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自然图腾
24875900000019

第19章 萨满教对北方民俗的影响

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宗教形态,是东北诸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它主要潜藏于特定区域中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影响和规定着民众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指向。

神话是萨满教的宗教心理和观念的形象表达,是萨满教文化的思想核心。这些神话因素不仅沉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而且作为古老的民风民俗世代延续,表现在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揭示了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文化意蕴,也在很大程度上形象地阐释了东北地区民俗的源流。

《天宫大战》中说,恶魔耶鲁里曾一度将天母阿布卡赫赫抓获,企图实现称霸天穹的野心。在最危难的时刻,阿布卡赫赫的护眼女神者“固鲁”即刺猬神,化作一朵芳香四溢的芍丹“乌西哈”即花星,耶鲁里见此奇花情不自禁,爱不释手,众恶魔也纷纷争抢此花。就在此时,白花突然变成了千万支光箭,刺向耶鲁里的眼睛,最后天地得以拯救。

受这一神话的影响,满族妇女素有头上戴花、插花尤其是爱戴白芍药花的习俗,不但是出于爱美之心,而且还有惊退魔鬼之意。

萨满教也影响着北方民族的传统民居格局。清末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吉林纪事诗》中这样写道:

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

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

诗中所咏即当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这是满族传统民居的典型构件之一。

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树枝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形状,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

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数枝、秸秆临时捆扎制成。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的东南方向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据满族民间传说,索罗竿的来历,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年轻时上山采参时用的“梭拔棍”,而民间在竿下放三块“神石”,则是老罕王采参打猎烧饭用的“支锅石”。总之人们把“神竿”和他们的英雄努尔哈赤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立竿祭天是源于满族原始社会的古老的萨满教风俗,早在努尔哈赤诞生前就早已存在了。

索罗竿在满族家祭中还愿中使用,这种祭典多在秋季举行,也有春秋各一次的,主要用意是祈祷和酬谢天神,满语称“阿布凯恩都哩”,是祈求天神赐福和保佑。祭祀时以家族为单位,在立有神竿的院子里举行,妇女在室内照例要杀猪献牲,并由主祭的萨满在竿前念诵祭词,众人向竿磕头。

在历史上,这种索罗竿的祭天形式在蒙古族中也有体现,蒙古族“以竿悬肉祭天”的祀典,以及通古斯祭高山大树祀天,几乎与满族的索罗竿无异。这本是渔猎民族的习惯,也通过萨满教影响到游牧民族中,尤其是蒙古族的立竿祭天,往往都是在将长生天“腾格里”的使者“草原狼”杀死后,将皮剥下在塞进牧草用竿挂起,意在让其的灵魂回归天界。

萨满跳神是北方民族居民消灾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萨满教观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萨满治病也主要是通过祈神诊病跳神治病的形式来实现的。

跳神治病是萨满的重要神事活动,无论是萨满、患者及其亲人还是参祭的群众态度都极其认真,整个治病过程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

在萨满教观念中,身体污脏不洁,神不会降临,更不会相助治病。古代萨满治病多恪守族制,谨依程序而行,延至今天许多仪式已经简化。从萨满跳神的程序来看,大体可以分为“拜请萨满、布设神堂、请神、降神、送神”这5个步骤。

病家请萨满治病必先拜请萨满,以表示对萨满的尊敬和虔诚信仰,经过“鄂都干”的同意才可以治病。

布设神堂时,在室内设香案上供奉30余个青铜制作的翁兖、铜镜、念珠、神鼓、腰刀、神服、神帽等,此外还摆有汉香、蜡烛和三盅酒以取悦于神,使之能够临坛相助。

“鄂都干”身穿萨满服,身佩9块铜镜,身带6个飘带的围裙,用单面法鼓吟唱神歌,呼唤着栖居各方的神灵向他们传递着请其降临相助为人治病的信息。与此同时,“鄂都干”还在助手“二神”的协助下,以击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愿。

降神的程式一般而言,萨满在歌舞一段时间后,其声调和动作由慢而快、由缓而急,进而转入激烈的狂舞,并有诸多特异的表现,被视为已将神请下附于萨满体内。在神附体后,萨满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判断是实病还是虚病,并据此采取措施。

治病结束后,萨满要将请来的神送走。送神的仪式较为简单,萨满也通过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归位。同时萨满还要进行焚香、撒酒,并由室内击鼓跳到室外,意即拥送诸神,使之迅速各归其处。

萨满跳神治病虚实并举。就萨满跳神治病而言,以萨满教这种神秘的方法,确实能收到医疗的效果,这里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充分体现了萨满为氏族服务的精神。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艺术形式,音乐、舞蹈、神话、神歌、造型艺术,构成不同系统的艺术,对东北地区风俗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萨满教对北方民族民间曲艺的影响也很大。东北民间说唱内容主要形式是说唱民族英雄史诗和巫歌。英雄史诗一般多产生于满族和蒙古族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阶段,巫歌则是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所唱的曲调和内容。

有些萨满本人就是民间说唱艺人。说唱是曲艺的一种形式,有说有唱,大多都是在歌曲里。而满族说唱《尼山萨满》也是以萨满治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

