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
人的价值实现是人存在的重要内容。人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在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与人的发展历经“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和“能力依赖”形态相适应,人的价值实现先后经历了“人身依附”模式、“物化”模式和“能本模式”。其中“能力依赖”条件下人的价值实现的“能本”模式,是当代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划时代变革——人由借助人身依附关系或依靠物的力量来实现自身价值转为依靠能力及其充分正确发挥来实现自身价值,人的价值实现由外在异己转为内在本己。
在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中介的自然生产中,人只能在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进行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实质上也就是人生产和创造自身价值的活动,因此,人的价值实现深深地烙印着人身依附性。即人的价值实现尚不具有独存性,人的价值和意义完全被其赖以存在的共同体所掩盖和淹没。血缘、门第、出身、等级和特权等人身依附因素是支配人的价值实现的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其结果是导致人的价值实现不在于人自身,而是取决于人的血统、门第、出身和权力等先天人身依附因素。于是,人的价值实现在内容上变成了对血统的攀附和对权力的追逐。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人的价值,而且严重阻碍了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价值实现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进人“物的依赖”阶段,由于生产者为交换价值而生产,每个人的生产都要依赖其他一切人的生产,依赖于生产者互相进行交换其产品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变为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和货币的形式,从而被社会所接受,即只有通过这种“物”的方式——生产和占有物质产品及其交换价值,才能取得自己的社会权利、实现自己的价值、确证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实现其交换价值,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而以货币为中介的物质产品的普遍交换必然成为人的价值实现的最基本方式。其结果是导致外在异己的“物”成为左右和支配人的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力量,个人的价值、地位不再是通过血缘、出身、门第和等级特权而是通过商品价值体现出来,人必须依靠并通过物(商品、货币)的力量来设定、表现和确证自身价值,人的价值实现被严重物化。物的存在和价值不仅高于人的存在和价值,而且人的存在和价值必须通过物的存在和价值才能实现。由此,人的价值实现蜕变成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占有。“物的依赖”虽然使人的价值实现摆脱了人身依附的窠臼,但又把人的价值实现置于物的统治和奴役之下,致使人把物质财富当做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人在其价值追求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是肯定、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而是丧失了自我,成为物的附属物,主体人的价值被客体物的价值所取代。
在“能力依赖”条件下,人的能力及其充分正确发挥愈来愈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资源和原动力。社会生产不再是在资本和机器统治和支配下的物化劳动,而是在人的能力、人力资本主导下的“能本化”活动。人们在自主、自由发挥其能力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劳动,设定、表现并确证其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以能力为本的社会生产展现了人的能力与其自身价值的内在必然联系,表征着人的价值实现实质上就是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和实现的过程,人的能力取代人身依附因素和物化要素而成为人的价值实现的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力量。人的价值的大小、人的价值实现程度的高低,主要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及其能力发挥和实现的程度。由此,人的价值实现真正回归到了人自身。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再是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拥有知识尤其是创新知识的多少,是自身创新能力发挥和劳动贡献的多少。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谁的价值就越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人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也不再是一味追求和占有物质财富的过程,而转变为充分正确发挥自身能力,丰富和完善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过程。人的价值实现的能本化,既扬弃了先天预定的人身依附因素对人的价值实现的人身束缚和限制,又超越了商品和货币等物化要素对人的价值实现的物化侵蚀和损害,从而开辟了人的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4.人格的历史变迁
“人格是人的规定”,每一种人格都是人的一种存在形态。人的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意蕴着人的不同历史人格。“依附”型人格、“物化”型人格和“能本”型人格是人格的三种最基本的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条件下是以群体存在淹没个体存在的“依附”型人格。在自然生产时期,人依赖于共同体而存在,共同体的需要和利益就是个体的需要和利益,个体的人的生产和活动必须以共同体的方式进行。既然个人没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他也就不能以个体而存在。对个体而言,无论是部落、氏族还是等级、特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的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它们的,因为对血缘群体或权力共同体的依附和归属是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越向前追溯历史,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家庭、氏族和人群中。这直接导致了“我”就是“我们”、“君臣父子”等“无我性”的人格意识——过度强调人的群体存在及其价值并以之压抑和吞噬人的个体存在及其价值,由此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群体与个体独立之间的矛盾:群体的发展以压抑个体为代价、以否定个体的独立人格为前提,导致人格的非独立和不完整。无视人的个体存在及其价值,说到底就是对人格的否定。
“物的依赖”条件下是以个体存在僭越群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物化”型人格。在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的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和个人活动的显著特点是社会分工的充分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可能性空间的拓展,个体的人逐渐从共同体式的自然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个人不再依赖和隶属于特定的共同体,而成为有着自己的多种需要和特殊利益的独立个体,其社会生产和市场交换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使得个体不仅成为“孤立个人”,而且成为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孤立个人”,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为了他自己,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既然以往代表各个人共同利益的共同体瓦解了,那么,个人现在便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环节,个人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只有他自己只身承当,“只有依靠自己”去获取和维护。显然,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极易导致“我”即“我自己”、“孤立个人”的人格意识——过度强调人的个体存在及其价值,漠视人的群体存在、社会存在及其价值,由此,导致人的存在和发展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冲突乃至对立,甚至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泛滥——把“个人利益第一”、“个人自由至上”、“自我中心”等推向极端,造成人格萎缩、畸形,个人独立性蜕化、丢失。
“能力依赖”条件下是在人的存在诸形态之间保持有机共存、和谐发展的“能本”型人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确立与发展,“能力依赖”这一当代人的新生存范式得以确立。人的能力及其充分正确发挥不仅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和主导,而且是当代人格化运动的基石和最高目标。“能力依赖”,一方面,通过否定和摒弃血缘和特权等先天禀赋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左右和支配,强调和尊崇人的能力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促使人从倚重血缘和权力的共同体生存状态向依靠自身能力的个体生存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和尊崇人的能力及其发挥是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原始财富”,否定并超越了金钱、货币等物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统治和支配,使人的生存形态不仅限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而具有类主体的特性——因为人的能力超越了由物本身具有的私人占有性和独享性所决定的孤立的个体性,它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而成为类与个体相融、汇通的中介。这促使了以人的能力及其充分正确发挥为基础的“能本”人格意识的觉醒。“能本”人格不仅超越了“人的依赖”条件下纯然无我的“群体化”人格,超越了“物的依赖”条件下物化异己的“个体化”人格,而且促使人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类的融合。在这个意义上,“能本”人格克服并消除了以往人的存在和发展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对立,表现了人的个体存在、群体存在和类存在及其内在蕴涵的社会价值规定的统一。个体的人只有在体现类性质的“能本化”活动及能力组合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发展自己,只有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看作类特性,即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过程才能在人的历史实践中提升自己;反之亦然。