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248744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这是我2008年申报获准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概念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最终成果,这一课题从申报到展开,包含着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思考:在一个术语飘舞、意义混沌的时代,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概念发展史上追问文学的种种形态?这或许是进一步返回文学现场的重要方式。

当然,真正进入概念历史的梳理,立即就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何等庞大的一个题目,其范围之广,研究对象之复杂,都非我个人之力所能够完成。所幸的是,我们的课题组集合了相当强大的力量,有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界知名学者,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新锐,也有寒窗苦读、积极进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冯宪光教授、徐行言教授、何锡章教授、宋剑华教授、陈国恩教授、马睿教授以及周维东、钱晓宇、王琳、李琴、门红丽等博士、硕士的加入都从根本上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完成。

李怡完成导论、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至第七节、第五章第一节的写作,负责全书统稿、修改;冯宪光完成第五章第二节;徐行言完成第四章第五节;何锡章等完成第五章第六节;陈国恩完成第四章第六节;张鸿声完成第四章第八节;马睿完成第一章第一节;苟强诗完成第二章第一节;丁晓妮完成第二章第二节;江小清完成第二章第三节;匡霞完成第二章第四节;门红丽完成第三章第八节;曾洁玲完成第四章第一节;钱晓宇完成第四章第二节;王琳完成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七节;胡昌平完成第四章第四节;周维东完成第四章第七节;苏雪莲完成第五章第三节;韩璇完成第五章第四节;李琴完成第五章第五节。

最初撰写的还有其他一些篇章,因为内容或体例的关系,没有尽数收入。

以上章节在结集成书之前,曾分别辑为各种专题、笔谈等在《中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贵州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刊出,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对“批评概念史”、“术语史”、“观念史”的研究,在此,谨对这些期刊表示真诚的谢意!今天,所有这些研究成果有机会出版,还得感谢巴蜀书社,多年来,一直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以及我本人的学术研究的大力支持,我的感谢非一两句致辞所能表达。

2012年4月,在张堂锜教授的协助下,我有机会访问台湾政治大学,该校郑文惠教授与金观涛教授领导开发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及文学史专业数据”系统及研究成果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概念史、术语史、观念史的考证中,应该还有大量可以展开的工作,本书涉及的各种话题还仅仅是一点开头,有待读者的批评和完善。

李怡

2012年11月于望江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