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历史从客体看,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社会形态的演化史;而从主体看则是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史。社会历史本身是主客体统一的运动过程,所以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1.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的历史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的物质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内在本质联系,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在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人按照自己的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发挥蕴藏于人自身的力量去塑造“人化的”自然界,使自然界按人的劳动所改造着的程度和方式存在。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未知的、原始的自然界不断地进人人的活动范围,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吸取自然力来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改变着自身的自然。显而易见,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象的扩展、劳动资料的改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髙)过程,实际上是自然的本质通过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人的本质通过自然的自我实现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解放(从盲目到自觉,从束缚到自由)和发展(从可能到现实,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推动社会关系(首先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实现的。
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为了实现对自然的改造(也是对自己本质的实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如果离开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就不可能实现。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化和广泛展开,人们的社会关系也由狭隘、片面、贫乏而发展为更加普遍、全面和丰富,与此同时,人的本质也变得更加丰富、全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并被这种关系所决定,同时又不断能动地改变和超越现成的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关系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向丰富、全面发展。很显然,社会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从狭隘、片面、贫乏的社会关系下解放出来并在更加普遍、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下发展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以社会历史主体人为核心的生产力,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终将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过程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是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最终到产品经济的过程,三种形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每一阶段都是人类社会不可超越的,差别仅仅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实现某一形态。同时,社会形态的发展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生产以个体生产为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片面和狭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十分贫乏,仅限于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由此造成人的内本质也具有十分的局限性,它是一种“原始的丰富性”、“有限的完整性”,每一单个的人只是共同体的一个肢体,没有独立性。“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所以马克思又把这一社会形态称为“人的依赖关系”。商品经济作为第二种社会形态,是以社会劳动分工和交换为基础从而导致人的“原始丰富”的解体的社会形态。在以机器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占有性,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却具有十分的广泛性,人的发展与解放以个体的“片面发展”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产品经济社会形态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和平等的社会关系基础上,人与外界世界的关系具有丰富多样性,人的社会关系具有全面性,人的内在自然力量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由此成为一种“丰富的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人”。
历史过程作为客体来考察,表现为陈旧的生产方式让位给先进的生产方式,即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让位给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主体来考察,则表现为不利于人自身发展的社会形态让位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的社会形态,即较多地束缚个体发展的社会形态让位给更适合于个体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归根到底,历史表现为人自身的创造活动过程,各种不同社会形态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和结果,换言之,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表明,商品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且也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经阶段。从自然经济社会到产品经济社会必然经过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作为一种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手段和动力,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地方性的限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从而为人的个性和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造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不能把商品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的特产,相反,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形态和表现形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设想,通常称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这是一种没有商品经济的社会。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以西欧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为根据的,是西欧社会发展的五阶段论的应用。但是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把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视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不对的。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如中国),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恰恰是东方民族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使得它们由自然经济社会变为商品经济社会不能采取西欧资本主义方式,只能采取社会主义方式,避免西欧国家民族所经历的那种痛苦和灾难,而以合乎人道的方式发展到更高历史阶段的可能性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称为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有别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形态。
社会主义作为商品经济形态的一种形式,它也就拥有一些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样的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共性。
首先,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和深化,人的“原始丰富性”让位给“现代片面性”。在自然经济社会里,没有严格的分工和发达的交换关系,生产是在狭隘的共同体或地域进行的直接以消费为目的的自给性生产,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而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界生存,人与人之间也是自然联系,所以马克思才把它称为“人的依赖性”。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与自然的直接自然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者个人脱离共同体的束缚,获得独立人格,同时却依赖于物——产品,分工的细化和交换的发展造成了生产者的独立性,使生产者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所支配,造成人依赖于物的局面。这样,以人的依赖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原始丰富性”解体了,物的关系取代了人身依附关系,市场、商品、货币等成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而生产手段和目的一定程度的分离,生产过程本身的高度专门化,一方面使人失去了自己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让人获得一些专门的发展。由此,原始完整的人变成了现代片面的人。
其次,商品经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片面地解放和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经济,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严格的分工大大促进了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经济条件下不严格的分工使生产者在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重复着简单的再生产,而商品经济以分工和交换为前提,协作性的社会化生产简化了劳动,使劳动工具专门化,尤其是机器大生产,分工更细更专门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与此同时,劳动者一方面从自然中吸取了新的东西,充实了自己,解放了自己内在本质力量;另一方面又通过使用新的生产资料而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尽管这种解放和发展对于个体来说,只是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片面******和发展是一致的。
