其颜色为白色。她似乎在舞蹈中伸展双臂,其乳房和曲线毕露的身材在这幅岩画上被逼真地反映出来。

由于她的美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洛特给她取名为“安蒂娜”。

在第二时期“偶蹄类哺乳动物时期”的绘画创作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000年,其艺术特点是放大被描绘物体的真实比例。尽管如此,作品看起来却毫不别扭,似乎应该就是这样的。这些作品不是通过其美丽,而是通过在比例上的艺术夸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大大提高了人类和动物的真实性和逼真度:猎人们在悬崖峭壁上追逐猎物,牧人们在一条河流中嬉戏漂流。

描绘马车的图像反映了高原居民们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这就是“马匹时期”。后来,骆驼成为普通的役畜,描绘马车的绘画在生活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反映骆驼活动的图像,即所谓的“骆驼时期”。此时期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忠实于大自然的描绘逐渐让位于对图解的重新思考。

岩画的潜信息

阿杰尔高原岩画隐含着许多时代的信息,这点可以从主题内容、动物种属的变化中看得出来;也可以从绘画民族的更迭看出。这里有黑人、富尔贝人、利比亚人和兹阿雷库人,有他们在狞猎、战斗、畜牧、舞蹈、性爱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岩画经历了几个时期,最早的是在中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岩画都是凿刻在岩石上的,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画面上有长颈鹿、犀牛、大象和鸵鸟等热带动物,描绘的是撤哈拉仍处于草原绿色时期的情景。

那时的撒哈拉雨量充足、溪流潺潺、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稍后时期,当地人开始畜牧,此时的岩画多是绘制的,地点往往选在洞穴里的岩石上。古人用十分强烈的自然主义手法表现了牛的神态和牧人的生活,这种风格在岩画中占很大的比重。画面上主要是平原放牧情景,牧民们赶着膘肥体壮的长角牛群,披着晚霞归来,妇女们跑出小屋迎接亲人,孩子们在牛群中嬉戏,显示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后来绘画主题发生了变化,岩画中出现的动物多为马、牛,而犀牛、长颈鹿等形象则从岩画中消失了,这隐含着撒哈拉沙漠化的开始。公元前2世纪,骆驼替代了马,这说明沙漠化进一步加剧了。

迦太基古迹

迦太基史话

驰名世界的迦太基古迹,位于******城东北17千米处,濒临地中海,扼守******海峡,据东西地中海要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从******古城,就能眺望这座昔日曾辉煌无比的城市一泰尔人的领地。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的迦太基是一个古老的史诗传说中描述过的古城。据罗马史诗《伊利亚特》描述:为躲避兄弟的仇视,腓尼基的狄多逃离了泰尔王国,来此领导了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狄多是腓尼基古都——泰尔国王的妹妹。国王为谋取钱财杀害了狄多的丈夫,狄多带着自己的追随者,扬帆出海,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王国。来到******时,这位美丽的东方公主,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狄多向部落首领马西塔尼求借一张牛皮之地栖身,得到马西塔尼的应允。公主把一张牛皮切成一根根细丝,然后把丝连在一起,在紧靠海的山丘上围起一块3.15平方千米的地皮,在北非的海岸,她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城市,狄多为城市取名“迦太基”,该词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的城市”。

这时特洛伊城的王子,罗马帝国创建者之一的埃涅阿斯为寻找一个建立罗马帝国的合适地点,率领着他的舰队也到达了那里,这为日后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变得日益强盛。它建立了自己的舰队,并建立了很多殖民地。迦太基人在靠近托斐斯的地方建造了两个人工港口。当罗马与迦太基这两个强国之间的敌意不断增长时,大约在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结果,迦太基人战败,被迫割让了西西里,并支付了巨额战争赔偿。公元前218年,迦太基的汉尼拔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横扫伊特拉斯坎,并于公元前216年在卡尼尔战役中击败了罗马军队。但在第二次迦-罗战争中,罗马人侵占迦太基,汉尼拔不得不率军返回。第二次迦-罗战争以汉尼拔在佐马战役中遭到失败而于公元前202年结束。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对迦太基举行了第三次宣战,结果迦太基城被罗马人围困、攻陷。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元老院一致同意了罗马政治家可图的坚决主张:迦太基必须被摧毁。终于,在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毁。公元前122年,罗马人重建该城。公元698年,哈桑率领的阿拉伯远征军征服了今******地区,将迦太基城夷为一片废墟。

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残存的遗迹多数是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占领时期重建的。该城曾发展为当时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

安东尼浴池和罗马剧场海边的安东尼浴池,为2世纪罗马皇帝安东尼统治迦太基时期建成,从残存的遗迹上可以看出它的规模,面积达3.5万千方米。从底层结构上可以清楚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热水游泳池、按摩室、蒸汽浴室、逐渐降温的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健身操室等。安东尼浴池用水是从60千米以外的扎古旺通过渡槽引来。长长的渡槽形成气势宏伟的人工“天河”,至今还残存数段。蓄水池可贮水3万立方米,至今仍在使用。

迦太基壮丽宏伟的罗马剧场今天矗立在一座公园的小山之上。这个露天剧场共有21级,分成三个部分,各用栅栏隔开,乐队席后都有五个大台阶,舞台前都有几个壁龛。后墙有三个门,舞台两侧的门直通剧场外面的柱廊,舞台对面是牛圆形的观众席,全部是石头制作的,一层一层上去,把整个舞台围住。

神庙和童祭之谜

迦太基神庙在迦太基城建立前就是一个神圣的地方,高大宏伟,气势庄严,富有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特色。迦太基神庙内众神中,以天神巴尔与其同伴塔尼特为最尊贵。最早时巴尔是当地极为著名的神,塔尼特却不是。塔尼特约于公元前5世纪传入迦太基,碑文中经常将塔尼特形容为“巴尔之面”,亦即女性对应神,或巴尔的“反映”。后来塔尼特便逐渐取代阿斯塔特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