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关系学
24879400000019

第19章 战友关系

第一节 战友是兄弟

最巩固的友谊是在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炼成钢一样。

——(英)查·科尔顿

有一位当过兵的复员军人对我说,他有许多朋友,但相比之下,只有部队里的战友感情最深,最亲。确实,当子弹在头顶上呼啸、弹片在身边横飞的时候,是身边的战友给了你力量和信心,使你不再感到孤独,有了依靠;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会肩并肩的和你一起战斗,消灭敌人,战胜死亡;他会在你受伤生命垂危的时候,冒着自己负伤牺牲的危险,把你从死亡线上救下来;他会和你分享最后一块干粮最后一滴水,这种生死与共的战友关系确实是使人感到最亲近的。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联系在一起……”黄昏清晨,这铿锵的歌声回荡在军营,让人听了心里总是热乎乎的。绿色营盘里有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们的家乡有北方城镇,也有江南水乡,或在东北林海,或在西南山地,语音南腔北调,习俗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像你我一样深深地热爱着部队,关爱着身边的战友。

然而,战友之间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说某某地方的兵素质不高,某某地方的兵小气吝啬,某某地方的兵稀拉等等。更为不可取的是还杜撰出了不少的“故事”,挖苦某些地域的战友。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相信每位战友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人民,并以他们为自豪。“谁不说咱家乡好”,战友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战友之间互相扶持、关怀,使部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温馨家园。亲密的战友之情不能因为偏见而产生罅隙,这类无聊的“玩笑”在平时会影响战友、官兵之间的关系,在战时则会影响整体战斗力和士气,那就不是玩笑了。

万里长城千百年来巍然屹立,构筑它的亿万块城砖就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可能是北方山麓的陶土烧制,有的会来自南面盆地的粘土矿,还有的也许来自江边的滩涂地。然而它们并非因为“出生地”的不同而有能力上的差异,每一块都坚硬如铁,牢牢地嵌在它应该守卫的位置上。军队就是绿色的长城,战士是每一块或长或方的城砖,不管他们来自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人民的子弟兵,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肩上的责任都是保家卫国,他们心中永远高唱的都是激昂嘹亮的军歌!

第二节 别忘了你的老上级

磨刀不误砍材功。

——中国谚语

升职了或转业到了地方,不要忘了你的老上级,特别是曾经对你印象很好,并热心激励、帮助过你的人。他们当中,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已经退休了。有人认为在工作岗位上的上级很重要,并想尽办法讨好,三天两头地往人家家里跑;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上级却不问不问,见面时态度也非常冷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对那些退居二线但对现任领导仍能产生影响的老前辈、老上级也要多加拜访,巧下功夫。

要设法与他们多接近并博得他们的常识。毫无疑问,退休者最难过的是,退休后那种门可罗雀的寂寥景象,他们在心理上自然很不平衡。这时若有人肯像从前那么尊敬他,拜访他,他必会为之感动不已。

正如你要烧香,应该去不大有人注意的冷庙,不要一味地往香火昌盛的热庙挤。热庙因为烧香人太多,菩萨注意力分散,你去烧香,也不过是香客之一,显不出你的诚意,引不起菩萨特别注意,也就是说菩萨对你不会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也以众人相待,不会特别帮忙。

冷庙的菩萨就不然了,平时冷庙门庭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地去烧香,菩萨对你当然特别注意,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印象之好,自不待言。你虽同样的烧一柱香,菩萨却认为是天大的人情,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自然特别帮忙,即使将来风水转变,冷庙变热庙,菩萨对你,还是会另眼看待,认为你不是势利之辈。菩萨如此,人情未尝不然。

人情投资最忌讲近利,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须在平时往冷庙烧香。一般人认为冷庙的菩萨一定不灵,就因为菩萨不灵,所以成为冷庙。殊不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他给你一点点帮助或指点,足以改变你的命运。