再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解放与发展以个体的现代片面性推动了作为类的人的全面发展。在自给性生产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人们的交往局限于共同体狭隘的范围之内,因而得不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冲破了这种狭隘性,商品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并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这样,虽然从个体来说,是片面地发展了,但是从类来说,却创立了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由此可见,正是分工的发展造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进步,分工虽然使人类个体不断片面化,但是人类总体力量却得到了巨大发展,而且,在社会物质条件不够充足的情况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也像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作为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其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与发展也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首先,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与此相应的是人的“原始丰富性”还没有充分解体,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在片面性上,由此也导致了作为类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充分。把当前的社会主义理解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而不是理解为商品经济的特殊形态,因此便试图在没有经过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进入产品经济社会),结果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分工和交换一直受到压抑,商品经济未得到充分发展。与此相应,人从“原始丰富性”试图直接过渡到“全面的发展”的企图,也因缺乏人的片面发展这一前提而失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和普遍的小农意识的存在,人的这种“原始丰富性”还未真正解体,人的片面发展还不充分,整个社会和民族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充分,国民素质较低。因此在现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便成为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下的首要目标,也就成为这一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级本质。
其次,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和中央集权制严重阻碍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丰富的发展,个体的独立自由人格还未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没有摆脱人身依附关系,以物的依赖和个体的自由人格为基础的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尚未建立。在封闭的封建经济和中央集权制下,人的社会关系仅局限和依赖于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在中国,尤其是血缘关系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的其他社会关系往往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而且这种人的依赖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内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丰富的发展,诸如“小团体意识”、“官本位思想”等都属于“人的依赖性”这种人的依附关系的表现。因此,如何建立和发展更合理、更丰富的社会关系,以解放和发展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便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形态的又一大任务,这样“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二级本质,只不过我们应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深层次地理解为消除人身依附关系,使人与人在平等和自由人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更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一过程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解放和发展过程。
再次,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作为新型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在于它建立起公有制,能以更人道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更能保证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形态以私有制取代了旧的封建所有制,以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了分散的个体生产,从而通过促进个体自由独立的片面发展而促进了类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劳动者在异化劳动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牺牲,包括牺牲自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以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以人道的方式进行。这种人道方式在于,为人类的发展并不一定要极大地牺牲个体,为了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要极大地牺牲人;相反,个体的发展和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解放和发展应更好地统一起来。由此,“共同富裕”就成为社会主义的终极本质,只不过我们应将“共同富裕”不只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平均分配,而应更进一步地理解为个体人格的共同发展,个体本质力量与类的共同而全面的发展。
3.社会主义实践必须促进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
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是商品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最终必然被产品经济(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应比资本主义更自觉地为向产品经济社会过渡创造条件。产品经济社会是一种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实践应自觉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马克思把产品经济社会叫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它是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首先是指将人体内的“自然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次是指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出人与外部世界的多样性关系,全面生成人的对象性关系以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与此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展开,即个人积极参与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交往,同无数别的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普遍地交换,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这种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具备人这个类所具有的一切本质力量和特性的人,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是人的个体的真正解放,马克思称之为“丰富的个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了对人的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社会剩余劳动,但其占有方式不仅不可能把这巨量的剩余劳动变为促进人的发展的自由劳动,反而把剩余劳动变成了榨取更多物质财富的前提。因此,它实际上限制了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的是社会主义形态,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为人类和个体达到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并不是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了。只有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才能将社会必要劳动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个人由屈从于旧式分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还必须要求科学文化的极大提高和普及,全面提高每个个体的素质,社会才能不再依靠少数人发挥智能从事精神生产。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拥有了更人道、更合理地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即把它转化为促进人的发展的自由时间的可能性,但如何使社会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还得靠社会主义的实践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级本质。但是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虽然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而使个体和类的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以自觉地使人类社会过渡到产品经济社会。
这样社会主义就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两面,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手段,社会主义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为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同时也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类的发展,便是每个社会主义人的时代使命。