社会或集体只有把人作为人,从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即人的能力的角度来看待,才能把人的个体存在、群体存在和类存在辩证统一起来,也只有把人当成人,理解自己、尊重他人,集体才不是虚幻的共同体,才能促进人性的解放和适应人的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因此,“能本”型人格表现的是人之为人的最真实本质的“自我同一性”,它有助于人保持自己在个体、群体和类三向度的有机共存、和谐发展,从而促使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学说,对于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形态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实践,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的有关观点,套解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存在方式,实现人的发展形态理论的当代性和中国化的合理转化。实事求是地说,马克思人的发展形态理论已不能完全准确、客观地解说当代人类的发展实践。这里尝试性地提出的“能力依赖”的新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是没有的,但我们认为,强调和尊崇人的能力价值的“能力依赖”代表着人类发展的进步趋势和前进方向,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和核心,也是马克思终生追求的目标。在崭新的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必要的条件。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对当代人们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涵义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运用,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在一个人身上是充分自由的、和谐的、统一的。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随劳动实践而历史地发展的。早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分工的不发达,人的劳动往往表现为一种盲从、片面而缺乏自由自觉性。在资本主义时期,私有制和分工所带有的固定性、强制性,致使劳动被异化,劳动成为奴役人的手段而不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失去了自主和独立性。马克思认为,如果人类要使劳动真正得以实现,就应该使自己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脱出来,在劳动中形成自己全面的综合的劳动能力,以适应不同劳动要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作为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真正需要,劳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第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针对旧制度和旧分工造成的劳动者片面发展状况,马克思特别强调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劳动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使所有的人除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外,还能够从事科学、艺术和社会活动。由此来看,所谓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及各种潜能,也就是个人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能力。此外,还要发展人的享用能力。马克思认为,从主体地位来讲,如果人被仅仅看做是生产者而看不到还是消费者,那么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因此,只有在价值的创造和享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确立,人才能成为自由、全面的人。
第三,个人社会关系普遍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人与类之间建立的关系是普遍的,而且还应该是全面的。人的关系的普遍性是从广度而言,最初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虽然这种关系为人的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还不是充分发展的社会性关系,它还缺乏一定的广度。只有人们在建立普遍关系的同时,发展为全面的关系,即在物质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等关系,个人的社会关系才算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线,使整个世界成为统一的市场,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丰富,使个人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地显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个人需求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多方面的需要,而人的现实需要结构则反映着人的发展水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需要几乎是唯一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使生产力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而精神却相对贫乏、空虚。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将不断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也就是说对物质需要的紧迫性和相对重要性逐步下降,而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重要性上升。这意味着人的需要除物质需要外,更多的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发展、超越的自由需要将在人的需求结构中日益占主导地位,这才是完满的人或自由的个性所应具备的需求结构。
第五,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在各个方面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相对自由地发展自己,而不受任何强制,并能相对自由地发挥其独特个性和创造性活动。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标准。马克思认为,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是不自由地缺乏个性。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关系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不完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社会化达到较高阶段,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实现并得到全面发展。到那时,每个人都将是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独特个性的人,整个社会将是各具个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可以说人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逐步实现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和积极创造性,就能更自由地参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往,广泛地发展社会联系,掌握更多的社会经验,就更能形成更高、更全面的能力,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在社会中展示自己、实现自己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地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
2.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它作为一种“终极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作为目标和方向,它指引着人类不懈地追求,它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一物质前提。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们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有可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未来取决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生产力愈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越紧迫,对人的才能和潜能发展的就越充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改革不仅仅是一场革命,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解放。改革使个人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开发;改革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形成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改革开放破除了束缚人的各种禁锢,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开放之中,改革开放的真正意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同志指出,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同志式的关系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四有”新人既是在现阶段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造就社会主义新人。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辩证的统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意义就是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既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性和能力、潜能的发展和开发,同时也有利于极大地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进步和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阶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水平,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措施。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又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正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科学技术存在、发展并得以在实践中运用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