第三节 “番号战友”关系也亲密

把旧友换成新交,无异于卖了果实买进花。

——(德)罗高《格言诗》

当年,在作者新交“朋友”当中,区委书记、交通局长、某行行长三人是公认的“战友”,酒桌上到处都这么说,仨人相互之间也这般介绍,大家信以为真。所以,众人一直认为他们是当年在一块摸爬滚打,生死与共的战友。若干年后,一次闲聊,才知道他们原本并不相识,只不过先后不同时间在福建前线同一番号军队中服役,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这就很有趣了,服役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同,还能普遍被当作“老战友”,这就是关系学的学问了。事实上,恰恰是不成文的关系网规矩,将他们算在“战友”账上。

战友可以看作是曾经在军队里的同事。从关系学的语境说“战友”,并非现役军队里的战友,而是专业、复员以后的战友,通常称“老战友”,可以理解为不是新战友,不是现在的战友,而是过去的战友。若是现在的战友,那就没意思了,营房里没多少关系好搞,比不得转业到地方,那是长袖善舞的大舞台。战友转变为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关系,通常在复员、转业以后。在地方工作环境下,不同行业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和便利,相互之间更具有互助的诉求,也具备特权优惠的便利。

正如上面的故事一般,战友关系的成分略有些模糊。有些战友确实是朝夕相处的亲密同伴,一起摸爬滚打;另一些战友仅仅是当时的同事,隶属同一部门或驻扎同一军营,而经常见面。这些人原本不亲密,转业复员后反倒因利害关系变得亲密了,整天“老战友”叫个不停;还有一些战友,其实服役期间根本不相识,只不过隶属同一军队番号而已,就凭这点瓜葛,他们在复员、转业之后,因相互依存的需要,于是在酒桌应酬上开始互称“战友”,外人也逐渐认同这种战略同盟关系。这种关系与同乡的说法颇有几分相像,先是从某个共同隶属的抽象符号出发,然后相互套近乎,越走越近,变成跟那些一块儿摸爬滚打的真战友无异。这种硬攀的“番号战友”比真正的战友更加活跃。假战友就因为假,更需要积极的串联和活络。

第四节 部队与社会规矩两重天

社会是个大熔炉。

——******

不久前,某军区某红军团九连发生的几桩怪事,一度让带兵人困惑了好一阵子。

事例一:新兵王宇不请假外出打电话,受到班长的严厉批评,他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向班长亮出了自己是“关系兵”的底牌,声称自己的亲娘舅是某机关的师级干部,说帮助班长考学提干不成问题。

事例二:新兵李明借与班长谈心的机会,手拿通信录如数家珍,称自己的亲属某某是某军区的“大官”,某某是某地的“大款”。

事例三:连里要评两名“训练标兵”,新兵张同听说此事后,主动找到排长套近乎:“排长,听说你想调回老家,我有个亲戚是管这个的,只要你能让我当标兵,我可以帮你这个忙。”

老兵遇到新问题,一时还真有点发懵:军营哪来这么多“关系兵”?再说过去哪个战士有什么“关系”、“门子”,大都藏着掖着生怕人家知道后说三道四,如今的兵张口“关系”闭口“门子”,听起来真叫人难以相信。

此事传到团里,团政治处副主任领衔带队对“关系兵”情况进行明查暗访。结果令人咋舌:全团竟有70多名新兵堂而皇之地自称是“关系兵”。进一步调查证实,其所言“关系”十有八九属于子虚乌有。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关系兵”居然也有假冒的。

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原来,在某年入伍的新兵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参军前打过工、经过商,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当中不少人过去曾有凭关系、“门子”办事的经历,受社会上庸俗关系学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较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关系办不成事,没有关系就别想进步。于是,在来部队之前,他们到处攀亲戚,找关系,制造“背景”,以便达到“有了好处捷足先登”的目的,加上入伍后又听说部队也有凭关系办成事的情况,因此动不动搬出一些“关系”来当作进步的“阶石”。

对此,榴炮一连战士小崔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没关系就感觉低人一等。因此,我就想瞎编出点‘关系’,为今后自己的进步铺铺路。”