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满族除长篇说唱如《两世罕王传》《红罗女》等外,还产生了以“靠山调”等民间小曲演唱的《老姐叹》等短篇故事。其流传形式主要是“二人转”,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二人转”在发展中,其曲调深受萨满跳神时所唱神歌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武嗨嗨”曲调平稳舒缓,节奏变化丰富,“甩腔”棱角大,其曲调和萨满跳神时几乎无异。在“二人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主调、辅调、转调、小调、杂调5种曲调模式。其中杂调运用了大量的萨满跳神的曲调,主要有“神调”、“十三嗨”、“传令调”、“老摔镜架调”、“压巴生”、“仿西河”。

此外,在萨满教不同程度的影响下,“二人转”也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分成了以辽宁黑山县讲板头为代表的“西路”、以吉林市舞彩棒为代表的“东路”、以辽宁营口市大秧歌为代表的“南路”和以黑龙江北大荒众民歌为代表的“北路”。它们风格各异,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四大派别。民间素有“北唱、南浪、中间两边晃”之说。

萨满教对民间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祭灶王唱着迎神、安神、祭奠的萨满神歌,在庄重的气氛之中,全家大人小孩还都要换新衣新鞋袜,团团圆圆吃团圆饭,热腾腾的饺子、粘豆包、白肉血肠、热热闹闹,可见萨满神已经成为北方民族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在北方乡村,流传一种盖新房隆重庆祝上大梁的古老风俗,每逢春天,此项仪式最为。新盖的房屋基本结构完工后,房主人要请萨满选一个吉日吉时上大梁。

所谓上大梁,其实只是一种仪式,在主梁上完后选一根约两米的圆木,上面贴上红纸,并由亲朋挂上铜钱和装有五谷的彩包,意是四方平安、招财进宝、五谷丰登。大梁升起的时候,萨满要说一些吉祥语言,并放鞭炮,共进喜庆之宴。

满族及其先祖点冰灯等古老民俗,也影响了东北民俗。早年住在松花江边的不少人家,在除夕之夜或元宵佳节,都有按萨满教的习惯在自家门前点冰灯的旧俗。据清代《黑龙江外记》上载:

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

可见,在清代就有大型的冰灯了。现在东北特别是哈尔滨的以弘扬冰雪文化为主旋律的冰雪节,就与满族萨满教这种古老的习俗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一直具有豪侠尚武、多情重义的古朴民风。东北自古即以渔猎经济为主,这决定了人们必须以集体协作为主要劳动方式,个体是无法承担这样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为了生存,就必须养成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

萨满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如一家,同时也极崇尚武力,倡导以武力争胜。东北渔猎文明往往比中原农业文明更充满了一种征服和好战的民族精神。与渔猎文明结合在一起的萨满教始终张扬了这种原始野性的民族个性和气质。

萨满文化对东北文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东北作家基于改造国民性的创造动机,对萨满教持有一种明显的拒斥和对抗心理,突出萨满教的负面影响,把萨满跳神和封建愚昧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

在后一阶段,东北作家深受萨满教思维方式的熏陶和感染,形成了比较敏锐的感知能力,出现了特有的“大布苏文学”现象。

“大布苏文学”是科尔沁草原上美丽的大布苏湖畔兴起的地域文学,是吉林省西部文学中地域性较强的代表。具有中原文学与蒙满草原文学相结合的特点,其独特的表现内涵及其文学的表现形式,为文学界所关注。

总之,萨满教文化是一道无形的河床,在制约和引导着整个东北民间文化长河的流向。丰富多彩的东北民间文化,正是萨满教思想和观念更实在的体现和更具体形象的表达。

[旁注]

《天宫大战》由富育光等学者挖掘出的满族神话里重要的创世神话故事,又称为“神龛上的故事”,描述了我国满族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阿布卡赫赫的诞生及天地人三界创世的过程,反映了北方诸民族在艰苦的生存竞争中产生并积蓄的开拓精神。为各族人民代代传诵,喜闻乐道。

沈阳故宫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盛京即沈阳皇宫和清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至清代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草原狼 犬科动物,灰狼的亚种之一,机警、多疑,形态与狗相似,体型比北美灰狼瘦小,其智能颇高,可以气味、叫声沟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代表一种强悍的精神,狡诈、勇敢、机智、凶残、雄心、耐性是它的代名词,虽然是贬义词,但这也是它生命力强的具体体现。

英雄史诗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是: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曲艺 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是我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他不仅为其他艺术提供了文学题材,而且深刻地影响并培育了我国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及精神气质。

民间文学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即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灶王 即灶神,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冰灯 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春节前后,北方冰天雪地、气温极低,这就为制作冰灯准备了天然条件。黑龙江的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民族,都很喜欢制作冰灯。

大布苏湖 原称大布苏泡,1988年改泡为湖。为盐碱湖,“大布苏”即蒙语“盐碱”之意。位于吉林省乾安县城西南约35千米,是嫩江和西辽河之间广大闭流区内的较大湖泡之一。总面积为56平方千米。大布苏湖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大布苏文学”就是地域性较强的代表。

[阅读链接]

古代东北的满族制作冰灯的方法很简单:将口大底小的容器盛满清水置于室外,待结为一二厘米厚冰时,将盛器搬到屋内使四周的冰融化,然后将冰中间未冻的水凿洞倒出,将冰灯也从容器中倒在室外的固定地方,这冰灯就做成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间的冰灯制作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事先做好各种形象的模具,灌上清澈的水或拌有染料的彩色水,冻出的冰灯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有龙灯、狮子灯、花灯、白菜灯、宝莲灯、塔灯、圆柱灯、方形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