有成才之心固然好,但不讲成才之道可不行。部队是部队,社会是社会,部队与社会规矩两重天。在社会上那一套,拿到部队里面就不好使;同样,把部队的那些条条框框搬到社会上来,同样要栽跟头。

第五节 鲇鱼效应

凡是懂得人生的连环套者,事事抢先机,占取主动;凡是不信其有者,必将生活无序,头撞南墙。

——鲁迅

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生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种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鱼效应。鲇鱼效应同样适用于社会团体,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在面对一个毫无活力的团队时,他们便会引进一批充满活力、积极行动的新人,以打乱团体中原来已经形成了的较为稳定的工作人际关系。由于新人个个如狼似虎,不畏强者,敢于争胜,这让元老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解放思想、积极行动,以适应激烈的竞争(而且据科学家们研究证明,潜在的危机感会更加激发人们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团体焕发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手。战士入伍到了部队,由于工作环境比较特殊,竞争的对手比以前增多了,加之年轻气盛,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团结,甚至会酿成事故。当然,对于对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手,常常因为它带来了太多的竞争而不受人们的欢迎。然而,拥有了对手,也常常使许多人产生了动力,取得了进步。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的羚羊群进行过研究,发现河东岸的羚羊比西岸的繁殖能力强,奔跑速度快。动物学家最初百思不得其解,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之所以比西岸的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而正是由于这个天敌的存在,才使得原来一样的羚羊群在体质上产生了差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手的存在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逆境,但从长远的情况看,这种挑战和逆境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帮助和给予。对手只要努力去适应这种挑战和逆境,就会使我们学到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从而增强自身的本领。

随着高技术装备的增加,部队现代化建设中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战士入伍到部队后也就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可比性,谁对高技术知识懂得多,谁的作用就大;谁对新装备掌握得快谁的位置就会更突出。这种可比性自然增加了工作中的竞争,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上进、个性比较强的战士,可以说对手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对手与我们没有与生俱来的仇恨,而是为了各自的追求走到了一起。我们没有必要厌恶自己的对手,憎恨自己的对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正视对手,把对手作为学习的参照物。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对手,因为是对手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暴露了自己的弱项,从而使我们更能实实在在地正视自己,校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六节 学习吃亏

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左宗党《答张朗斋提军》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失去的要多得多。踮起脚尖儿,又是另一条生命,另一中活法,另一番境界。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老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是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

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贯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战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在部队里,战友之间论得与失的时候不多,吃亏的机会也很少。但到了地方以后,这个问题变的严重起来。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战友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所以,积极理解吃亏的学问,很有必要。

第七节 礼的里面有内涵

礼物能感化神灵,能感化显赫的国王。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一位刚刚从部队转业的朋友,经常为如何送礼而发愁。在部队时,战友之间顶多是一条烟,几瓶酒什么的,即使送给上级,也不外乎出差回来,从外地带点土特产,亲自送给上级,表示对领导的尊重。但自从转业后,发现这些在部队百试不爽的小伎俩不灵了。礼物送过去,人家答应的也挺好,但效果甚微,人家根本不给你花力气。后来,他就有意识地留心送礼方面的学问。他首先找到自己的几位老战友,从他们接受的礼物中研究礼物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并收获颇丰。不仅掌握了送礼与收礼的诀窍,而且找到了办事成功的“支点”,从此,事倍功半,事事通达。

(1)礼物与性情爱好。

从对方所送的礼物上可以观察此人的性情爱好。如果对方送陈年美酒给你,其实即表示送者也对美酒有所偏好;若赠送造型典雅的茶具,则送者必是对茶具有癖好者。

所以,每个人对礼品的选择,经常在无意识中透露出自己的喜好,即使是价格颇为高昂,也会产生“这也是自己所喜爱的”这种心理,而不去在乎其价格的高低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送礼者自己对于某件事物的喜好程度如何高、评价如何好,都无法保证受礼者真正喜欢。即使是为讨对方欢心而精心选购的礼物,有时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礼物本身原本就带有把自我一部分强迫地推予他人的色彩,从而失去支配对方回礼时的选择性。

送礼品给有权势或具有社会地位的人,往往带有点趋炎附势的意味,此种心理压力往往给送礼者一些压迫感。某些送礼者就故意利用此种心理压力,使受礼者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于是无法忽略送礼者所提的要求。

因此,请记住:推销自我式的送礼将失去送礼的意义,只有赠送对方所需要的物品,并且要能真正表达自己的诚意,才是真正“送礼的艺术”。

(2)礼物的轻重与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

一般而言,送礼者经常以社会地位高低为标准,送给上级高价物品,送给下属普通物品,已成为一种风气。例如,送给上司是昂贵的洋酒,给部下却只是几条国产香烟,其间的差距着实不小。

事实上,礼物的轻重与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接受礼品时,便难免要自我衡量一番。

所以,身为上司应设法打破送礼的程式,在送礼给下属时不妨大方一点,送给对方所需要且期望的礼物,必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上下级的差距越大,感觉受重视的程度越高,受到的回报也相对提高。

要知道,赠送超出对方想象的礼品时,不但将使对方觉得受重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而没有什么比别人看重自己更会令人高兴的事了。这种提升自我意识的感觉,比物品金钱的价格更能满足自我的优越感,同时,对送礼者也必心存感激,极易产生好感。相反地,若对方为上司,身为下属者一味的送高价的礼品,却很难收到这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若要使上司收到礼品能够高兴,且期望达到受重视的效果,最好选择与金钱价值无关的东西,如艺术品,或者是“我们乡下自己种的香瓜”,反而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因为,对上司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而言,送再重的东西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并不会产生任何特殊效果。

(3)礼品价值代表着一种身份。

受到别人的照顾或恩惠时,必定为了表达谢意而送礼。然而,送礼却给许多人造成不少的困扰。

有位朋友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但却对那些受惠者送来的礼物深感尴尬,因为许多家境并不富裕的人,却送来非常昂贵的礼品,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常觉得受之有愧,他常常叹息地说:“其实可以不用勉强如此大礼。”

说穿了,那些人只不过是想“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并非每个人在受到恩惠的时候都会想到送份好礼物给对方。比如,一位要好的同事,从相识开始,即给予不断的协助,从策划、交往、约会到婚礼,介绍人都一手包办,但新郎却不给他特别厚重的谢礼,通常只像一般情形表达一下意思。但是,若想请求总经理在婚礼上当介绍人,则会选购价值昂贵的东西,如果对方在社会上地位显赫,此种情形更为明显。

送礼金额高低往往决定于对收礼者的印象。在节庆前夕,许多商场的礼品柜台前都会听到许多夫妻低声商讨“是否太失礼了”、“不值得送如此昂贵的东西”之类的话。反之,从收礼者的角度来看,若得到的远比预期的低,便会大感不悦,甚至比根本没有送礼来得更为气愤;可能责备对方“不识时务”、“没有礼貌”等,有一种身份地位被贬低的愤怒。

(4)送其家人比他本人更喜欢的东西,更能增进对方对你的好感。

当美国电影“E·T”上演,在社会上造成轰动时,有位先生去拜访他的朋友,就买了一双“E·T”的模型送给对方两个三岁和五岁的孩子,结果小孩子们异常高兴,从那时起就称这位先生为“E·T伯伯”,而且每次都受到他们一家人的欢迎。

像这种情形许多人都见过,甚至亲身体验过。

有句话说“擒贼先擒王”,用来形容这种情形,或许不是十分的适当,但事实就是如此,有时送对方本人喜欢的东西,还不如送其家人喜欢的东西,更能增进对方对你的好感。

尤其重要的是,像这种针对家人的送礼方式,有时还会造成和对方之间的交情在质的方面产生变化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你和对方本人之间可能是因为工作所产生的非正式交往,而送礼给其家人的好感,却能挣脱这种形式的交往,进而建立亲近度较高的私人方面的情谊。

但值得留意的是:送礼的内容多少应有点意外性,否则效果不会太好。比如过年时去访问对方,而给对方的孩子压岁钱这种情形,就会成为礼仪性的送礼,没有任何的意外性,当然也就不会让对方产生以外的惊喜了。

第八节 战友与财富

与没有能力的人混在一起,你也将变的平庸;接近有能力的人,你将会受益无穷。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一个退伍军人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战友决定。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我也十分怀疑。但是,后来的一次经历使我体会到了这个论断的真正含义。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创造财富”的论坛。在讨论会上,一个发言人在演说过程中向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请大家拿出一页纸,然后在纸上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记下他们每个人的月收入。然后,算出这6个人月收入的总和,最后算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出你个人月收入的多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告诉我们择友的重要性。战友的影响力非常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在这里,我并不想告诉大家如何去选择战友,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你想在人生和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小心谨慎地结交有能力、积极向上的战友作为自己的挚友。

如果你最亲密的战友成为公安局的领导,那么你们在一起时所谈论的主要内容一定是关于如何管理或破案的;如果你最亲密的战友是普通职员,那么你们在一起时谈论的主要话题一定是关于如何工作的;如果你最亲密的战友成为房地产商,那么你们谈论的话题一定会是关于房地产的。

如果你下一次和战友一起聊天,请记下你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到时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如果你想展翅高飞,那么请你多和雄鹰为伍,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你仅仅和小鸡成天混在一起,那么你就不大可能高飞。

第九节 当战友变为上司

求知己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儿难;求知己于君臣则尤难。

——张潮

曾经在一起服役的战友,难免会有几个机遇较好,办事能力较强的人捷足先登,成了自己的上司。

有很多人觉得,水平相差无几,为什么提拔他不提拔我?其实,既然被领导看中而成为佼佼者,就说明人家还是有水平的。这种水平或者是在业务上,或者是在人际关系上,或者是在管理方面。同样的人,有的对技术特别精通,有的对人际关系比较精通。有的领导虽然业务水平不高,但是人家能够要回钱而业务精通的反而要不回钱。

在自己的战友手下当差,不要因为嫉妒而影响自己的前途。竞争一直是存在的,但需要的是精诚合作,公平竞争,防止因为相互不服气而将工作置之度外,这样只能造成两败俱伤,而受伤最大的还是你。

在自己的战友手下当差,更加应该尽心尽责,这样战友会感激你的。“亲不亲,战友情”,即使再没有交情,毕竟还是战友,一旦战友升迁,或许感激对自己的帮忙,下一任领导就是你了。

即使是战友中脱颖而出的领导,也希望获得尊重。而战友的帮忙则是对他的最大的支持。通过支持,他会了解到你对他的态度,从而使他确定取舍。维护战友的权威性,确立战友的地位,获得领导的青睐。为什么有时在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烧的有很多是自己的人,就是这个原因。

第十节 同乡型战友关系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中国谚语

以地缘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交往,也就是同乡交往,是部队非常普遍的现象。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同乡之间有共同的地方语言,有比较一致的风俗习惯,有相同的对故乡留恋的情感,因而在感情上容易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同乡型战友关系。

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乡战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之感。曾国藩在用兵的时候,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在历史上最成功的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也正是因为他们同乡之间互为犄角,互为支援,才使晋商和徽商在历史上那么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只要有商业繁盛之地,就有它们惹眼、气派的建筑——徽商会馆或晋商会馆。这些会馆,就是他们老乡交游约会的地方。现在,就像一个人要外出创业,比如一个湖南人要到深圳去创业,或者一个福建人要到纽约创业,老乡众多仍然是一个最有利条件。这也是近些年来各地同乡会风起云涌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同乡战友应该说是在同乡的基础上又加了战友这层关系,比普通的战友关系更进一步。

同乡型战友关系内的成员是自愿、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是非权力结构,同乡战友间情感相悦,交往频繁,互相谅解,友好合作,无话不说,并且一般都感受到同乡战友的话更可信,尤其是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群体中的威信可以达到很高。

同乡战友之间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虽然在部队不能明目张胆地拉帮结派,形成一个小圈子,但到了地方却往往会互相提携帮助,结成强大的关系网。

同乡战友和同学资源一样是助你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